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名中醫(yī)治頭痛十二個秘方

        -

        2022年4月17日發(fā)(作者:男性健康養(yǎng)生)

        名中醫(yī)治頭痛十二個秘方

        治頭痛秘方(12首)

        6.1加味烏星散

        【來源】任應(yīng)秋,《任應(yīng)秋論醫(yī)集》

        【組成】制川烏、南星、細辛、地龍各3克,菊花6克,冰片0.9克(研細,分2次沖服)。

        【用法】先煎川烏、南星、細辛、地龍四味,后入菊花,稍煎即成,分2次服。冰片

        臨服時分2份各沖入1份。服后稍事休息,頭痛即止。

        【功用】升清陽,化濁氣,止頭痛。

        【方解】方中川烏、南星、細辛祛風(fēng)散寒止痛;地龍通絡(luò)鎮(zhèn)痙;菊花疏風(fēng)、清頭目;

        冰片開竅散瘀,清熱止痛。諸藥合用,有通絡(luò)止痛、疏風(fēng)散邪之功。藥專力宏,取效頗佳。

        【主治】慢性頭痛。悠悠戚戚,遷延不愈,或在一側(cè),或在巔頂,諸如生氣、受風(fēng)、

        感寒以及天氣變化都能引起發(fā)作。脈象往往沉細微弦??捎糜谏窠?jīng)性頭痛。

        【療效】屢用屢效,多1劑痛止而愈。

        6.2柔肝熄風(fēng)方

        【來源】潘蘭坪,《新編經(jīng)驗方》

        【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鉤藤9克,白菊花6克,

        鮮蓮葉20克,羚羊角0.5克(研細,分2次沖服),苦丁茶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熄風(fēng),滋陰益血。

        【方解】方用鮮蓮葉、菊花、羚羊角、鉤藤、苦丁茶清肝熱,熄肝風(fēng);地黃、天冬、

        玉竹、黑芝麻滋肝益腎?!按损B(yǎng)肝體佐以清肝用法,陰虛火浮之頭痛最宜。即偏正頭風(fēng)亦

        可治。葉案所謂育陰和亢陽,柔潤熄內(nèi)風(fēng)者以也”。

        【主治】陰虛火浮之頭痛,偏正頭風(fēng)。可用于陰虛陽亢,血壓上升引起的頭痛。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佳。

        6.3頭痛湯

        【來源】岳美中,《岳美中醫(yī)案集》

        【組成】連翹、菊花、霜桑葉、黃芩各9克,蘇薄荷3克,苦丁茶6克,夏枯草12克,

        藁本、白芷各3克,荷葉邊半張,鮮白茅根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日2次。

        【功用】祛風(fēng)散熱,通竅止痛。

        【方解】方中連翹輕浮,為解熱清氣分之炒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風(fēng)熱,清利頭目;

        桑葉搜肝絡(luò)之風(fēng)邪;黃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頭部之熱邪;夏枯草解散結(jié)熱;荷葉

        邊舒散邪熱;鮮茅根消除痰熱,更使以白芷通竅散發(fā)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達頭頂。共成

        祛風(fēng)散熱之方,以治風(fēng)熱上攻的偏正頭痛,效果頗佳。

        【主治】風(fēng)熱上攻引起的偏正頭痛。

        【療效】屢用治正偏頭痛,均獲捷效。

        【附記】本方記載羅芷園《醫(yī)話》云:“治偏頭痛極效,屢試屢驗也?!痹朗厢t(yī)治一例,

        每一感冒,即出現(xiàn)劇烈性頭痛,面紅發(fā)熱,多方治療,均不過暫時緩解,不能根除,頗為

        苦惱。即投上方療之,果1劑痛減大半,3劑痊愈,迄今5年未犯。后用治各種正偏頭痛,

        亦均獲捷效。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若寒厥或痰厥之頭痛,不可濫投。

        6.4止痛散

        【來源】韋文貴,《韋文貴眼科臨床經(jīng)驗選》

        【組成】瓜蔞根(即天花粉)、柴胡、甘草各10克,生地12克,黃芩10克,生姜2片,

        大棗5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熱,滋陰潤燥,生津止痛。

        【方解】方用柴胡疏肝解郁,配合黃芩能清肝火而止痛;生地、天花粉滋陰生津而潤

        燥;大棗和脾健中;生姜散寒止痛,諸藥配伍,共奏疏肝清熱,滋陰潤燥,生津止痛之功。

        【主治】凡因肝郁氣滯,久而化火,傷陰生燥;或肝火上炎,而犯清竅所致的頭額部

        痛,眼脹痛,或目赤疼痛之虹膜睫狀體炎,鞏膜炎等癥者均可用之。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附記】本方用治頭痛、偏頭痛、證屬肝火上犯清竅者,用之每收良效。

