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研究 >

        經方治療血精

        -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香菜的副作用)

        經方治療血精

        劉男,32歲,司機?;肌把辈?,有時兼見尿血。西醫(yī)診斷為“精囊炎”,中西藥雜進,遷延1

        年之久。問其大便溏薄,兩手發(fā)麻,腰酸腿楚。服藥如滋陰補腎、涼血清心,以暨補中升提之法均無效可

        言。余切其脈弛緩無力,猶以兩尺為甚;視其舌淡嫩,而苔薄白。兩目無神。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有兩張“經方”,專為虛勞發(fā)生心腎不交,陰陽攝

        持不利而設。一為“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一為“天雄散”。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功在從中宮交通心腎陰陽

        而秘下元封藏之本。天雄散功在補陽攝陰,開源節(jié)流,溫攝肝腎之精血。為此,不用“桂加龍牡”,而用

        “天雄散”法。因“天雄”藥缺,而用附子代替。疏方:炮附子4g,桂枝6g,白術15g,龍骨30g。

        天雄散歌:天雄白術桂枝龍,補陽攝陰妙層層,為散酒服方寸匕,陽痿精滑腰腿疼。

        余用“天雄散”靈活機動地新加鹿角膠10g,阿膠10g。因其精血久虛,所以用鹿角膠以補“督

        脈”;用阿膠以補“任脈”。此方連服7劑,血精由多變少,由紅變?yōu)楹?。自覺氣力增加,精神振奮。

        照方又服7劑,則“血精”病證痊愈。

        應用平胃散經驗

        平胃散首見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用于治療脾胃不

        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萎黃,肌體瘦弱,

        怠惰嗜臥,體重節(jié)痛,常多自利,或發(fā),以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證。方后并注曰:“常服調氣暖

        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jié)之氣?!笨梢姟毒址健穭?chuàng)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療脾胃不和之證,

        也作為和胃消食的常服藥。因此,后世醫(yī)家對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經成為治療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

        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來。

        劉渡舟教授治療胃病喜用此方,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于濕、食二證。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

        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噯氣呃逆、胃脘脹痛、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

        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臨床用于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劉老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并經常合用不

        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胃為濕傷,郁而化熱,心下痞滿,口舌生瘡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

        心下痞滿而兼見口苦舌紅,脅脹脈弦者,則接軌小柴胡湯疏利肝膽氣機。它如肝病、腎病以及各種內傷外

        感疾病,凡有胃部癥狀而因于濕邪、食滯為患者,均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合用本方,濕祛胃開,飲食得

        進,則病體易于恢復?,F將劉渡舟教授臨床應用平胃散的經驗簡介如下。

        1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方:大黃、黃連。(一方有黃芩)治療“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之熱痞證。具有瀉熱消痞的作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功能燥

        濕運脾,行氣和胃。治療濕滯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而厚等證。劉渡舟教授用兩方接軌,

        治療食滯傷胃,中焦?jié)駶岵换?,濕郁化熱,食后胃脹痞滿,嘈雜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

        膩,脈沉滑者,效果明顯。劉老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y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fā)?!夺t(yī)

        宗金鑒》歌曰:“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粘滯小便赤,飲食愛冷口舌瘡。”其方實為平

        胃散與瀉心湯接軌而成。

        病案舉例:陳某,男,38歲。反復性口腔潰瘍,瘡面紅而疼痛,西醫(yī)給予消炎藥物和補充維生素B2治療

        多日無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質紅而苔白膩,脈濡數。此乃濕熱為患,但清熱則濕不去,但祛

        濕則熱愈熾,且有苦寒傷脾敗胃,濕濁內生之虞。劉老思忖片刻,乃處以平胃散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之

        法,化濕瀉熱同施,以觀其效。處方:蒼術10g,厚樸16g,陳皮10g,炙甘草10g,大黃6g,黃連6g。服

        藥7劑,口瘡痊愈,胃開能食,大便正常。該患者后來又因飲食厚味,多次復發(fā),皆用此方,每服輒愈。

        此方也常用于治療面生痤瘡,療效也佳,其機理與應用指征與口舌生瘡基本相同。

        又如某西醫(yī)大夫患胃病,脘中痞悶,泛酸涌苦,胃中嘈雜,燒心作痛,舌紅而苔白膩,脈濡數,多方治療

        不愈,特邀劉渡舟教授會診,切脈視舌,辨為濕濁生熱之證。乃用平胃散加黃連10g,大黃2g,服至7劑

        則酸水不泛,嘈雜與燒心皆愈。

        2平胃散與小柴胡湯接軌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方:柴胡、黃芩、半夏、生姜、人參、炙甘草、大棗。功能和解少陽,治少陽

