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診療指南顫病修訂草案

        -

        2022年4月18日發(fā)(作者:江蘇省中醫(yī)院兒科)

        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診療指南

        顫病

        tremordisease

        (稿件類型:專家指導組審核稿)

        (本稿件完成時間:2017年3月10日)

        目次

        前言......................................................................3

        引言......................................................................4

        指南正文.....................................................................5

        1范圍.......................................................................5

        2術語和定義.................................................................5

        3臨床診斷...................................................................5

        4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6

        5預防和調(diào)護.................................................................7

        附錄A.....................................................................9

        A1臨床證據(jù)的檢索策略........................................................9

        A2文獻質量評價..............................................................9

        A3證據(jù)評價分級和文獻推薦級別................................................9

        A4指南工具的評價...........................................................10

        參考文獻....................................................................11

        附件1改良的Jaded評分量表.................................................13

        附件2MINORS條目...........................................................14

        附件3NOS文獻質量評價量表...................................................16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替代了(ZYYXH/T28-2008《顫病》),與ZYYXH/T28-2008相比主要技術變化如

        下:

        ----刪除了單方驗方(見2008年版的3.1)。

        ----刪除了辨證論治中中藥劑量的標注(見2008年版的2.1-2.6)。

        ----增加了中成藥(見4.2.1)。

        ----增加了辯證論治中方劑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等級(見4.1)。

        ----增加了其他療法中艾灸、治療、太極拳等內(nèi)容(見4.2.2,4.2.3,4.2.5)。

        ----修改了中醫(yī)辨證分型及推薦方藥中的內(nèi)容(見4.1)。

        本標準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由瀘州醫(yī)學院附屬中醫(yī)醫(yī)院負責起草,廣東省中醫(yī)院、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中醫(yī)腦

        病醫(yī)院、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中國

        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廣東省中醫(yī)院中醫(yī)循證醫(yī)學與臨床研究服務團隊等11家

        單位參加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楊思進,白雪,王饒瓊,雒曉東,楊東東,楊文明,胡玉英,林亞

        明,宋虎杰,海英,張偉,鄧兵,王鳳蘭,郭新峰,丁侃。

        本標準于2008年7月首次發(fā)布,2017年3月第一次修訂。

        引言

        本指南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立項的《2014年中醫(yī)藥部門公共衛(wèi)生服務補助基資金中醫(yī)

        藥標準制修訂項目》之一,項目負責部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在中醫(yī)臨床指南制修訂專家總指

        導組和中醫(yī)內(nèi)科專家指導組的指導、監(jiān)督下實施。修訂過程與任何單位、個人無經(jīng)濟利益關

        系。

        本指南主要針對以震顫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主要包括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fā)性

        震顫、肝豆狀核變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所表現(xiàn)出的以震顫為主的疾病,提供中醫(yī)藥的診斷

        和治療建議,為中醫(yī)臨床提供參考。主要目的是推薦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的顫病中醫(yī)診斷與治療,

        規(guī)范中醫(yī)臨床診療過程。

        目前國內(nèi)“顫病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為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于2008年頒布,本次指南制修

        訂旨在對中醫(yī)顫病的診斷及治療做一次梳理,明確顫病的病名診斷、證候診斷、鑒別診斷及

        治療規(guī)范。

        本指南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組織,在中醫(yī)臨床指南制修訂專家總指導組和中醫(yī)內(nèi)科專家指

        導組的指導、監(jiān)督下實施,文獻評價小組確定篩選證據(jù)的標準,并通過檢索CNKI數(shù)據(jù)庫,

        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及證據(jù)分級,根據(jù)證據(jù)級別達成專家組共

        識,并提出推薦意見,初步制定出針對顫病的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

        本指南是根據(jù)中醫(yī)對顫病的中醫(yī)藥臨床研究成果并結合專家經(jīng)驗制定。針對的患者體

        是震顫相關的患者(西醫(yī)診斷主要包括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fā)性震顫、肝豆狀核變

