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你真的適合嗎?是真的嗎?
相信很多人都被“誤導”過。因為現在的網絡信息非常豐富和更新迅速,還沒等我們了解事情的詳情,下一秒就又反轉了。所以大家在獲取信息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多關注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這樣才能了解全面。
春捂秋凍保暖
初秋,夏的暑氣逐漸消去,秋的寒氣隨之逼近,然而“乍寒還暖”,這是個不知道穿什么衣服的季節(jié)。大街上,有裹著圍巾匆匆前行,還有一身清涼短裙的。穿的少的往往都是年輕的姑娘們,不僅僅是風度重過溫度,還有古訓的支持:“春捂秋凍”。
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經驗之談,春秋都是過渡季節(jié),春季回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派生機驅走了嚴寒。這時不要急著換薄衫的原因是由于人還未從冬天的“慣性”中恢復過來,人體血管仍處于收縮狀態(tài),溫度調節(jié)系統功能較低。適當地多穿點衣服才能適應忽熱忽冷的變化,不然則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秋季天氣逐日轉涼,雖然氣溫降低十幾度,但只是溫度低了,涼卻不寒,過早地穿上厚衣服會導致體溫調節(jié)中樞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調節(jié)體溫能力會下降,隨之下降的還有人的抗寒能力。因此,適當地凍一下身體能增加皮膚對寒冷的耐力,利于人體的抗病。
后來,我國氣象專家們又從室內外溫度差的角度對此加以剖析。大地回春后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要注意保暖預防凍感冒。秋季則剛好反過來,雖然室外溫度降低了,但室內溫度還是較高的,這時適當地少穿點衣服。
其實,對”秋凍“的理解,除了不急著增加衣物,還應該注意加強耐寒鍛煉。比如適當地做一些室外運動,常用冷水洗洗臉洗洗鼻子,以此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
然而,什么事情都是有度的,”秋凍“并不是人人都合適,也并不是處處適用的。有統計數據顯示,8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引起肺炎的原因大都是受涼而引發(fā)的感冒。也就是說,”秋凍“并不適合老人。
“秋凍”并不適合抵抗力弱的人群
專家稱,抵抗力較低的人群,比如老人和孩子,還有手腳冰涼、容易氣短、脾胃不好的人群,氣虛陽虛體質者都不太適合”秋凍“。這些人的遇冷抵抗力并不夠強大,受凍后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容易誘發(fā)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另外,有慢性疾病的人不宜“秋凍”,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患者。受到寒冷的刺激,支氣管和血管會痙攣收縮,進而可能引起患者舊病復發(fā),出現哮喘、心絞痛、心肌梗塞和中風等狀況。
那么,對于適合”秋凍“的人,又到底應該怎么凍呢?
秋天到來后,氣溫會稍有下降,這時不要過早穿上棉衣。讓機體對寒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但是也不能一味地不增穿衣服,當戶外氣溫低到10℃左右時,要適時地結束“秋凍”,不然不僅無法預防疾病,還容易招來病癥。
當然,即使是凍,也要注意,“秋凍”有五個不能“凍”的部位。
首先要注意的是頭部,秋季要注意頭部不能受涼,晨起時最好不要洗頭,否則易受風寒。頸部也是需要保暖的部位,否則,頸部血管一收縮,不但不利于腦部供血,還融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還有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不然肚臍受涼易引起腹痛腹瀉,長期下去還易患泌尿系統疾病?!蹦_作為離心臟最遠的地方也得留心,腳冷,則冷全身“,這時病容易趁虛而入,所以千萬不能凍著腳了。除了這些之外,關節(jié)的保暖也應該格外注意,如果常常在陰冷天氣穿著裙子,腿部會因為風寒的侵襲出現麻木、發(fā)涼、酸痛的癥狀,時間一久還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
---------------------------------------
參考文獻:
《“春捂秋凍”有道理嗎?》,《食品與健康》,2010-11-05;
《淺談春捂秋凍》,宋曉莉,《光明中醫(yī)》,2012-11-20。
(內容整理自“科普中國”、“科學辟謠平臺”)
還有什么其他的流言困惑歡迎大家踴躍提問,小編會努力為大家尋找官方權威的說明來解答,希望大家能繼續(xù)支持本欄目。
推薦內容
-
吃香蕉會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真的嗎?實際是這樣...
相信很多人都被“誤導”過。因為現在的網絡信息非常豐富和更新迅速,還沒等我們了解事情的詳情,下一秒就又反轉了。所以大家在獲取信息...
-
更復雜的生物系統更自由地發(fā)展
我們的基因(又稱基因型)決定了我們的特征(也就是表型)。進化作用于表型的變化,當突變改變潛在的基因型時發(fā)生。但是,突變產生的表型變化是
-
全民營養(yǎng)科普家里家外吃對TA,教你遠離慢???需要好好科普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在獲取信息的時候很容易被帶跑方向。有時候真相也許并不是網上說的那樣,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獨立...
-
無細胞生物技術的新創(chuàng)新
西北大學領導的團隊開發(fā)了一種在細胞外制造蛋白質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可能對治療和生物材料產生重要影響。這一進步可能使蛋白質療法的分...
-
“志愿紅”扛起抗疫擔當
4月14日,是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委辦公室90后小伙沈志春到隔離點工作的第12天。晚上8時許,處理完醫(yī)療廢物,他小心地脫下防護服。濕
-
塑料盆、塑料碗,用起來真的有毒嗎?一起來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各種各樣的流言,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辨認其實 不難發(fā)現這些謠言有很多破綻。所以今天,小編照常給大家辟謠一則
-
苦的食物都能去火嗎?具體什么情況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坊間流言。然而很少人去求證這些流言的真實性,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真事。在這里,小編必須提醒大家,...
-
第一次剖了第二次一定要剖嗎?看看真相是什么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
-
吃韭菜通便嗎?具體什么情況呢 膳食纖維含量只能說一般
面對流言,希望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尋找官方回應。而不是著急著把流言傳播出去,畢竟現在網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出臺了,網絡上傳播謠言...
-
野生父母的基因組揭示了花園品種矮牽牛的復雜遺傳過去
當園丁看到矮牽牛花時,他們會看到美國最受歡迎的床上用品植物充滿活力和多才多藝的花朵。但是當植物科學家看到矮牽牛時,他們會看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