        6.5頭痛方

        【來源】陳緒綸,《中國中醫(yī)藥報》1990年

        【組成】黃芩(酒炒)8克,白芍、菊花各10克,蔓荊子6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

        川芎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滋陰降火,清熱祛風(fēng)。

        【方解】方中黃芩、白芍清降少陽、厥陰的熱邪,為本方的主藥;輔以菊花、蔓荊子

        的清宣風(fēng)熱以治標;生地黃、當歸的滋陰活血以治本;以川芎的辛散以治風(fēng),甘草的甘緩

        治上,以充任本方的佐使。諸藥配伍,組合成方,共奏滋陰降火、清熱祛風(fēng)的效用。

        【主治】風(fēng)熱頭痛,特別是對長期頭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加減】兩眼、巔頂脹痛加石決明15克;前額脹痛并見脈大、苔黃加生石膏30克;中

        焦有濕、脘悶腹脹,或肝旺風(fēng)熱犯胃作嘔,去生地黃、甘草加法半夏8克,化橘紅6克,茯

        苓10克;風(fēng)熱邪氣宣降不解,加生龍骨15克,生牡蠣25克;風(fēng)邪頑擾,頭痛難忍加全蝎末

        6克(沖服);風(fēng)邪、實火循膽脈逆沖,頸側(cè)、耳后筋脈脹痛,去生地黃、川芎、甘草、加

        膽南星6克,僵蠶、鉤藤各10克。

        【療效】屢用均獲捷效。

        6.6頭痛散

        【來源】章次公,《章次公醫(yī)案》

        【組成】淡附子、當歸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藁本各18克,大蜈蚣10條,

        炙全蝎、制半夏各18克,綿黃芪30克,炒棗仁、茯苓、生白術(shù)各18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3克,一日3次,飯后用白開水沖服。

        【功用】搜風(fēng)通絡(luò),散寒止痛,健脾化瘀,扶正固本。

        【方解】久痛多因寒瘀氣滯,瘀痰互結(jié),經(jīng)隧阻閉所致。故方中用淡附子大辛大熱,

        其性善走,能祛表里之沉寒,通絡(luò)脈之瘀閉,并能止痛;當歸、川芎活血祛瘀;藁本香散,

        入巔頂,散風(fēng)寒;黃芪、白術(shù)益氣補脾以升陽;天麻配藁本以增強祛風(fēng)止痛之功;棗仁、

        枸杞補腎安神;蜈蚣、全蝎搜風(fēng)剔邪、開瘀通絡(luò),鎮(zhèn)痙鎮(zhèn)痛;半夏、茯苓化痰和胃,止嘔

        逆。配伍絲絲入扣,故奏效頗捷。

        【主治】頑固性頭痛,痛劇則嘔吐頻作,痛苦異常。

        【療效】屢用屢驗。堅持服用,多能根治。

        6.7曙光血管性頭痛方

        【來源】《上海中醫(yī)藥雜志》(7)1983年

        【組成】生石決30克(先下),大川芎9克,香白芷、北細辛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絡(luò)、祛風(fēng)散寒、平肝鎮(zhèn)痛。

        【方解】方用生石決平肝鎮(zhèn)痛,川芎辛溫、入肝經(jīng),能活血止痛,近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

        川芎含揮發(fā)油及油狀生物堿,能抑制大腦皮層活動及擴張周圍血管,故有良好的鎮(zhèn)靜止痛

        作用;白芷能祛風(fēng)散寒止痛,可興奮血管運動中樞,調(diào)節(jié)血管的舒縮功能;細辛散寒止痛,

        并有局部麻痹、鎮(zhèn)痛作用。藥僅四味,配伍相得益彰,力宏效捷。

        【主治】血管性頭痛。

        【加減】如病程長的慢性頭痛,可加枸杞子12克,青陳皮各4.5克,以養(yǎng)肝扶正,保

        護胃氣、利于久服。

        【療效】治療100例,其中典型血管性頭痛40例,普通血管性頭痛52例,集性頭痛8

        例,結(jié)果近期治愈53例,好轉(zhuǎn)4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9.8%。

