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臟腑病的辨證施治

        -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綠豆湯加蜂蜜)

        臟腑病的辨證施治

        臟腑是內(nèi)臟的總稱,其中分五臟和六腑兩大類。五臟是心、肝、脾、肺、

        腎;另外還有心包絡(luò)一臟,它是心的外衛(wèi),在功能和病態(tài)上,都與心臟是一致

        的,因此附屬于心。六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其中三焦并不

        是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指胸腹腔的三個部位: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

        胃,下焦包括肝、腎、膀胱、大小腸,因此三焦的功能,實際是指這三個部位

        內(nèi)在臟器的功能而言。三焦與心包絡(luò)有臟腑表里的關(guān)系。

        五臟的功能是產(chǎn)生和儲藏精氣,其特點是“藏而不瀉”;六腑的功能是腐

        熟水谷(消化),泌別清濁(吸收),傳化糟粕(排泄),其特點是“瀉而不藏”。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神,主血脈,開竅于舌。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指的大腦

        皮層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所以這方面的病證多屬于心。心包絡(luò)是心的外衛(wèi),

        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溫?zé)岵≈幸蚋邿岢霈F(xiàn)精神癥狀,就是溫邪內(nèi)傳,侵犯心

        包絡(luò)的表現(xiàn)。

        [生理和病理]

        一、藏神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是由心所主持的,對其他的臟腑的功能活動,

        它也起著主導(dǎo)作用。心病可致精神神志異常,出現(xiàn)失眠、健忘、昏迷、癲狂等

        病證,也可引起其他臟腑功能活動的紊亂。

        二、主血脈

        血液流動的原動力在心,由心的博動輸送,通過脈道循環(huán)周流全身。心病

        可致血脈運行障礙,氣血失調(diào)而引起心悸、真心痛等病。

        三、開竅于舌

        心的經(jīng)脈上系舌根,心病可從舌體上反映出來,表現(xiàn)口舌糜爛腫痛,或舌

        體強硬。心的病證有虛、實兩個方面。虛證有陽(氣)虛和陰(血)虛兩類,

        也可同時并見;實證有火、痰、瘀的不同,但也可合併為病。虛實之間還常兼

        夾互見。

        [辨證施治]

        一、虛證

        (一)心陽(氣)虛

        主要病癥:心慌氣短或氣喘,心胸悶痛,形寒怕冷,面浮肢腫,面蒼白,

        或指甲青紫、舌質(zhì)淡紫、苔白,脈細數(shù)或大而無力、或見歇止。多見于心臟病、

        心力衰竭和某些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循環(huán)衰竭。

        治法:溫補心陽,益氣通脈。

        方藥舉例:參附湯加味。藥如黨參或紅參、黃芪、炙甘草、制附子、肉桂、

        或桂枝、丹參、紅花等。

        (二)心陰(血)虛

        主要病證:心悸而煩,驚惕不安,失眠多夢,頭昏健忘,盜汗,口干,顴

        紅,或面淡白。舌質(zhì)紅或淡紅,脈細數(shù)或細弱。多見于心臟病、貧血、神經(jīng)

        衰弱等疾病。

        治法:滋陰養(yǎng)血,寧心安神。

        1

        方藥舉例:補心丹加減。藥如麥冬、玉竹、柏子仁、生地、熟地、當(dāng)歸、

        白芍、丹參等。

        二、實證

        (一)心火熾盛

        主要病證:心悸陣作,煩熱躁動不安,失眠,夜多惡夢,面紅目赤,口苦

        而干,口舌糜爛腫痛,小便黃赤灼熱,舌尖紅絳起刺、苔黃、脈數(shù)。多見于神

        經(jīng)官能癥、心臟病、舌炎等。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舉例:朱砂安神丸加減。藥如黃連、山梔、蓮心、朱茯苓、木通、生

        地、竹葉心等。

        (二)痰蒙心竅

        主要病證:神志癡呆,胡言亂語,哭笑無常,或見一時性昏厥,或昏迷,

        苔黃膩,脈弦滑。多見于精神分裂癥、神經(jīng)官能癥、癲癇、腦血管意外等。

        治法:化痰開竅。

        方藥舉例:導(dǎo)痰湯加減。藥如竹瀝半夏、橘紅、茯苓、遠志、石菖蒲、天

        竺黃、礬水炒郁金、陳膽星等。

        (三)心血瘀陰

        主要病證:心悸悶痛或心胸疼痛陣作,或絞痛涉及肩背,面青,口唇及指

        甲青紫,舌質(zhì)黯紅或見紫斑點,脈細澀或結(jié)。多見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風(fēng)濕性心臟病及心力衰竭等。

