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大力用黃芪(生用蜜熟的容易上火)

        -

        2022年4月17日發(fā)(作者:如何治療紫癜)

        大力用黃芪(生用,蜜熟的容易上火)

        用藥傳奇-----5.力大無比數(shù)黃芪

        發(fā)布:2011-1-2015:20|作者:古道瘦馬|來源:復(fù)興中醫(yī)

        網(wǎng)

        說起黃芪可能學(xué)中醫(yī)的沒有人不知道,如名方補中益氣湯,

        玉屏風(fēng)散首位君藥就是黃芪,然而在臨床中我看到很多中醫(yī)

        大夫的方子里都有,辨證也無誤,但是病人反映卻不佳.說吃

        了幾十付了不見動靜,病也沒見好多少,問題出在哪里呢?

        對此問題我十年前就思考過,現(xiàn)在我就談一談這個**。對于

        黃芪的作用,一般藥書都是這樣表述的:味甘,性微溫。歸

        脾肺經(jīng)。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氣固表,托毒生肌,10-15g,

        水煎服。我認(rèn)為這樣敘述從理論上來看,沒有什么問題,但

        是從實踐中看這樣的量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很多醫(yī)生

        用黃芪辨證不錯,療效不高,問題就出在這里了,用量不足。

        黃芪少量力薄,只有大量才能涌出力量。這個認(rèn)識我在學(xué)習(xí)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時就有感悟,后在讀《醫(yī)林改錯》時認(rèn)

        識更加深入。王清任在書中用黃芪的幾個方子是這樣的:補

        陽還五湯,生黃芪四兩;黃芪桃仁湯,黃芪八兩;可保立蘇

        湯,黃芪一兩五錢;黃芪甘草湯,生黃芪四兩,所有用黃芪

        方子都不低于30g。我在臨床上用上述的方子時都是遵照王

        氏的用量,甚至還要大,效果斐然,大有一劑知,二劑已之

        形容。

        1987年2月我在讀《新中醫(yī)》雜志時看到了,廣東名老中

        醫(yī)鄧鐵濤【耕耘集】中的醫(yī)話,論黃芪一文時更時興奮不已,

        終于找到了“模特”,知音。鄧?yán)显卺t(yī)話中說到:“王清任善用

        黃芪,特別是重用黃芪,最重者用八兩(240克),我仿其法

        治一截癱患者,曾用黃芪十二兩(360克),效果不錯?!?/p>

        舉個咱自己的例子吧。2007年6月間,某研究所劉工,經(jīng)