        【附記】本方為上海曙光醫(yī)院經(jīng)驗方。馬瑞寅氏云:20多年臨床應(yīng)用于大批頭痛病人,

        確實效果好,而且無副作用。本方不但對血管性頭痛有良效,而且對高血壓性、腦瘤性及

        炎癥性頭痛也均有良效。個別病人服藥期間出現(xiàn)舌麻現(xiàn)象,可繼續(xù)服藥,不必停用,未見

        不良后果。

        6.8通竅蜈蚣湯

        【來源】蔡奇約,《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各9克,老蔥3根(切碎),鮮生姜、紅棗各9克,麝

        香0.5克,蜈蚣1條。

        【用法】上藥除麝香外,先用水煎成一碗,加黃酒半斤,再煎成1碗,用紗布包麝香

        入藥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后溫服(或用藥汁沖服麝香亦可)。無麝香也可用田七6~9克搗

        細,分3次沖服,每日1劑。

        【功用】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方解】瘀血頭痛多由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熱或風(fēng)挾濕邪而致。外邪自表侵襲經(jīng)脈,以致氣

        血壅滯,瘀血內(nèi)停,阻滯脈絡(luò),故其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有定處。當以活血化瘀通竅為治,

        方中紅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大棗、青蔥、生姜散達升騰,使行血之品達于巔

        頂,徹于皮膚孔竅中瘀血;蜈蚣搜剔絡(luò)中之伏邪,熄風(fēng)通絡(luò)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

        瘀通竅之功。

        【主治】瘀血頭痛。

        【加減】臨床應(yīng)用,可隨證伍以羌活、防風(fēng)、蒼術(shù)、白芷共奏祛風(fēng)、散寒、勝濕、止

        痛之功。

        【療效】治療25例(全部病例均有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如錐刺,痛處固定不移,女性患

        者常伴有經(jīng)前腹痛,經(jīng)紫暗有塊,舌質(zhì)紫或暗紅或邊光有瘀點,脈弦細或細澀),痊愈9

        例,顯效11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3例。隨訪(1月~2年)14例,痊愈9例,顯效4例,無效1

        例。

        【附記】本方對內(nèi)傷陰虛陽亢及濕熱酒毒挾痰之頭痛,均不宜應(yīng)用。

        6.9三石頭痛湯

        【來源】關(guān)幼波,《名方匯錄》

        【組成】首烏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鉤藤15克,生地10克,

        白芍30克,當歸、川芎、香附、木瓜、佩蘭各10克,藕節(jié)、牛膝、石斛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功用】養(yǎng)血平肝,熄風(fēng)止痛。

        【方解】方中用生石膏于內(nèi)傷頭痛,旨在有熱可清,無熱可平,與生地、川芎、當歸、

        白芍配伍相反相成。香附、木瓜等諸藥合用緩中有通,通中有充,體現(xiàn)了“若欲通之,必

        先充之”的治療特點。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血平肝、熄風(fēng)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頑固性頭痛、神經(jīng)性頭痛。

        【療效】治療多例,一般服14~30劑后諸癥消失而痊愈。對血管性頭痛效果尤佳。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

        6.10養(yǎng)血平肝湯

        【來源】關(guān)幼波,《名醫(yī)名方錄》(第一輯)

        【組成】旋覆花、生赭石、生石膏各10克,首烏藤30克,當歸、杭白芍、川芎、生地、

        杭菊花、木瓜、香附、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分2次服。

        【功用】養(yǎng)血平肝,散風(fēng)止痛。

        【方解】“頑固性頭痛”多以頭痛時作時止,纏綿日久,經(jīng)過各種治療收效不大而名之。

        其病機是虛、滯、痰、瘀。故以補血而又活血的四物湯為主,取旋覆代赭湯的主藥旋覆花、

        代赭石以平肝、降逆、理氣、化痰;佐以酸澀而溫的木瓜以調(diào)和肝脾,且與白芍、甘草配

        伍,酸甘化陰,育陰緩急止痛;方中加入生石膏旨在有熱可清,無熱可平可降,與四物湯

        配伍相反相成;另遣香附行氣解郁;配以川芎氣血雙調(diào);用首烏藤以養(yǎng)陰安神;菊花清肝

        平肝,共奏養(yǎng)血平肝、活血化痰之效。

        【主治】久治不愈的頑固性頭痛,包括神經(jīng)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等疾患。