        治法:行瘀通絡(luò)。

        方藥舉例:如萬氏牛黃清心丸。藥如黃連、山梔、連翹心,板藍根、丹皮、

        玄參、生地、朱蓮心等。

        兼證

        (一)心脾兩虛

        主要病證:面萎黃,心慌氣短,頭昏,夜寐不沉,疲倦,食少,大便或

        溏,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苔薄白、質(zhì)淡紅,脈細。多見于貧血、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

        治法:補益心脾

        方藥舉例:歸脾湯加減。藥如當(dāng)歸、熟地、黨參、白術(shù)、黃芪、炙甘草、

        大棗等。

        (二)心腎不交

        主要病證:心悸健忘,虛煩少眠,夢遺,潮熱,頭暈?zāi)炕?,耳鳴,腰腿酸

        軟,口干,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多見于神經(jīng)衰弱等病

        治法:滋腎養(yǎng)心

        方藥舉例:黃連阿膠湯加減。藥如麥冬、五味子、生地、玄參、黃連、肉

        桂等。

        (三)腎水凌心參閱腎的腎虛水泛條。

        (四)心膽虛怯

        主要病證:精神恍惚,遇事善驚,憂郁不樂,心慌,寐少夢多,頭暈泛惡,

        口苦而粘,苔薄滑,脈車弦滑。多見于精神方面疾病。

        治法:安神定志。

        方藥舉例:定志丸加減。藥如酸棗仁、朱茯神、遠志、石菖蒲、龍骨、黨

        2

        參等。

        肺位于胸腔內(nèi),上連氣道,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氣、

        司呼吸,通調(diào)水道;其性宜宣宜降,為主管呼吸的器官,對體液和血液循環(huán)也

        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在這些方面的病證,多與肺有關(guān)

        [生理和病理]

        一、肺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的作用是呼出體內(nèi)濁氣,吸入體外清氣,再與飲食所產(chǎn)生的谷氣相

        結(jié)合,分布供養(yǎng)臟腑軀體;并統(tǒng)管全身之氣。說話發(fā)音都要靠肺氣的鼓動,才

        能發(fā)出。如果肺臟有病,呼吸功能失常,可以出現(xiàn)咳嗽、氣喘、呼吸不利、失

        音等癥。

        肺氣有輔助心臟,管理調(diào)節(jié)百脈血液運行的作用。如肺氣失調(diào),可以引起

        心血循行不利。

        二、通調(diào)水道

        津液依靠肺氣的推動作用,才能布散、通調(diào)下輸膀胱。如肺氣不降,“通

        調(diào)水道”的功能失常,可致水液瀦留而發(fā)生水腫和小便不利。

        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

        鼻是肺氣出入的通道。肺得病時可出現(xiàn)鼻塞流涕,嗅覺異常。肺氣分布體

        表皮毛,有溫養(yǎng)肌膚、抵御外邪的作用。如肺氣虛,肌表不固,就容易感冒,

        自汗。肺的病證,可分虛實兩類。虛證有陰虛、氣虛,亦有氣陰兩虛者;實證

        有風(fēng)、寒、熱、痰、飲等各個方面。

        [辨證施治]

        一、虛證

        (一)肺陰虛

        主要病證:干咳,痰少質(zhì)粘,有時咳痰帶血,聲音嘶啞,午后潮熱,顴紅,

        盜汗,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多見于肺結(jié)核或肺炎恢復(fù)期。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舉例:沙參麥冬湯加減。藥如沙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百合等。

        (二)肺氣虛

        主要病證:咳嗽氣短,痰液清稀,倦怠懶言,聲低氣怯,面恍白,畏風(fēng)

        自汗,容易感冒,苔淡白,脈細弱。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

        臟?。?、肺結(jié)核等久病之后。

        治法:補益肺氣

        方藥舉例:補肺湯加減。藥如黨參、黃芪、炙甘草、五味子、山藥等。

        二、實證

        (一)風(fēng)寒犯肺,肺氣不宣

        主要病證:咳嗽,痰吐稀薄白,鼻塞流清涕,甚則氣喘音啞,惡寒發(fā)熱,

        無汗,頭痛,苔薄白,脈浮。多見于風(fēng)寒感冒、急性支氣管炎等。

        治法:宣肺散寒

        方藥舉例:麻黃湯加減。藥如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蘇葉、桔梗等。

        (二)風(fēng)熱犯肺(或痰熱蘊肺),肺失清肅

        主要病證:咳嗽氣喘,咳引胸痛,痰吐稠黃,或有腥臭味,或吐血痰,咽

        3

        喉紅腫疼痛,鼻塞流濃涕,畏風(fēng)身熱,有汗不解,面赤心煩,口喝欲飲,苔黃,

        脈數(shù)或滑數(shù)。多見于風(fēng)熱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膿仲,