        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提供以中醫(yī)藥為主要內(nèi)容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顫病

        1范圍

        本《指南》規(guī)定了顫病的診斷、辨證、治療、預防和調(diào)護建議。

        本《指南》適用于顫病的診斷和治療。

        本指南適合中醫(yī)科、中醫(yī)腦病科、神經(jīng)內(nèi)科、老年病科等相關臨床醫(yī)師適用。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指南。

        顫病tremordisease

        顫病是指腦髓失充、肢體筋脈失控而發(fā)生以肢體或(和)頭部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

        [1-4]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輕者僅頭搖或手足微顫;重者頭部震搖大動,肢體顫動不止,或

        兼有項強,四肢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顫病亦稱“震顫”、“顫振”、“振掉”。其癥狀表

        現(xiàn)與西醫(yī)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fā)性震顫、肝豆狀核變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所表

        現(xiàn)出的震顫相類。故以上疾病的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參考本指南。

        3臨床診斷

        3.1中醫(yī)診斷

        3.1.1病名診斷

        顫病是指腦髓失充、肢體筋脈失控而發(fā)生以肢體或(和)頭部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

        3.1.2證候診斷

        [2][1]基于《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及顫病的臨床特

        征,臨床常見證候如下:

        3.1.2.1風陽上擾

        肢體顫動粗大,程度較大,不能自制,眩暈耳鳴,面赤耳躁,易激動,心情緊張時顫動

        加重,伴有肢體麻木,口苦而干,語言遲緩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

        弦。

        3.1.2.2痰熱動風

        頭搖不止,肢麻震顫,重則手不能持物,頭暈目眩,胸脘痞悶,口苦口黏,甚則口吐痰

        涎。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3.1.2.3氣血不足

        頭搖肢顫,面蒼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心悸健忘,眩暈,納呆。舌體

        胖大,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弱。

        3.1.2.4陽虛風動

        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

        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3.2西醫(yī)診斷

        [5]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的西醫(yī)診斷參照《2015MDS臨床診斷標準:帕金森病》;

        [6]特發(fā)性震顫的西醫(yī)診斷參照《2011AAN基于證據(jù)的指南更新-特發(fā)性震顫治療指南》;

        [7]肝豆狀核變性的西醫(yī)診斷參照《2012EASL臨床實踐指南:肝豆狀核變性》;

        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西醫(yī)診斷參照《2008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

        診療指南》。

        3.3中醫(yī)鑒別診斷

        顫病與瘛疭的鑒別:瘛疭即抽搐,多見于急性熱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發(fā)作,抽搐多呈

        持續(xù)性,有時伴短陣性間歇,手足屈伸牽引,弛縱交替,部分病人可有發(fā)熱,兩目上視,神

        昏等癥狀;顫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過程,以頭、手足不自主顫動、振搖為主要癥狀,手足顫抖

        動作幅度小,頻率較快,而無肢體抽搐牽引和發(fā)熱、神昏等癥狀。再結合病史分析,二者不

        難鑒別。

        4臨床治療與推薦意見

        4.1辨證論治

        4.1.1風陽上擾證

        病機:肝陽上亢,風陽侵擾,筋脈失養(yǎng)。

        治法:平肝潛陽,息風止顫。

        推薦方藥:

        [9-10]天麻鉤藤飲(出自《中醫(yī)內(nèi)科雜病證治新義》)加減。(推薦強度:c,證據(jù)級別:

        II)

        常用藥:天麻,鉤藤,牛膝,石決明,山梔,黃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

        茯神木等。

        加減:肝火偏盛,頭痛面赤加龍膽草、夏枯草;痰多加竹瀝、天竺黃;腎陰不足,腰膝

        酸軟,眩暈耳鳴,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虛火上擾,口干舌燥用知柏地黃丸或大定風珠加減;