        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熱入血室,及瘧疾等。平

        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此方功能燥濕運脾,行氣導

        滯,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脹滿,對嘈雜反酸,惡心嘔吐,心下痞滿,凡舌苔白厚膩者,其療效如神。小

        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湯”。小柴胡湯善治肝膽氣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氣消

        滿,苦溫燥濕為長,兩方接軌,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

        病案舉例:劉某,女,28歲。正值經行之時,因家庭瑣事而與丈大爭吵,遂胸脅滿悶,時欲太息,不顧行

        經而氣下水勞動,以致發(fā)生每次行經之時,先寒后熱,寒多熱少,有如瘧狀。兼見脘腹脹滿,倦怠乏力,

        不欲飲食,強食則噯腐吞酸,經赤黑而暗。舌苔厚膩,六脈濡滑。劉老根據脈滑與舌苔厚膩,辨為肝氣

        郁結挾有飲食停滯之證。投與柴平煎加減以疏肝平胃,消食導滯為法。柴胡16g,黃芩8g,半夏14g,黨

        參10g,蒼術12g,厚樸10g,陳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棗5枚。水煎服。于每月

        行經之時服3劑,2個月而瘥。

        按語:劉渡舟教授為我國名老中醫(y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醫(yī)6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

        床經驗。其為人寬厚,傳授弟子無隱無晦,凡從其學者,皆能得其真?zhèn)?,每遇劉老應診之時,不但患者熙

        熙攘攘,學習者也是座無虛席,隨師應診者常常達到5人-6人之多。

        劉渡舟教授臨證喜用經方,擅用經方,每以經方起沉疴、愈廢疾,其用方簡練,令人稱奇。然劉老并不排

        斥時方,認為應當提倡用時方補充經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軌”之法,倡導經方與時方有機結合應和,

        以應對現今復雜的臨床病情。

        平胃散是時方中的名方,臨床極為常用,用之得當,療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與濕、食有關?!夺t(yī)宗金鑒》

        曰:“一切傷食脾胃病,痞脹嘔噦不能食,吞酸惡心并嚏氣,平胃蒼樸草陳皮?!背浞终f明了該方的作用。

        平胃散具有燥濕健脾、消脹寬胸、理氣化痰、調和脾胃的作用,臨證之時,凡與濕食有關的疾病,均可加

        減或合方用之。

        劉老對平胃散情有獨鐘,臨證合方治療多種疾病,從以上與小柴胡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中,可以看出

        劉渡舟教授應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體會劉老臨床用經方與時方合用的方法,體現了劉老“古今接軌論”

        的臨床意義。

        余在臨床治療脾胃疾病時,也常師劉老之法應用平胃散,并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枳殼、桔梗調理脾

        胃的氣機升降,桔梗助脾臟之升;枳殼助胃氣之降,脾胃氣機升降正常,則胃病易愈。臨床體會,加入二

        藥,其效更捷。

        項背拘急

        項背拘急

        劉某菜,男,41歲?;疾∫讶?,項背強緊,顧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惡風。問其大便則稱

        稀搪,每日二三次,伴有脫與后重等癥。切其脈浮,視其舌苔白潤。辨為桂枝加葛根湯證,其大便溏薄,

        腸下墜后重,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為“太陽陽明合病”。處方:

        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lo克,大棗12枚。

        服藥后,不須吸粥,連服7劑,諸癥霍然。

        按語:本證在項背強急的同時,并見下利、下墜與脫,實補原方之所略也。

        后世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又有下利之證,每獲效驗。劉老認為,本方用于治療

        風寒背部痹痛,以及下頜關節(jié)炎等,亦有較好療效。

        汗出偏詛

        孫某,男,39歲?;疾樽蟀肷斫洺3龊梗野肷韯t反無汗,界限分明,余無不適。脈緩而略

        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陰陽氣血不相協(xié)和,此應調和陰陽,令氣血和則愈,宜桂枝場: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l2枚,炙甘草6克,3劑。

        服藥后暇熱粥,得微汗而愈。

        按語:《京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營衛(wèi)陰

        陽于周身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本案汗出偏沮,乃營衛(wèi)不和,陰陽失調之例證。