        人介紹到藻露堂瑞和大藥房找到我,請我出個診,給其父親

        看個病。我問什么???答曰:脈管炎。隨后,我坐上來接的

        車,到家后。看到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刻診,一米七五

        左右的個子,身體魁梧,說話宏亮,一見面就對我說,你快

        給我想個辦法,疼死我了。當(dāng)年在朝鮮戰(zhàn)場上,子彈打到身

        上都沒這疼,都能忍受。我查看了傷口,在左腳背外側(cè),有

        一硬幣大潰瘍,巳發(fā)黑,微量膿液,脈弦滑,舌紅苔厚白,

        余無它證。根據(jù)以往我治此病的經(jīng)驗,需托表,益氣,解毒,

        活血。

        處方如下:生黃芪180g當(dāng)歸30g元參60g金銀花120g

        生甘草15g懷牛膝15g丹參30g制沒各10g10付

        水煎服。并許愿40天治好。十天以后,二診,瘡面已收小

        為黃豆大小,紅不黑,上方去掉香沒藥,因巳不疼了,

        況此二藥傷胃難咽。一月后如期治愈,病人感激不盡。

        再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病人為一農(nóng)民工,男性,52歲,姓王。

        慕名來到我處,拿著檢驗報告,述曰:前列腺增生,最近小

        便滴淋難下,而且還有燒灼感,打了一星期點滴了,仍不見

        好,特請王大夫給盡快解決一下??淘\:舌淡苔白,脈浮大

        無力。隨即出方:生黃芪150g生甘草15g當(dāng)歸12g苦

        參10g浙貝母15g白頭翁30g懷牛膝15g五付再診。

        一周后,病人第二次來診,吃藥后,小便已利,但燒灼感還

        有。上方又加車前草30g白茅根30g川楝子15g五付

        再診,一周后告之,小便已不熱了,治愈。囑常吃濟(jì)生腎氣

        丸。

        上述兩案,只所以取得好得療效,我認(rèn)為關(guān)鍵在于黃芪用量

        大,如果改為小量,杯水車薪,絕對效果不好。這是我多年

        的經(jīng)驗,現(xiàn)公開于眾,希望大家去體會。

        臨床上我還用大量黃芪治療自發(fā)性氣胸、癰疽,痤瘡,高血

        壓,乙肝,等諸多病證,在此略過。需要強調(diào)的是黃芪一是

        大量,二是生用,這既是張錫純的經(jīng)驗,也是我在臨床上感

        到用蜜制易上火發(fā)熱,生用則無此弊。

        黃芪重劑應(yīng)用探討

        ●經(jīng)過適當(dāng)配伍,黃芪可廣泛用于各種虛證及虛實夾雜諸

        證,具有益氣升提、補氣活血、收口斂瘡之功,不論是內(nèi)科、

        外科或婦兒等科疾病,都可發(fā)揮較好的作用。

        ●黃芪是升陽之藥,輕用升壓,重用降壓。治療低血壓

        常用補中益氣湯,其中黃芪用量不超過15克;治療氣虛痰

        濁型高血壓,黃芪必用至30克以上。

        應(yīng)用廣泛

        黃芪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甘,微溫,主癰疽,久

        敗瘡,排膿止痛,大風(fēng)癲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黃芪一直為臨床歷代醫(yī)家所推崇和重用。如《傷寒論》之黃

        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痹之身體不仁?!度驑O一病證方論》

        之玉屑膏,黃芪、人參各等份為末吃,以鹽湯送下治療尿血

        并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之證?!吨赜唶?yán)氏濟(jì)生方·癰疽療

        腫門》有排膿散方,謂治肺癰得吐膿后,宜以此藥排膿補肺,

        取綿黃芪(去蘆,生用)二兩?!短绞セ莘健分S芪粥,黃芪

        一兩,合粳米治療五痔下血不止。《濟(jì)陰綱目》中當(dāng)歸補血

        加蔥白湯,當(dāng)歸二錢,黃芪一兩,蔥白10根,用于產(chǎn)后

        少或無。王清任之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治療中風(fēng)后之半

        身不遂;黃芪防風(fēng)湯中,大劑量黃芪佐以少量防風(fēng)治療脫

        等。張錫純創(chuàng)有黃芪膏、清金益氣湯治療虛勞,大劑量黃芪

        之生肌散補氣托毒治療瘡瘍,用升麻黃芪湯治療產(chǎn)后之轉(zhuǎn)胞。

        現(xiàn)代名醫(yī)鄧鐵濤自擬強肌健力飲,以大劑量黃芪為主治

        療重癥肌無力,黃芪用至120克。朱良春用大劑量黃芪配地

        龍治療慢性腎炎,陸德銘用大劑量黃芪與女貞子治復(fù)發(fā)性口

        腔潰瘍,筆者治療偏枯、痿廢、血痹,黃芪一日用至500克。

        黃芪善補胸中大氣,能顯著改善胸悶、氣短、乏力等宗

        氣不足癥狀,可用治療心功能不全、心肌炎或者心衰等。南

        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的黃煌教授曾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

        丸治療冠脈搭橋術(shù)后多發(fā)性肌炎病例,生黃芪用至80克,

        無不良反應(yīng)。

        黃芪是傳統(tǒng)瘡藥,有生肌作用,尤適用于“久敗瘡”。外

        科名家趙炳南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

        蜜。然用量過大可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xiàn)頭昏潮

        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jié)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

        發(fā)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筆者遇到傷口久不愈合的病

        人,常用經(jīng)驗方“參歸杞湯,”用大劑量黃芪配伍黨參、當(dāng)歸、

        枸杞等,并可加老母雞一起煎服。

        筆者認(rèn)為,經(jīng)過適當(dāng)配伍,黃芪可廣泛用于各種虛證及

        虛實夾雜諸證,有益氣升提、補氣活血、收口斂瘡之功,不

        論是內(nèi)科、外科或婦兒等科疾病,都可發(fā)揮較好作用。

        用量煎煮

        黃芪是升陽之藥,是否能升高血壓呢?然而藥理證明,

        大劑量黃芪能降血壓。鄧鐵濤的經(jīng)驗是,黃芪輕用則升壓,

        重用則降壓。治療低血壓常用補中益氣湯,其中黃芪用量不

        超過15克;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必用30克以上。但黃

        芪仍是益氣升陽之藥,在肝陽上亢或有內(nèi)熱之高血壓時,如

        用黃芪降壓就犯“實實之誡”了。張錫純曾對王清任之補陽還

        五湯作補充:“然王氏書中,未言脈象如何,若遇脈之虛而無

        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

        充血,而復(fù)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兇

        危立見?!闭\警戒之語。

        對于臟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黃芪以升之。鄧鐵濤治療子

        宮脫垂,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首烏,黃芪必須重用30克以上。

        曾治胃黏膜脫垂之患者,用四君子湯加黃芪30克,配枳殼3

        克作為反佐,一升一降,再診時已無胃痛?!吨胁菟幮箩t(yī)療

        法資料選編》載脫方,用黃芪4兩,防風(fēng)3錢?!敖鹪拇?/p>

        家”之一的李東垣認(rèn)為,防風(fēng)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fēng)其功愈大,