        心煩失眠,合酸棗仁湯加減;顫動不止,加僵蠶、全蝎。

        4.1.2痰熱動風證

        病機:痰熱內(nèi)蘊,熱極生風,筋脈失養(yǎng)。

        治法:清熱化痰,息風止顫。

        推薦方藥:

        滌痰湯(出自《奇效良方》卷一,《證治準繩》)合羚角鉤藤湯(出自《通俗傷寒論》卷

        [11-12]二)加減。(推薦強度:b,證據(jù)級別:I)

        常用藥: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南星,半夏,枳實,石菖蒲,羚羊角,鉤藤,桑

        葉,菊花,生地黃,白芍,貝母,竹茹,茯神木等。

        加減:胸悶,口吐痰涎,加白芥子;心煩易怒,加郁金、天竺黃、黃連、牡丹皮;胸悶

        脘痞,加瓜蔞皮、厚樸、蒼術;神識呆滯,加石菖蒲、遠志;大便不通,口苦,舌紅苔黃膩,

        加生大黃、茵陳等;肌膚麻木不仁,加地龍、絲瓜絡、竹瀝;震顫較重,加天麻、生石決明、

        珍珠母、全蝎、地龍。

        4.1.3氣血不足證

        病機:氣血兩虛,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nèi)動。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息風止顫。

        推薦方藥:

        [13-14]八珍湯加減(出自《瑞竹堂經(jīng)驗方》)。(推薦強度:B,證據(jù)級別:I)

        常用藥: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

        加減:心悸,失眠,健忘,加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疼痛麻木,加雞血藤、丹參、桃

        仁、紅花;胸悶脘痞,加半夏、白芥子、膽南星等。震顫較重,加天麻、珍珠母。食少納呆,

        加砂仁后下,炒谷麥芽,焦神曲。

        4.1.4陽虛風動證

        [8]

        病機:陽氣虛衰,失于溫煦,筋脈失用。

        治法: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推薦方藥:

        [14-16]地黃飲子(出自《圣濟總錄》)加減。(推薦強度:D,證據(jù)級別:III)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熟地黃、黨參、石斛、肉蓯蓉、五味子、白芍、

        茯苓、麥冬、石菖蒲、遠志。

        大便稀溏,加干姜、肉豆蔻;腎陽衰微較甚,可用真武湯加減;心悸較甚,加遠志、柏

        子仁。

        4.2其他療法

        4.2.1中成藥

        [17](1)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

        適用于腎陰虛為主的震顫。丸劑:每丸重9g??诜?一次6-8丸,一日2-3次。(推薦強度:

        C,證據(jù)級別:II)

        [18](2)天麻鉤藤顆粒(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牛膝、杜仲、鹽制、益母草、

        桑寄生、首烏藤、茯苓):具有平肝息風,清熱安神之功效,用于風陽上擾型顫證。每袋裝

        5g。開水沖服,一次一袋,一日3次。(推薦強度:C,證據(jù)級別:II)

        4.2.2針灸

        針刺治療:主穴:頭部舞蹈震顫控制區(qū)、運動區(qū)、風池、合谷、太沖、四神聰。

        痰熱動風證,選取百會、風池、合谷、陰陵泉、豐隆、太沖,百會、風池針用平補平瀉法,

        余穴用瀉法;陰虛風動證,選取百會、風池、合谷、陽陵泉、三陰交、太沖、復溜,百會、

        風池、合谷、陽陵泉針用平補平瀉法,三陰交、復溜針用補法,太沖針用瀉法;氣血不足證,

        選取百會、風池、內(nèi)關、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百會、風池針用平補平瀉法,內(nèi)關、

        合谷、太沖針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針用補法;上肢震顫者,加內(nèi)關、陽池、合谷、太沖,

        針用瀉法;下肢震顫者,加內(nèi)關、陽陵泉、足三里、太沖,足三里針用補法,余穴均用瀉法;

        四肢緊張、強直攣急、屈伸困難者,加曲池、尺澤、合谷、陽陵泉、足三里、行間,行間、

        [19-30】陽陵泉針用瀉法,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法。(推薦強度:C,證據(jù)級別:II)