        支管擴張癥繼發(fā)急性感染、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副鼻竇炎等。

        治法:疏風(fēng)清肺化痰

        方藥舉例:麻杏甘膏湯加減。藥如麻黃、杏二、石膏、甘草、黃芩、知母、

        桑白皮、葶藶子、海蛤粉、魚腥草、金蕎麥根等

        (三)痰濕蕰肺

        主要病證:咳嗽反復(fù)發(fā)作,胸悶,氣短,痰白粘稠量多,苔白膩,脈濡緩

        或濡滑。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之類的慢性咳嗽。

        治法:燥濕化痰。

        方藥舉例:二陳湯加減。藥如半夏、陳皮、茯苓、川樸、蒼術(shù)等。

        (四)寒飲(痰)阻肺

        主要病證:咳嗽氣喘,喉中有痰鳴聲,痰吐稀薄如泡沫,怕冷,受寒可引

        起咳喘加重,苔白滑,脈弦緊或沉弦。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性

        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等病。

        治法:溫肺化痰(飲)

        方藥舉例:小青龍湯加減。藥如麻黃、桂枝、干姜、細辛、白芥子、半夏

        等。

        (五)肺失通調(diào)

        主要病證:浮腫在身半以上和面部嚴(yán)重,皮膚光亮,小便深黃不利、量少

        或閉,腹部脹滿,或伴有咳嗽氣喘,或有寒熱,苔白滑,脈浮滑。如見咽候紅

        腫、煩熱、口喝、舌質(zhì)紅的為肺熱內(nèi)壅。多見于急性腎炎初期或尿瀦留等。

        治法:通調(diào)肺氣

        方藥舉例:麻黃、桂枝、浮萍、連皮茯苓、杏仁、桑白皮等。有熱的加石

        膏、連翹、白茅根。

        兼證

        (一)肺脾氣虛

        主要病證:咳嗽日久,氣短,痰多稀白,面恍白,倦怠肢軟無力,食少,

        大便溏,腹脹,甚則面浮足腫,苔淡白,脈細軟。多見于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

        炎等慢性病。

        治法:補脾養(yǎng)肺

        方藥舉例: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藥如黨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扁豆、苡

        仁等。

        (二)肺腎陰虛

        主要病癥:咳嗽氣逆,動則氣促,反復(fù)咳血,失音,潮熱,盜汗,遺精,

        腰酸腿軟,形瘦,口干,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多見于肺結(jié)核后期等慢性消耗性疾

        病。

        治法:滋腎補肺。

        方藥舉例:百合固金湯加減。藥如沙參、麥冬、天冬、五味子、生地、玄

        參等。

        (三)肝火犯肺

        主要病證:咳嗆陣作,痰粘,或咳吐鮮血,胸脅刺痛,煩熱,口干,頭眩,

        4

        目赤,苔薄黃質(zhì)紅,脈弦數(shù)。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咳血等病。

        治法:瀉肝清肺。

        方藥舉例:瀉白散加減。藥如桑白皮、丹皮、地骨皮、黃芩、黑山梔、黛

        蛤散、龍膽草等。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筋,主疏泄,開竅于目。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指

        的肝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某些內(nèi)分泌的功能。所以這些方面的病癥,以及眼科疾病

        常與肝有關(guān)。

        [生理和病理]

        一、肝有貯藏血液和調(diào)節(jié)血量的作用。當(dāng)人在活動時,肝內(nèi)血液運送分布

        到全身;安靜時大量血液回流貯藏于肝。如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出血。

        筋要靠肝血的濡養(yǎng)才能活動。如肝血不足不能養(yǎng)筋,或因肝風(fēng)內(nèi)動都可引

        起筋脈屈伸不利、痙攣和抽搐。

        二、主疏泄

        疏泄是指肝對情志和某些內(nèi)臟功能活動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因肝的特性喜條達舒

        暢,不宜抑郁,如過度和持久的精神刺激,可致疏泄功能失常,而見肝氣郁結(jié)