        乃相畏而相使也,防風(fēng)之分量不宜多用。

        中醫(yī)理論認(rèn)為,黃芪既能升陽舉陷,又能利尿;現(xiàn)代藥

        理證明,黃芪能增強心肌的收縮力,保護(hù)心肌細(xì)胞,擴(kuò)張血

        管和冠狀動脈,降血壓。黃芪是一味能提高機(jī)體免疫力、增

        強細(xì)胞生理性代謝的雙向調(diào)節(jié)藥物,既能升高低血糖,又能

        降低高血糖。其不同調(diào)節(jié)作用主要通過不同的配伍和劑量實

        現(xiàn)。黃芪用量差異很大,輕者10~20克即可;若配伍桂枝、

        甘草等益氣升陽升壓,用量15~30克;補中益氣、降壓攝

        血,用量30~60克,甚至更大劑量,可補氣化瘀。

        黃煌認(rèn)為,張仲景用黃芪有3個劑量段:黃芪大量(5兩)

        治療水氣、黃汗、浮腫,中量(3兩)治療風(fēng)痹、身體不仁,

        小量(一兩半)治療虛勞不足。臨床應(yīng)用可據(jù)之適當(dāng)變化。如

        治浮腫,量可達(dá)60~100克,治半身不遂、骨質(zhì)增生疼痛等,

        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克。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的鐘洪等認(rèn)為,正盛邪實時黃芪用量偏少,

        正虛邪少時黃芪用量偏大。一般來說,黃芪用量5~10克能

        升陽舉陷,15~30克利尿作用顯著,但用至50~60克則尿

        量反減少。老年人氣虛不攝、夜尿或尿頻清長,則需用50~

        80克以益氣固攝。腦中風(fēng)后遺弛緩性癱瘓,宜用30~50克。

        黃芪治療痿證時,常用100~120克,最大用至500克,

        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通絡(luò)而不傷正,用

        時可佐陳皮以防壅滯。

        黃芪有生用和炙用之分。名醫(yī)焦樹德認(rèn)為黃芪生用偏于

        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膿、斂瘡收口;炙用重在走里,

        能補中益氣,升提中焦清氣、補氣生血、利尿。黃芪皮功用

        同黃芪,但善于走表,偏于固表止汗及氣虛水腫。對于胸悶

        胃滿、表實邪旺、氣實多怒者勿用。

        配伍應(yīng)用

        黃芪與不同的藥配伍時,劑量不同,功用各異。具體為:

        1、生黃芪與知母相配,按1:1的比例時功能益陰清熱,

        治療陰虛內(nèi)熱證;若按2:1或3:1時,重在補氣,變溫補為

        平補,用小劑量知母相配,制黃芪之偏溫,使其補而無溫燥

        太過之慮。

        2、與當(dāng)歸相配,當(dāng)用量比例為5:1時,可補氣生血,治

        療血虛證或氣血兩虛證。

        3、生黃芪配防風(fēng)按1:1的比例使用,可走表扶正祛邪,

        按4:1的比例使用,則入里補氣升陽。

        4、與人參等分大劑量使用,可補肺腎、定喘嗽,治療

        肺腎兩虛之喘咳;而當(dāng)黃芪量大時,可領(lǐng)人參出表,人參量

        大則領(lǐng)黃芪入里。

        5、生黃芪與甘草按6:1的比例配伍,大劑量作湯劑入藥,

        可補氣通淋;小劑量作散劑入藥,可安和五臟。

        6、黃芪與茯苓的比例為1:2時,治療氣虛水腫、小便不

        利效果較好。此時,黃芪用量不可過大,否則其升提之性可

        能會影響茯苓之滲利之功。

        7、黃芪與升麻相配,當(dāng)劑量比約為5:1~3:1時,重在

        補中益氣;當(dāng)比例為5:3時,升提力強,重在治上焦之虛。

        8、黃芪與桃仁、紅花、當(dāng)歸尾、赤芍、川芎、地龍相

        配,其劑量達(dá)到全方的84%時,用治氣虛血瘀之中風(fēng)半身不

        遂。

        黃芪配生地黃,乃上海的夏翔教授的經(jīng)驗藥對。臨床見

        舌質(zhì)紅者,用甘溫之黃芪加生地黃配成藥對,以制約黃芪溫

        燥之藥性。生地黃具類激素樣作用,黃芪能提高及調(diào)節(jié)免疫

        功能,故二者配伍,能在治療與免疫密切相關(guān)的疑難雜病中

        發(fā)揮重要功效,可用于風(fēng)濕熱、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干燥綜合征