        [31-33]灸法治療:選取關元、風府、太沖等穴位,采取直接灸、懸起灸方法。(推薦強度:

        C,證據(jù)級別:II)

        4.2.3治療

        選用通督法、顏面部魚際揉法、顏面部循經(jīng)抹法、頭面部腧穴捏揉法、點按法,腹

        [34-35]部關元掌顫法等方法進行治療??蓞⒄铡吨嗅t(yī)康復技術》(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36]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推薦強度:C,證據(jù)級別:II)

        4.2.4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包括松弛呼吸訓練、關節(jié)運動范圍的訓練、平衡訓練、姿勢恢復和肢體舒展訓

        [37]練、步態(tài)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推薦強度:C,證據(jù)級別:II)

        4.2.5太極拳

        [38]建議患者平時鍛煉太極拳,有助于改善其運動功能和生存質量。(推薦強度:E,證據(jù)

        級別:IV)

        5預防和調(diào)護

        顫病患者應注意生活調(diào)攝,保持情緒穩(wěn)定,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郁怒等不良刺激;飲食

        宜清淡、富有營養(yǎng),忌暴飲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注意加強肢體功能

        訓練,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晚期臥床患者要預防褥瘡的發(fā)生。避免中毒、中風、顱腦損傷對

        [1-4]預防顫病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指南質量方法學策略

        A1臨床證據(jù)的檢索策略

        以“顫病”、“震顫”、“顫振”、“振掉”、“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fā)性震顫”、

        “肝豆狀核變性”、“甲狀腺功能亢進”、“診斷”、“治療”、“辨證”、“中醫(yī)藥”等作為關鍵詞,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萬方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

        檢索年限近8年內(nèi),選擇中醫(yī)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性文獻作為評價對象,對于來自同一單位同

        一時間段的研究和報道以及署名為同一作者的實質內(nèi)容重復的研究和報道,則選擇其中一篇

        作為目標文獻。

        根據(jù)以上檢索策略,項目工作組在文獻檢索階段共搜集到與本病相關的文獻1564篇。

        A2文獻質量評價

        對所檢索到的每篇臨床文獻均按以下方法分別做出文獻評價。

        (1)隨機臨床試驗的評價:結合Cochrane偏倚風險評價工具評價,選出采用改良Jadad

        量表評分大于等于3分的文獻作為指南的證據(jù),Jaded評分大于3分的有5篇。。

        (2)非隨機臨床試驗的評價:采用MINORS條目評分。評價指標共12條,每一條分為

        0-2分。前8條針對無對照組的研究,最高分為16分;后4條與前8條一起針對有對照組

        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報道;1分表示報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報道了

        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選擇總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獻作為治療性建議證據(jù),共計213篇。

        很多文獻標題是隨機對照,然內(nèi)容實質是非隨機對照,如按就診順序分組等,此類歸于

        非隨機試驗,共計352篇。

        如果存在明顯質量問題,如分類統(tǒng)計樣本例數(shù)與該組總樣本例數(shù)不符、理論分析低劣、

        作者非臨床醫(yī)生的治療報道,直接排除,不必用量表評估。

        (3)Mata分析的評價:采用AMSTAR量表進行文獻質量評價。每個條目評價結果分為

        “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四種,并給予計分,如“是”為1分,“否”、“不清

        楚”或“未提及”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0-4分為低質量,5-8分為中等質量,

        9-11分為高質量。選擇5分以上文獻為證據(jù),共計489篇。

        A3證據(jù)評價分級和文獻推薦級別

        符合前述質量要求的臨床研究,可成為指南的證據(jù):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成果成為高

        等級推薦的證據(jù),小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以及非隨機對照試驗的成果成為次級或低強度推薦

