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到底有多好?大家都想知道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所以大家一定多注意。
豬油食用油
流言:,豬油到底有多好?我們該不該吃豬油?,真相:,謠言:
自媒體發(fā)布的視頻稱豬油性甘、微寒,無毒,能解毒、解五種疸疾(黃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勞疸),這五種疸疾其中就包括了現代的癌癥,所以癌癥水腫用豬油也可以化解,因為豬油能夠“利腸胃、通小便、利血脈、散宿血”。此外豬油還有益心血管,豬油簡直就是個寶貝。
辟謠:
視頻稱,豬油性甘,能解毒、解五種疸疾,還能有益心血管、預防癌癥等作用。豬油到底有多好?我們該不該吃豬油呢?
我們到底吃了多久的豬油?
人類吃豬油的歷史還真不短。豬是最早被我們馴服的動物之一,而且,豬在中華文明歷史上還有它的獨特地位。豬,在中文里最開始叫做“豕”,而我們的漢子“家”這個字的象形意義就是指屋頂下面有一頭豬。所以,二哥還真不是白當的。
二哥不僅肉好吃,豬油因為味道香也頗受人們喜歡。所以,豬自古就是許多中國人重要的動物蛋白和食用油脂的重要來源。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能吃豬的人,世界上差不多一半的豬在中國。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到2012年底,全世界家豬約為9.66億頭。其中,中國境內的家豬為4.72億頭,占總數的49%,為全世界第一。
豬油的營養(yǎng)到底如何?
既然人類吃了這么久的豬油,是不是就說明豬油的營養(yǎng)價值很好呢?其實,從漫長的人類歷史來看,豬油還是有它的營養(yǎng)價值的,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我們人類的身體也需要一些脂肪來合成人體所需的重要物質,比如前列腺素、膽固醇、一些性激素;除此之外,還可以保護皮膚、構成組織細胞等等。從營養(yǎng)分析角度,油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提供必需脂肪酸:有一類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調節(jié)生理功能所必須,但是人體又不能自我合成,必須從膳食中攝入,稱為“必需脂肪酸”(EFA),包括亞油酸和α-亞麻酸。
2.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不溶于水,溶于油脂,需要油脂作為載體才能被人體消化和吸收。
3.構成機體組織和保護成分:有些脂肪是人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還有些脂肪分布在皮下組織、腸系膜、腎臟及肌間結締組織等處,起到支撐和保護器官等作用。
4.提供熱量:膳食攝入的脂肪是供應人體熱量的重要來源。
所以,適當的油脂對于人體也是有好處的,豬油也不例外。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歷史中,人類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出于食物匱乏狀態(tài),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能夠吃到豬肉、豬油,對于那時候的人類來說還是有好處的。在以前物資匱乏的年代,豬油可是非常重要的膳食油脂。幾十年前人們買豬肉愿意要肥肉而不愿要瘦肉的,就是因為肥肉可以用來熬油。對于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一碗豬油炒飯、一份豬油渣,都是童年記憶里難得的美味,現在想起來都忍不住流口水。
豬油,并不是萬靈藥!雖然在人類歷史上,豬油有過貢獻,但是它可不是萬靈藥。豬油中主要都是脂肪,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飽和脂肪,對于人體健康并沒有特殊的作用,也不能治病,更不可能抗癌。而且,豬油能量高,多吃也不健康。要知道,我們每天吃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最好占身體所需全部能量的 25% 以內是比較好的。如果脂肪的供能比例達到 30% 以上,就容易罹患多種慢性病,最常見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大量研究發(fā)現,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攝入過多、能量攝入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所以,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本不是豬油吃少了,反而是因為油和其他脂肪的攝入太多了。說不吃豬油導致心臟病高發(fā),完全是本末倒置。
豬油到底能吃多少?
既然說豬油不能多吃,很多人就會問:到底吃多少合適呢?我們膳食指南中建議,普通成年人的飽和脂肪攝入量不超過每日總熱量的 10%。以一個每天大約需要 2000 千卡熱量的成年人來計算,那么飽和脂肪就應當控制在 22克左右;如果全部轉換成豬油,那就大約是56克。也就是說,如果你任何其他油脂都不吃,豬油也大約不超過一兩。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吃一兩豬油了。因為我們還要吃其他東西,每天吃的肉、蛋、奶、堅果、餅干、植物油等都是有飽和脂肪的。很可能還輪不到豬油上場,就遠遠超過健康推薦量。所以,吃豬油還是得悠著點。
辟謠專家: 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復核專家: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主任、研究員
(內容整理自“科普中國”、“科學辟謠平臺”)
看了這篇文章后大家心里的疑惑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推薦內容
-
海洋和腸道菌群的深處揭開了微生物基因的神秘面紗
了解細菌中基因的功能,這些細菌是人體微生物組的一部分 - 我們體內發(fā)現的微生物的集合 - 很重要,因為這些基因可能解釋細菌感染或宿主
-
食用油開封后盡快吃完?真實情況是怎樣 過期油除了不能吃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
-
大腸桿菌的代謝工程用于分泌生成游離血紅素
KAIST的研究人員已經定義了一種使用工程化的大腸桿菌(E coli)菌株分泌產生游離血紅素的新策略。他們利用C5途徑,優(yōu)化的下游途徑和血液輸出
-
生酮飲食能"餓"死癌細胞?實際是這樣...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很容易被帶跑方向。有時候真相也許并不是網上說的那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獨立...
-
朋友圈又現“神藥”,一顆下去生男生女自己定?你知道哪些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各種各樣的流言,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辨認其實 不難發(fā)現這些謠言有很多破綻。所以今天,小編照常給大家辟謠一則
-
心理知識:炫耀是什么心理學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揣測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一些知識的細節(jié),去假設判斷一些人的心理,也包括對自己的心理的認知。...
-
NIH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定義了身體的正常細菌組成
馬里蘭州貝塞斯達,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 微生物幾乎棲息在人體的每個部位,生活在皮膚,腸道和鼻子上。有時他們會引起疾病,但大多數
-
恢復蛋白質穩(wěn)態(tài)可改善唐氏綜合癥模型中的記憶障礙
唐氏綜合癥是智力障礙的最常見遺傳原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記憶缺陷是這種情況的標志,今天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
-
因身體原因無法接種新冠疫苗 該如何做好防護?
當前,我國新增本土感染者數量仍處于高位,疫情仍在發(fā)展階段。接種新冠疫苗是預防感染后發(fā)生重癥和死亡的最好措施,然而有一部分群體
-
反思二十多年的ELSI實驗
從本質上講,ELSI--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計劃 - 仍然是一項實驗。作為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最大的生物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