        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黃芪性溫,陰虛陽亢

        者忌用,生地黃甘寒,脾胃薄弱者慎服,二藥同施,則能揚

        長抑短。一般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慢性炎癥如腎盂腎炎等,黃

        芪劑量大于生地黃;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皮膚病等,大

        多生地黃劑量勝于黃芪。黃芪用量15~60克,生地黃劑量

        15~120克。

        使用體征

        黃煌認(rèn)為,黃芪主治“汗出而腫”?;颊咂綍r汗出比較多,

        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所謂“腫”,

        主要為全身性浮腫,以下肢為明顯。黃煌總結(jié)黃芪應(yīng)用指證

        包括:

        患者的體質(zhì):面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缺乏光澤。

        浮腫貌,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按之無抵抗感及痛脹感。

        他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于出汗,畏風(fēng),遇冷風(fēng)易于過敏,

        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

        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zhì)淡胖,舌苔潤。

        中老年人應(yīng)用黃芪的機(jī)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yǎng)不良,

        疾病、衰老,均可導(dǎo)致肌肉松軟,腹部尤為明顯,并可伴有

        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

        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

        鄧鐵濤認(rèn)為,舌淡有齒印,脈虛大或寸部弱,再參查有

        否其他氣虛之證,便可考慮使用。

        延伸閱讀

        醫(yī)案精選

        體位性低血壓——補陽還五湯加味(張琪醫(yī)案)

        呂某,男,63歲,1974年8月初診。反復(fù)發(fā)生暈厥一

        年余,經(jīng)檢查診斷為體位性低血壓,血壓直立位時90~100

        /50~60mmHg,臥位時220~230/120~130mmHg。伴

        頭暈眼花,甚則暈厥,兩腿軟,直立位時面蒼白,冷汗出,

        脈濡;臥位時面紅潤,舌苔干,脈洪大無倫。延余會診,

        按氣虛不能率血,營氣隨體位偏注論治,投以補陽還五湯:

        黃芪150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歸尾15克,地龍15

        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

        連服上方50余劑,病人血壓臥位、直立位皆在150~

        160/90~100mmHg之間,頭暈腿軟等亦隨之好轉(zhuǎn)。

        重用黃芪治療胃下垂(病歷摘要)

        白某,女,56歲。因反復(fù)胃脘疼痛30年,于2009年2

        月初診。有“胃下垂”病史30年,兼有淺表性胃炎??滔掳Y見:

        胃脘及腹部發(fā)脹疼痛,遇冷及食涼后加重,時惡心,食少,

        饑餓時心悸,周身畏寒,乏力,易上火,牙齦腫痛,腰部酸

        痛,眠差多夢。小便頻,大便不成形,食油膩或遇冷后腹瀉。

        苔白略干,舌底瘀,脈沉偏弱。

        中醫(yī)診斷:胃痛。中醫(yī)辨證: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治

        法:補中益氣,溫養(yǎng)脾胃。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45克,紅參9克,枳實

        15克,炒白術(shù)30克,附子15克(先煎8小時),生姜30克。

        2009年3月二診:服上方7劑,惡心、腹痛減輕,仍

        畏寒氣短明顯,增附子至30克以除陳寒,增紅參以補益氣

        血。苔厚有濕,加茯苓30克健脾利濕。至6月八診時,已

        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之方劑百余劑。其間隨證調(diào)方,現(xiàn)腹痛

        畏寒已除,牙齦腫痛亦不見反復(fù),小便調(diào),大便略軟,苔黃

        厚,舌底瘀,脈沉細(xì)弦略數(shù)。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以全其

        功:黃芪90克,枳實15克,炒白術(shù)30克,紅參9克,升

        麻6克,柴胡6克,黃連3克,生姜18克。

        胃痛之病,醫(yī)者多以理氣和胃之法治之,若見胃脹、牙

        齦腫痛之癥,更易辨為實熱證以清胃導(dǎo)滯之法治之。然患者

        患此病已30余年,且以“胃下垂”起病,現(xiàn)癥見畏寒,遇涼病

        重,其虛其寒可見一斑,而胃脹一癥,氣虛不行,亦能有此

        表現(xiàn)。牙齦腫痛,為李東垣所謂“陰火”是也,太陰有寒,迫

        陽明之氣上行,故致經(jīng)氣不利而腫。治宜補中益氣為主,用

        大劑量黃芪,提振脾胃之氣,脾胃氣旺,故氣行得暢,脹痛

        自除,又以附子逐其陳寒,加強除痛之力,亦可引陽明之火

        下行,故使虛陽不亢,病久緩圖,故使服藥時間長久,以斷

        其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