        的證據(jù)。此外,也可依據(jù)文獻研究的成果經(jīng)專家共識法形成推薦建議。

        表1文獻依據(jù)分級及推薦級別

        中醫(yī)文獻依據(jù)分級

        I大樣本,隨機研究,結果清晰,假陽性或

        假陰性的錯誤很低

        II小樣本,隨機研究,結果不確定,假陽性

        和/或假陰性的錯誤較高

        III非隨機,同期對照研究和基于古代文獻

        推薦級別

        A至少2項I級研究結果支持

        B僅有I級研究結果支持

        C僅有II級研究結果支持

        的專家共識

        IV非隨機,歷史對照和當代專家共識

        V病例報道,非對照研究和專家意見

        D至少有1項III級研究結果支持

        E僅有IV級或V級研究結果支持

        文獻依據(jù)分級標準的有關說明:

        (1)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制修訂的文獻分級方法按《ZYYXH/T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

        準?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編制通則》(送審稿)“證據(jù)分級及推薦強度參考依據(jù)”中的“汪受傳,

        虞舜,趙霞,戴啟剛,陳爭光,徐珊.循證性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研究的現(xiàn)狀與策略[J].中華

        中醫(yī)藥雜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醫(yī)文獻依據(jù)分級標準”實施。

        (2)推薦級別(或推薦強度)分為A、B、C、D、E五級。強度以A級為最高,并依次遞減。

        (3)該標準的“研究課題分級”中,大樣本、小樣本定義為:

        大樣本:≥100例的高質量的單篇隨機對照試驗報道或系統(tǒng)綜述報告。

        小樣本:<100例的高質量的單篇。

        (4)III級中“基于古代文獻的專家共識”是指古代醫(yī)籍記載、歷代沿用至今、當代專家

        意見達成共識者。IV級中“當代專家共識”是指當代專家調(diào)查意見達成共識者。V級中的“專

        家意見”僅指個別專家意見。

        A4指南工具的評價

        AGREE評測結果

        包括臨床領域和方法學方面的專家共計4位評估員,運用AGREE對本指南進行評價。4

        位專家對指南總體評價平均分為6.62分,并愿意推薦使用該指南。

        參考文獻

        [1]中醫(yī)內(nèi)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yī)病證部分,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38-140.

        [2]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

        [3]凌希森,王行寬,陳大舜.中西醫(yī)結合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

        [4]張伯禮,薛博瑜,中醫(yī)內(nèi)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5]國際帕金森和運動障礙學會,2015MDS臨床診斷標準:帕金森病,MOV

        Disod.2015,10:30(12):1591-1601.

        [6]美國神經(jīng)病學學會,2011AAN基于證據(jù)的指南更新-特發(fā)性震顫治療指南,

        Neurology,2011,77(19):1752-1755.

        [7]歐洲肝臟研究學會,2012EASL臨床實踐指南:肝豆狀核變性,Journalof

        Hepatology,2012,56:671-685.

        [8]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分會,2008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診

        療指南,2008.

        [9]李莉.天麻鉤藤飲臨床應用舉隅[J].中國民間療法,2015,(09):49-50.

        [10]梁曉鷹.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帕金森病睡眠障礙[J].中國民間療

        法,2012,(01):40-41.

        [11]史亞楠,劉岑.帕金森病中醫(yī)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

        報,2015,(11):105-108.

        [12]裴文慧,劉繼馨,吳嘉瑞,方芳,段娟娟,何愛先,鄒桂林,王君.基于中醫(yī)傳承輔助系

        統(tǒng)的治療帕金森病方劑組方規(guī)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03):205-208.

        [13]張聰.八珍湯的臨床應用[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02):57-58.

        [14]高曦明,邢世榮,地黃飲子合美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療效觀察,社區(qū)中醫(yī)藥。2012;

        5(14):195.

        [15]楊海燕,李燕梅,地黃飲子治療帕金森病的機理與臨床探討,中醫(yī)學報,2011;3

        (26):350-351.

        [16]郭榮蘭,張定華,地黃飲子治療帕金森氏病臨床觀察,蘭州醫(yī)學院學報,2002;2

        (28):65.