        如不及時治療則營衛(wèi)相悖,陰陽不維,就可能導致半身不遂之“偏枯”證?!端?/p>

        問·生氣通天論》所謂“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即為此意。本病往往由外感風

        邪引起,用桂枝湯祛風解肌,調和營衛(wèi),順復陰陽,不失為正治之法,方證相對,

        故三投而愈。

        營衛(wèi)不和

        營衛(wèi)不和

        李某某,女,53歲?;缄嚢l(fā)性發(fā)熱汗出一年余,每天發(fā)作二到三次。前醫(yī)按陰虛發(fā)熱治療,服藥

        二十余劑無效。問其飲食、二便尚可,視其舌淡苔白,切其脈緩軟無力。辨為營衛(wèi)不和,衛(wèi)不護營之證。

        當調和營衛(wèi)陰陽,用發(fā)汗以止汗的方法,為疏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2劑。

        服藥后,吸熱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按語:發(fā)熱汗出見舌不紅而淡,苔不少而白,脈不細而緩,則非陰虛發(fā)熱

        之證,乃營衛(wèi)不和也。營衛(wèi),即之陰陽,宜相將而不宜相離。營衛(wèi)諧和,則

        陰陽協(xié)調,衛(wèi)為之固,營為之守。若營衛(wèi)不和,陰陽相悖,營陰不濟衛(wèi)陽而發(fā)熱,

        衛(wèi)陽不固營陰則汗出。用桂枝湯“先其時發(fā)汗則愈”。

        劉渡舟教授應用經方治驗

        劉寶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北京100075

        原載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年第17卷第5期

        隨家嚴劉渡舟侍診,每見用經方取效,簡捷明快而深有啟迪。今錄驗案四例如下:

        1不孕案:賀某,女,30歲。初診日期:1989年12月20日?;楹笏哪晡丛?,婦科檢查為“原發(fā)

        性不孕癥”,多方治療未見喜征。問其月經40余日一潮,小腹與腰疼痛,經量少內挾血塊,大便經常秘結。

        脈滑數有力,舌苔薄黃、舌質青紫。診為熱與血結,沖任受阻而難以受孕。治法:瀉熱行瘀,推陳致新,

        拔其錮結之勢方能奏效。方用桃核承氣湯:桃仁15g,大黃4g,芒硝4g后下,桂枝10g,炙甘草6g。此方

        連服5劑,大便作瀉,月經下黑雄血較多,而小腹與腰之疼痛頓釋,其月經從此按時來潮。半年后終于

        懷孕,生一女孩。

        按:桃核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組合而成。用凋胃承氣湯取其瀉熱破結以開百結;桃仁

        滑潤而利,善逐瘀血,與硝、黃配伍可使瘀血無所滯留;用桂枝使之通行衛(wèi)氣,氣行則血行以增強逐瘀活

        血之力,同時桂枝氣溫又可節(jié)制硝、黃之寒性,方義為深。

        家嚴對我說,臨床運用桃核承氣湯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瘀血內停,血絡內阻,濁熱擾心,往往見

        到精神及情志方面的異常,輕者煩躁、善忘,重者如狂、發(fā)狂。所以《內經》說:“血在上善忘,血在下

        如狂”。這是下焦蓄血的一個比較明顯的證候特點;二是從致病原因上看,雖然瘀血作為其主要的病因,

        但是由于情志方面的郁結而積久不解,也往往是發(fā)生本病的一個重要誘因;三是本方有較強的攻下逐瘀力

        量,使用時一定要以體實之人、正氣不衰為前提;四是在服藥時間上,應以空腹為佳,因為病位在下焦,

        空腹服藥有利于攻逐瘀熱。要求“先食溫服”也就是這個道理。

        2經前嘔吐案:楊某,女,20歲。初診日期:1991年11月5日。嘔吐久治不愈。其癥每逢月經來

        潮之前嘔吐不止,不能飲食,待月經行后則嘔吐隨之而愈。平素靜默寡言。脈弦,舌苔白滑。證屬少陽、

        肝膽氣郁所致。治法:疏利肝膽,和胃降逆。方宜小柴胡湯:柴胡20g,黃芩10g,半夏15g,生姜15g,

        黨參8g,炙草8g,大棗7枚。連服7劑嘔吐未作,續(xù)服7劑井間服逍遙散治療月余,病獲痊愈。

        按:《傷寒論》96條有“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97條有“??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

