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微生物移植降低了艱難梭菌感染復發(fā)患者的抗生素耐藥基因
艱難梭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感染類型,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接觸到這種感染。但是,有些人發(fā)現(xiàn)很難治愈,傳統(tǒng)的抗生素治療似乎并沒有對每個人都有好的效果。由醫(yī)學和牙科學院胃腸病學系的Karen Madsen和Dina Kao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fā)表在《臨床傳染病》雜志上,闡明了糞便微生物移植作為克服這一復發(fā)性健康問題的前瞻性方法的益處。
他們的臨床研究證實,患有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感染(RCDI)的患者傾向于攜帶大量的抗生素抗藥性微生物,這使得很難找到能夠真正使他們恢復健康的適當治療方法。實際上,抗生素首先在感染的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Madsen解釋說:“很多人在醫(yī)院中都感染了艱難梭菌。” “用抗生素治療可以清除常規(guī)細菌,并使病原體生長,然后患者會復發(fā)結腸炎,因此問題是由抗生素引起的,然后用更多抗生素進行治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
常規(guī)治療消除了通常控制感染的腸道內(nèi)的健康生物,不僅使艱難梭菌得以增殖,而且還允許具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其他細菌傳播感染。
Madsen補充說:“我們都有少數(shù)具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細菌,但是某些細菌對所有已知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因此您無法用任何藥物治療這些患者。” “這些基因有數(shù)百種,它們存在于不同類型的細菌中,它們會與其他細菌“交換”基因,并傳遞抗藥性。向患者提供抗生素的次數(shù)越多,對他們的可能性就越大。被具有更多抗性基因的細菌殖民。”
通過此過程,RCDI患者最終可能會被無法用任何類型的抗生素消除的細菌定植。多虧了Kao和Madsen的團隊,糞便微生物移植現(xiàn)已被證明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取得了長期的成果。
Dina Kao和Karen Madsen于2012年在艾伯塔省啟動了糞便微生物移植計劃,已治療了200多例患者。Madsen說:“我們開始治療患者,成功率約為90%。” “結果持續(xù),患者在48小時內(nèi)完全治愈。”
在將糞便從健康的供體移植到受RCDI影響的人后,結果非常有希望。不僅患者從慢性感染中迅速康復,而且進一步的監(jiān)測證實,超過一年后仍保持陽性結果。雖然已知糞便微生物移植可幫助治療艱難梭菌結腸炎,但這項研究檢查了這些患者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提供了原理證明,表明該療法成功根除了耐藥菌,從而使RCDI變得如此困難患者to愈。
花王和馬德森下一步將與傳染病合作病在阿爾伯塔大學的醫(yī)生和嘗試這種做法,誰已經(jīng)與抗生素耐藥細菌定植患者,以確認在這樣的晚期病例移植的有效性。
糞便微生物移植:一種古老的療法正在演變?yōu)閯?chuàng)新
盡管對于某些人來說聽起來有些奇怪,但糞便微生物移植并不是全新的。根據(jù)Madsen的說法,這種技術是幾個世紀前首次使用的,但并未對人體健康進行隨訪,主要用于牛。在過去的幾年中,這項技術因其對人類的潛在利益而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加拿大,只有少數(shù)幾個設施正在執(zhí)行該程序。只有A的U專注于抗生素抗性基因。
卡倫·馬德森(Karen Madsen)自2008年以來一直是醫(yī)學與牙科學院的成員,她的研究重點是微生物在胃腸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操縱微生物以控制它們?nèi)绾斡绊懭祟惤】岛图膊?。她計劃繼續(xù)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新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以了解特定微生物(或缺乏微生物及其代謝產(chǎn)物)如何引起獨特的健康問題。Madsen還旨在通過飲食和藥物相結合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她明確地預測,在不久的將來,這一領域?qū)⒂写罅苛钊苏駣^的突破。
推薦內(nèi)容
-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與埃博拉病毒相關的新型蝙蝠傳播病毒
來自新加坡杜克大學國立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究并鑒定了一種來自中國Rousettus蝙蝠的新一種絲狀病毒。他們的研究結果
-
我們不吃的米飯部分可能營養(yǎng)豐富
根據(jù)開放獲取期刊Rice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米糠是米粒的外殼,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和微量營養(yǎng)素如B族維生素的豐富來源
-
利用干細胞替代血吸蟲誘導的肝纖維化中受損的肝細胞
新的研究表明,特定干細胞和血液咳嗽藥物吡喹酮的組合可以通過再生活躍的肝樣細胞有效地減輕血吸蟲誘導的肝纖維化。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4年
-
高度敏感和有效的工具測量細胞如何生長和分裂
在7月10日發(fā)表在 基因與發(fā)育 雜志上的一篇論文中,IBS研究小組提出了mTAIL-seq,這是一種超敏感,升級的工具,用于測量基因組規(guī)模的mRNA
-
研究人員將細小病毒與古代人類遺骸隔離開來
空氣傳播和血液傳播的人類細小病毒B19引起許多疾病,包括被稱為第五疾病的兒童皮疹,艾滋病患者的慢性貧血,老年人的關節(jié)炎,骨髓相關疾病
-
發(fā)現(xiàn)熱帶青蛙與致命的真菌共存
2004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兩棲生物學家驚恐地看著巴拿馬ElCopé的青蛙開始死于數(shù)千人。罪魁禍首: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一
-
海洋褐藻可能抑制HIV感染
研究小組透露,海洋褐藻(Lobophoro variegata)的水提取物可通過阻止其進入宿主細胞來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復制。藻類提取物抑
-
在短短八小時內(nèi)檢測三種軍團菌的新方案
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fā)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案,用于檢測三種最普遍的軍團菌,使感染源只需8小時。突破在于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Multiple
-
增強的尿路感染檢測比標準檢測檢測到更多的細菌
醫(yī)生診斷尿路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檢測尿液中的細菌。根據(jù)在新奧爾良舉行的美國微生物學會會議上提出的一項研究,芝加哥洛約拉大學開發(fā)...
-
限制HIV-1感染
HIV-1衣殼蛋白(CA)與支持感染的病毒因子和限制它的宿主因子相互作用。宿主蛋白親環(huán)蛋白A(CypA)與CA結合并增強阻斷HIV-1感染的宿主限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