        [17]沈涌,羅烈嵐.通心絡膠囊、六味地黃丸與美多巴合用治療帕金森病.浙江中醫(yī)藥大

        學學報.2008;32(2):197-8.

        [18]劉娜,陳紅梅,天麻鉤藤顆粒聯(lián)合美多巴治療帕金森病68例療效觀察.遼寧醫(yī)學雜

        志.2012;6(26):314.

        [19]陳思岐,陳楓,李振彬.針刺聯(lián)合美多巴治療帕金森病療效觀察.河北中醫(yī)藥學

        報.2013(1):33-4.

        [20]姜拯坤.針刺風府、太沖穴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1.

        [21]索慶芳,王麗曄,彭明華.電項針結合電頭針治療帕金森病70例療效觀察.中國中醫(yī)

        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7):860-1,83.

        [22]張海峰,周世江,宣麗華,侯宏.粗針身柱穴透刺對帕金森病肌僵直的影響.中華中醫(yī)

        藥學刊.2013;31(12):2745-7.

        [23]李穎哲.針刺舞蹈震顫控制區(qū)配合西藥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

        大學;2015.

        [24]顧侃,劉昆,陸征宇,樊曉鵬,宗蕾.針藥并用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志.

        2013;32(12):993-5.

        [25]劉丹,劉芳,邵瀅如.針刺舞蹈震顫控制區(qū)配合藥物治療帕金森病療效觀察.上海針

        灸雜志.2015;(09):1.

        [26]夏毅,丁瑩,劉衛(wèi)國,康冰.電針治療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40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

        估.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6):519-20.

        [27]林燕,劉梅.針刺聯(lián)合藥物治療帕金森病31例.河南中醫(yī).2015(06):1430-2.

        [28]陳楓,袁盈,蔡向紅.“顱底七穴”治療帕金森病80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醫(yī)基礎

        醫(yī)學雜志.2008;14(9):680-2.

        [29]陳楓,袁盈,蔡向紅,熊云,郭楠楠,陳思岐.“顱底七穴”針法治療帕金森病114例臨

        床觀察.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5):547-8,73.

        [30]譚秋紅,陳勇.針刺配合葛根素對帕金森患者肌僵直的臨床療效觀察.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4;6(34):32-4.

        [31]雷俊.溫和灸配合美多巴對帕金森病患者日常活動改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

        大學;2011.

        [32]伍愛國.溫和灸配合美多巴對帕金森病患者日?;顒痈纳婆R床觀察.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4;7(7):535-6.

        [33]鐘平,許菲,侯玉茹,符文彬.灸法配合藥物治療肝腎不足型帕金森病的療效.中國

        老年學雜志.2012;32(13):2720-1.

        [34]劉焰剛,趙宇姝,在帕金森氏病康復中的應用,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2;

        12(9).

        [35]曾慶云,王強,王永泉通督法輔助治療帕金森病,山東醫(yī)藥,2008;44(48):

        27-29.

        [36]中醫(yī)康復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7]張紅巖,李佩芳,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帕金森病的療效觀察,四川中醫(yī),2013;

        10(20):30-32.

        [38]李建興.太極拳配合美多巴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控制作用[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1.

        附件1:改良的Jaded評分量表

        隨機序列的產(chǎn)生

        1恰當:計算機產(chǎn)生的隨機數(shù)字或類似方法(2分)

        2不清楚:隨機試驗但未描述隨機分配的方法(1分)

        3不恰當:采用交替分配的方法如單雙號(0分)

        隨機化隱藏

        1恰當:中心或藥房控制分配方案、或用序列編號一致的容器、現(xiàn)場計算機控制、

        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或其他使臨床醫(yī)生和受試者無法預知分配序列的方法(2分)

        2不清楚:只表明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或其他隨機分配方案(1分)

        3不恰當:交替分配、病例號、星期日數(shù)、開放式隨機號碼表、系列編碼信封以

        及任何不能防止分組的可預測性的措施(0分)