        【加減】血脈壅滯明顯而見刺痛者,加紅花10克,通血脈消瘀滯;屬肝氣上沖之頭痛

        頭暈者,加珍珠母、生石決明各30克,以鎮(zhèn)潛之;面紅目赤昏花等肝火較旺者,加鉤藤30

        克,配合杭菊花、旋覆花以清利頭目;若腰膝酸軟加川斷、枸杞子、牛膝各10克以補腎氣;

        陰虛明顯而見五心煩熱、口干者,加北沙參30克,石斛10克以滋養(yǎng)陰液。

        【療效】經(jīng)臨床多年使用,效果甚佳。確為治療頑固性頭痛之良方。

        6.11頭痛舒煎劑

        【來源】孟澍江,《名醫(yī)名方錄》第一輯

        【組成】細辛4克,吳茱萸3克,炙全蝎5克,白僵蠶10克,制南星4克,白附子6克,

        石決明15克,天麻9克,生石膏20克,紅花10克,川芎5克,苦丁茶、生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平肝潛陽,搜風(fēng)鎮(zhèn)痙,清化痰熱,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其特點是頭痛常開始于顳部、眼部或前額部,逐漸擴展至半側(cè)

        頭部。疼痛呈搏動性鉆痛、鈍痛或刺痛,在1小時左右達到高峰后轉(zhuǎn)為持續(xù)性疼痛。痛劇

        時常伴惡心、嘔吐等癥。此病纏綿、頗難治療。

        【加減】應(yīng)依據(jù)病情變化及輕重情況進行加減:痛作時情緒不暢,煩躁易怒、口苦、

        脅痛者,加丹皮9克,柴胡6克,香附12克;肝陽上亢、頭暈?zāi)垦?、左頭脹痛明顯者,加白

        芍12克,白蒺藜15克,鉤藤9克(后下);痰熱壅盛、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shù)者,加夏枯草

        10克,川黃連3克或天竹黃10克,竹茹9~12克;濕濁偏甚、頭重痛、嘔吐作惡,舌苔白厚

        膩者,加澤瀉、制半夏各9克;病久瘀甚,痛為針刺,難以忍受,舌有紫氣或瘀點瘀斑,

        脈弦澀者,加桃仁、赤芍、丹皮各9克;氣血虧虛、失眠、眩暈、低血壓、思慮則痛作者,

        加當歸10克,白芍12克,生黃芪9~12克;伴外感風(fēng)寒、頭痛、惡寒明顯、鼻塞流涕者,

        加荊芥9克,蔥白3根,蘇葉9克;伴風(fēng)熱侵襲、頭痛、發(fā)熱明顯、咽痛者,加蔓荊子10克;

        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3~6克(后下);老年體虛者,改用制大黃5~10克。又前額痛甚加

        真珍珠母30克(先煎)丹皮9克;頭右側(cè)痛甚加酸棗仁15克;眉棱骨痛加蔓荊子9~12克。

        【療效】臨床屢用,均獲佳效。

        【附記】本方系孟教授積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研究而成。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療效頗佳。

        同時可配合綜合調(diào)理,??墒盏绞掳牍Ρ吨?。一是配合外治方藥;二是配用針灸;

        三是飲食調(diào)理,忌食辛辣刺激物;少食甘肥厚膩助濕之品,適當配用食療方;四是勿過勞,

        避免情志刺激,適當休息等。

        6.12加味選奇湯

        【來源】鄧鐵濤,《鄧鐵濤臨床經(jīng)驗輯要》

        【組成】防風(fēng)、羌活、黃芩各9克,甘草6克,白芍、白蒺藜各12克,菊花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風(fēng),清熱,止痛。

        【主治】頭痛,偏頭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經(jīng)痛。

        【加減】陰虛明顯者生地易黃芩,或以磁朱丸與六味地黃丸治之。日服磁朱丸以鎮(zhèn)攝

        其亢陽,晚服六味地黃丸以滋其腎陰。血瘀者加茺蔚子10克,牛膝、豨薟草各15克,或用

        血府逐瘀湯。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

        【附記】磁朱丸本眼科用藥,又名神曲丸,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用120克神曲以配

        60克之磁石及30克之朱砂,磁石滋腎潛陽,重鎮(zhèn)安神,朱砂清心安神,妙在用120克神曲

        以健運脾氣,使石藥不致有礙胃氣,又能升清降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