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您的位置:首頁 >行業(yè)資訊 >

        大蒜熗鍋會引發(fā)癌癥?大家都想知道

        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很容易被帶跑方向。有時候真相也許并不是網上說的那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獨立的理解。

        大蒜致癌

        最近,有個視頻在互聯(lián)網上廣為流傳。視頻中提到,“大蒜熗鍋”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烹飪方式,其實非常不好。因為,在熗鍋的過程中,大蒜會產生一種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

        其實,這已經不是丙烯酰胺第一次登上新聞了。早在三月底,“星巴克咖啡致癌”一事中,它就出盡了風頭。

        所以,我們今天要討論兩個問題:第一,丙烯酰胺和大蒜熗鍋的關系,如果大蒜熗鍋是丙烯酰胺的唯一來源,大不了以后不吃嘛;第二,丙烯酰胺到底會不會致癌。

        丙烯酰胺是一種工業(yè)原料,常見于造紙、紡織、印染、污水處理、石油開采等行業(y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人們發(fā)現(xiàn),丙烯酰胺有職業(yè)性中毒的風險。[1]

        在接觸部位,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皮膚多汗、濕冷、紅斑、脫皮,經皮膚吸收后,還可以導致神經系統(tǒng)異常,產生頭痛、頭暈、乏力乃至意識障礙等癥狀。[2]

        20190830093716_caba26.jpg

        丙烯酰胺模型(圖片來源:en. wikipedia.org)

        當然,職業(yè)性中毒,顧名思義,只發(fā)生在工作場合,通常只有短時內大量接觸有毒物質才會引起。只要注意防護、避免泄漏,對普通人的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

        然而,2002年,情況了變了。這一年,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發(fā)現(xiàn),某些食品中,也有丙烯酰胺。[3]

        那么,是哪些食物呢?

        各種食物。

        土豆油炸會產生丙烯酰胺,咖啡烘培會產生丙烯酰胺,淀粉烘烤也會產生丙烯酰胺。所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在加熱到120℃以上時,都有可能產生丙烯酰胺。

        產生得多寡,和烹飪形式密切相關。烹飪溫度較低時,幾乎不會產生丙烯酰胺,加熱時間越短,產生的丙烯酰胺越少;預處理,比如發(fā)酵,可以大大減少丙烯酰胺的產生。[4]此外,飲酒和吸煙也會增加丙烯酰胺暴露。[5]

        因為烹飪形式五花八門,所以很難確定丙烯酰胺和食物的關系。即使同一種食物,烹飪方式不一樣,丙烯酰胺含量也會不同。

        總體而言,在家常食物中,炸薯條的丙烯酰胺含量是最高的。這可能是因為土豆條需要較高的油溫、長時間油炸。

        20190830093716_ce0e29.jpg

        常見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單位μg/kg[6]

        而大蒜,雖然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100g大蒜約含有24~27g碳水化合物,比土豆略高[7]),但一來,熗鍋是為了逼出大蒜的香味,烹飪時間比炸薯條短得多,第二,質量差距在那里擺著。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很介意丙烯酰胺這個事兒,那么,比起大蒜熗鍋,更應該警惕炸薯條。

        接下來,咱們來看看丙烯酰胺的致癌性。

        根據(jù)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發(fā)布的文獻,丙烯酰胺屬于2A類致癌物。所謂“2A類致癌物”,就是說,有實驗證實,丙烯酰胺可以令實驗動物患上癌癥,但是對于人體而言,尚沒有確切證據(jù)。

        很多讀者朋友可能一看到“致癌物”就心驚肉跳,其實,大可不必。我們常吃的豬肉、牛肉、羊肉,因為色澤鮮紅,又被稱之為紅肉,也是2A類致癌物;各種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腸、熏肉、咸肉,則屬于1類致癌物,比紅肉和丙烯酰胺,又高了一個等級。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評價致癌物的時候,只看證據(jù)強度、不看風險大小。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吃香腸,天天吃、頓頓吃,壽命無限又沒有其他疾病,那么,他遲早會因為吃香腸患上癌癥。只要滿足相關條件就一定會出現(xiàn)預期結果,這叫證據(jù)強。風險大小,則更多關乎劑量。相比于香腸,人體對香煙、酒精的耐受要差得多,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吸煙、酗酒引起的癌癥更多。

        自2002年,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發(fā)布研究報告起,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國癌癥協(xié)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權威機構,先后對丙烯酰胺的致癌風險做了評估。

        然而截至今日,仍然沒有證據(jù)表明,食物中的丙烯酰胺會增加癌癥風險。

        退一步講,即使丙烯酰胺可以引起癌癥,也要達到一定劑量才行。動物實驗表明,每日攝入0.3毫克/體重公斤,是丙烯酰胺致癌的臨界點。[9]

        對于體重50公斤的人,每天攝入15毫克以上的丙烯酰胺,才有擔心的必要;根據(j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tǒng)計,一公斤炸薯條,平均含有1312微克(1.3毫克)丙烯酰。

        也就是說體重50公斤的人,一天吃11.5公斤的炸薯條,丙烯酰胺攝入,才會達到臨界點。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丙烯酰胺這件事上,各大權威機構的意見是一致的:一方面,丙烯酰胺與癌癥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普通人沒有必要過于焦慮;另一方面,丙烯酰胺既不供能也不是人體必需物質,設法減少一些攝入也好。比如,可以減少食用煎炸和烘烤食品,如果非要吃,也可以降低烹飪溫度、縮短烹飪時間。

        ----------------------------------------------------

        參考文獻

        [1]宋林麗, 吳崇榮. 丙烯酰胺毒性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 衛(wèi)生學分冊, 2005, 32(6): 325–328.

        [2]職業(yè)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診斷(代替GBZ 50-200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EB/OL]. [2018-05-06]. http://www.nhfpc.gov.cn/zhuz/pyl/201504/9f591f41c28145f3afcb0010636fd221.shtml.

        [3]董紅運, 于素芳. 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進展[J]. 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 2012, 29(9): 858–861.

        [4]武麗榮, 蔣新正, 鮑元奇.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及減少措施[J]. 中國油脂, 2005, 30(7): 18–21.

        [5]VESPER H W, BERNERT J T, OSPINA M等.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iomarkers for Smoking and Biomarkers for Acrylamide Exposure in Humans[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07, 16(11): 2471–2478.

        [6]宋雁, 李寧. 食品中丙烯酰胺對健康的影響[J]. 衛(wèi)生研究, 2005, 34(2): 241–243.

        [7]管正學, 王建立, 張學予. 我國大蒜資源及其開發(fā)利用研究[J]. 自然資源, 1994, 5: 54–59.

        [8]阮亮, 李迎春. 食品中丙烯酰胺對健康的影響[J]. 國外醫(yī)學 (衛(wèi)生學分冊), 2005, 6: 000.

        [9]世界衛(wèi)生組織 | 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情況說明檔案[EB/OL]. WHO, [2018-05-05]. http://www.who.int/foodsafety/areas_work/infosan/infosan_archives/zh/.

        (內容整理自“科普中國”、“科學辟謠平臺”)

        看了這篇文章后大家心里的疑惑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