        4未使用(0分)

        盲法

        1恰當:采用了完全一致的安慰劑片或類似方法(2分)

        2不清楚:試驗陳述為盲法,但未描述方法(1分)

        3不恰當:未采用雙盲或盲的方法不恰當,如片劑和注射劑比較(0分)

        撤出與退出

        1描述了撤出或退出的數(shù)目和理由(1分)

        2未描述撤出或退出的數(shù)目或理由(0分)

        附件2:MINORS條目

        序號

        1

        條目

        明確的給出了

        研究目的

        提示

        所定義的問題應該是精確的且

        與可獲得文獻有關

        所有具有潛在可能性的患者

        (滿足納入標準)都在研究期

        納入患者的連

        2

        貫性

        被納入了(無排除或給出了排

        除的理由)

        預期數(shù)據(jù)的收

        3

        集研究方案中設定的數(shù)據(jù)

        明確的解釋用來評價與所定義

        終點指標能恰

        4當?shù)姆磻芯?/p>

        目的

        的問題一致的結局指標的標

        準,同時,應在意向性治療分

        析的基礎上對終點指標進行評

        對客觀終點指標的評價采用評

        價者單盲法,對主觀終點指標

        終點指標評價

        5

        的客觀性

        則,應給出未行盲法評價的理

        隨訪時間足夠長,使得能對終

        隨訪時間是否

        6

        充足

        評估

        應對所有的患者進行隨訪。否

        7失訪率低于5%

        則,失訪的比例不能超過反映

        點指標及可能的不良事件進行

        的評價采用評價者雙盲法。否

        收集了根據(jù)研究開始前制定的

        主要終點指標的患者比例

        根據(jù)預測結局事件的發(fā)生率,

        計算了可檢測出不同研究結局

        的樣本量及其95%可信區(qū)間,

        是否估算了樣

        8

        本量

        差異及估算把握度水平對預期

        結果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

        9~12條適用于評價有對照組

        的研究的附加標準

        對于診斷性試驗,應為診斷的

        “金標準”:對于治療干預性

        對照組的選擇

        9

        是否恰當

        驗,應是能從已發(fā)表研究中獲

        取的最佳干預措施

        對照組是否同

        10

        步的(非歷史對照)

        不同于研究終點,對照組與試

        組間基線是否

        11

        可比相似性。沒有可能導致使結果

        解釋產(chǎn)生偏倚的混雜因素

        用于計算可信區(qū)間或相對危險

        統(tǒng)計分析是否

        12

        恰當

        究類型相匹配

        且提供的信息能夠從顯著統(tǒng)計

        對照組與試驗組應是同期進行

        驗組起點的基線標準應該具有

        度(RR)的統(tǒng)計資料是否與研

        附件3: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獻質量評價量表

        病例對照研究

        注:每一項研究在“選擇”和“暴露”上的每一個條目最多可以有一個,而在“可

        比性”上的條目最多可以有兩個。

        選擇

        1)病例的定義是否充分?

        a)是,并有獨立驗證(如至少2名醫(yī)生共同對病例做出診斷;或至少依據(jù)2種或

        2次的診斷結果;或者查閱了原始記錄,如X線、醫(yī)院病歷)*

        b)是,并有聯(lián)動數(shù)據(jù)(如根據(jù)腫瘤登記數(shù)據(jù)中的ICD編碼來判斷是否為病例)或

        基于自我報告,但無原始記錄

        c)沒有說明

        2)病例的代表性

        a)連續(xù)收集且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規(guī)定時間內(nèi)患有目標疾病的所有合格病例;或