        柴胡湯主之”的記載。由此可見,“喜嘔”乃是小柴胡湯的主證。從理論上講,正如唐容川說:“木之氣

        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胃氣下行,水谷乃化。”如果木郁氣逆,胃氣不得調順,

        致使氣逆而痰飲上沖發(fā)為嘔吐。“病在肝而逆在胃”,此所以“喜嘔”之由也。此女平素肝氣多郁,“女

        子善懷”,月經前則氣血蘊蓄不伸,更能加重郁結之勢。肝膽氣郁必然疏泄不利,胃氣必受其脅而有作嘔

        之機;待月經來潮,肝膽氣郁隨之得以疏泄,逆胃之勢則減,自然嘔吐則止。因證屬少陽,必用小柴胡湯

        治療。若單純和胃降逆止嘔,不疏利肝膽氣機則徒勞無功。

        3心下痞案:孫某,男,37歲。初診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診為“淺表性胃

        炎”。現心下痞滿,時時惡心,噫氣頻頻,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膩,脈弦而帶滑。自訴有嗜酒之癖,辨證

        為酒濕傷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調,陰陽之氣痞塞不通,而又痰氣膠結,吳謙稱為:“痰氣痞”者是也。由

        于此證脾氣不升則寒從內生,胃氣不降則熱從內起,因此治法若單純治寒、治熱、治虛、治實皆搔不到癢

        處。只宜調和脾胃,協(xié)調中州陰陽?!督饏T要略方論》指示“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疏方:半夏15g,黃連10g,黃芩6g,干姜10g,黨參10g,炙草10g,大棗7枚?;颊叻?小時許,大

        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膠甚多,而惡心與噫氣隨之大減。服藥3劑,病告痊愈。

        按: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寒熱錯雜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連苦寒以降胃氣;用干姜之辛以溫脾;用

        參、草、棗以補虛;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梢娫摲郊疅嵫a消之藥于一體,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甘補,以達到恢復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為君,獨具滌痰開結,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針對痰氣痞

        而設。故患者服藥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為奇的。

        4精神分裂癥案:曲某,男,27歲。初診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訴:因發(fā)高燒送醫(yī)院急

        診。在醫(yī)院狂躁不安,打罵醫(yī)生,不接受治療。西醫(yī)診為“精神分裂證”??滔拢颊呔癫话?,視、聽、

        言、動,時慧時瞇,煩躁而又善悲,五天徹夜不眠,大便數日未解,且泛惡不欲食。脈弦按之有力,舌質

        紅、舌苔黃而中褐。脈證合參,證屬肝胃氣火交郁,火熱上擾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黃褐則主陽明

        里實已成。治法:疏肝清熱,兼下陽明之實。擬大柴胡湯:柴胡18g,黃芩10g,大黃2g,枳實12g,白芍

        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棗7枚。藥服2劑大便得下,煩躁得減,但舌苔尤未退凈。又繼服3劑,大

        便又瀉,舌苔方得退凈,且有食欲,情緒穩(wěn)定。唯夜間少寐,轉用丹梔逍遙散(改為湯劑)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湯主治少陽陽明并病。方由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方中

        大黃配枳實可瀉陽明與少陽之實熱;芍藥配大黃酸苦涌瀉,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膽之逆。綜觀全方,既疏

        利肝膽之氣滯,又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調血分,因此對于氣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種急腹癥功

        效卓著。

        上述案例均用經方而獲治愈。其療程短而療效高非同一般,經方所以有這樣奇效,可概括有以下

        特點:

        1方證結合緊密: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必須遵循的準則,理法方藥的統(tǒng)一,又是取得療效的關鍵?!秱?/p>

        寒論》以辨證論治而著稱,所用之方確能解決病證,這是方證相對的嚴密性。臨床有是證則用是方,隨手

        拈來立竿見影。因此家嚴再三囑我使用經方一定要抓住主癥。例如:太陽病的“惡寒”,陽明病的“法多

        汗”,少陽病的“喜嘔”等等。

        2組方結構嚴謹:《傷寒論》共113首方,用藥僅91味,說明經方用藥精練,配伍有度,所選藥

        物有的放矢、針對性很強,互相配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家嚴所云“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

        值得學習與研究。

        3劑量比例適度:經方對劑量的要求十分嚴格,有的方劑雖由同樣藥物組成,但因藥量互不相同而

        功效、主治各異。因此藥量比例適度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醫(yī)學.全在.線

        正由于經方具有上述特點,才獲有“醫(yī)方圭臬”之稱,因而被后世醫(yī)家所推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