        特定飲水供應區(qū)的所有病例;或特定醫(yī)院或診所、一組醫(yī)院、健康管理機構的所

        有病例;或從這些病例中得到的一個合適的樣本,如隨機樣本)*

        b)存在潛在的選擇偏倚或沒有說明

        3)對照的選擇

        a)社區(qū)對照*

        b)醫(yī)院對照

        c)沒有說明

        4)對照的定義

        a)沒有疾病史(或未發(fā)生終點事件)*

        b)沒有說明來源

        可比性

        1)基于設計或分析所得的病例與對照的可比性

        a)研宄控制了___________(選擇最重要的因素,如年齡)(如設計時,病例和對

        照按年齡匹配;或兩組人的年齡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b)研宄控制了其他重要的混雜因素(如設計時,病例和對照除按年齡匹配以外,

        還匹配了其他因素;或兩組人的其他重要混雜因素之間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暴露

        1)暴露的確定

        a)可靠的記錄(如手術記錄)*

        20

        b)在盲法(不清楚誰是病例,誰是對照)的情況下,采用結構化調(diào)查獲得*

        c)在非盲(已清楚誰是病例,誰是對照)的情況下進行的調(diào)查

        d)書面的自我報告或病歷記錄

        e)無描述

        2)病例和對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確定方法

        a)是*

        b)沒有

        3)無應答率

        a)兩組的無應答相同*

        b)無描述

        c)兩組的無應答率不同且沒有說明原因

        隊列研究

        注:每一項研究在“選擇”和“結局”上的每一個條目最多可以有一個“*”。而

        在“可比性”上的條目最多可以有兩個“*”。

        選擇

        1)暴露隊列的代表性

        a)能夠很真實地代表社區(qū)人的平均(請說明)*

        b)基本可以代表社區(qū)人的平均*

        c)選取特殊人,如護士,志愿者

        d)沒有說明隊列的來源

        (注:該條目說的是對社區(qū)中所有個體的代表性,而非普通人中某一樣本的代

        表性。如某些健康管理機構的成員,這些女性通常是中層階級,受過良好教育,

        而且很注意自身健康。該體有可能可以作為絕經(jīng)后雌激素使用者的代表性的樣

        本,但他們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因此,如果選用該體作為研究人的話,勢

        必會低估收入低、也沒受過很好教育女性的代表性)

        2)非暴露隊列的選擇

        a)來自暴露隊列的同一社區(qū)*

        b)與暴露隊列的來源不同

        c)沒有說明非暴露隊列的來源

        3)暴露的確定

        a)可靠的記錄(如手術記錄)*

        b)結構化調(diào)查*

        c)書面的自我報告

        21

        d)無描述

        4)研究開始前沒有研究對象發(fā)生結局事件

        a)是*

        b)否

        可比性

        1)基于設計或分析所得的隊列的可比性

        a)研究控制了___________(選擇最重要的因素,如年齡)(如設計時,暴露組和

        非暴露組按年齡匹配;或兩組人的年齡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b)研究控制了其他重要的混雜因素(如設計時,暴露組和非暴露組除按年齡匹

        配以外,還匹配了其他因素;或兩組人的其他重要混雜因素之間的比較無統(tǒng)計

        學差異)

        結局

        1)結局事件的評估

        a)獨立的、盲法的評估或鑒定(如骨折,采用了獨立的盲法進行了鑒定;或有

        可靠的醫(yī)院病歷或X線等原始記錄的證實)*

        b)聯(lián)動數(shù)據(jù)(如根據(jù)腫瘤登記數(shù)據(jù)中的ICD編碼來判斷是否為病例)*

        c)自我報告(如骨折,沒有原始病歷,也沒有X線等的證實)

        d)無描述

        2)為觀察到結局發(fā)生,隨訪是否充分?(如5年)

        a)是(選擇了充分的隨訪時間來觀察結局發(fā)生)*

        b)否

        3)隨訪的完整性

        a)全部隨訪:所有參與者都完成了隨訪*

        b)少數(shù)失訪,但不大可能引入偏倚:如隨訪>—%(選擇合適的隨訪比例),或對失

        訪進行了描述*

        c)隨訪率<—%(選擇合適的隨訪比例),且沒有對失訪進行描述

        d)未聲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