        的病理現(xiàn)象。

        肝的病證有實有虛。實證中有肝氣郁結(jié)、肝火上炎、肝風(fēng)內(nèi)動。而氣、火、

        風(fēng)三者常多轉(zhuǎn)化兼夾出現(xiàn);虛證主要為肝陰(血)不足,但可與實證的風(fēng)、火

        并見。

        [辨證施治]

        一、實證

        (一)肝氣郁結(jié)

        主要病證:脅肋脹痛,或涉及腰背,胸悶,咽部有異物梗阻感,房硬腫

        脹痛,少腹痛,噯氣泛惡,食少,情志抑郁不暢,苔薄白,脈弦。多見于慢性

        肝膽系統(tǒng)疾病,神經(jīng)官能癥,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房慢性腫塊等。

        治法:疏肝理氣。

        方藥舉例:柴胡疏肝飲加減。藥如柴胡、白芍、枳殼、制香附、青皮、厚

        樸花、郁金、川楝子等。

        (二)肝火上炎

        主要病證:眩暈頭痛,顳部跳痛,耳鳴,面紅目赤,口干苦,脅部疼痛,

        嘔吐黃苦水,甚則吐血,急躁易怒,大便多秘結(jié),苔黃,脈弦數(shù)。多見于高血

        壓病、更年期癥侯、肝膽系統(tǒng)炎癥、上消化道出血、目疾等。

        治法:清肝瀉火

        方藥舉例:龍膽瀉肝湯加減。藥如龍膽草、黑山梔、丹皮、夏枯草、金錢

        草、黃芩、黃連等。

        (三)肝風(fēng)內(nèi)動

        1、肝陽化風(fēng)

        主要病證:頭部抽引疼痛,頭暈?zāi)炕?,口眼歪斜,肢麻或震顫,舌強、?/p>

        體偏斜抖動,言語不清,甚側(cè)卒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質(zhì)紅,脈弦。

        多見于高血壓病、腦血管意外及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治法:平肝熄風(fēng)

        5

        方藥舉例:天麻勾藤飲加減。藥如天麻、鉤藤、白蒺藜、菊花、石決明、

        真珠母、牡蠣等。

        2、熱極生風(fēng)

        主要病證:高熱,肢體抽搐,兩眼上翻,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抖動,神

        志昏迷,苔黃質(zhì)紅,脈弦數(shù)。多見于急性發(fā)熱病的高熱驚厥,嬰幼兒尤易發(fā)生。

        治法:清熱熄風(fēng)

        方藥舉例:鉤藤、地龍、全蠍、生石決明、石膏、黃連、大青葉等。

        二、虛證

        (一)肝陰(血)不足,肝陽上亢

        主要病證:頭昏痛,頭暈,夜盲,肢麻,肉跳,虛煩夜寐不寧,面部拱熱,

        口干,舌質(zhì)紅,脈細弦。多見于高血壓病,神經(jīng)衰弱,眩暈,夜盲等。

        治法:滋陰滋陽,養(yǎng)血柔肝。

        方藥舉例:枸杞子、菊花、當(dāng)歸、白芍、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旱蓮草、

        牡蠣、真珠母等。

        (二)血燥生風(fēng)

        主要病證:皮膚干燥、粗糙、搔癢、脫屑,毛發(fā)脫落。多見于皮膚病,如

        神經(jīng)性皮炎、牛皮癬、脂溢性脫發(fā)等。

        治法:養(yǎng)血祛風(fēng)

        方藥舉例:當(dāng)歸、生地、白芍、黑芝麻、何首烏、白蒺藜、菊花、防風(fēng)、

        蟬衣等。

        兼證

        (一)肝腎陰虛

        主要病證:眩暈?zāi)炕?,眼干發(fā)澀,耳嗚,顴紅,咽干,五心煩熱,盜汗,

        腰膝酸軟,男子遺精,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苔少質(zhì)紅,脈細弦數(shù)。多見于眩暈、高

        血壓及肝腎疾病。

        治法:滋腎養(yǎng)肝

        方藥舉例:杞菊地黃丸加減。藥如地黃、萸肉、枸杞子,桑椹子、龜板、

        玄參、知母、黃柏等。

        (二)心肝火旺

        主要病證:頭痛,面赤,目紅,脅痛,急躁善怒,驚悸少寐,甚則精神失

        常,狂躁不安,言語無論,苔黃舌尖紅,脈弦數(shù)。多見于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治法:清心平肝

        方藥舉例:黃連、黃芩、山梔、龍膽草、真珠母等。

        膽附于肝,每多同病。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儲藏和傳送膽汁,參與消化。

        如肝膽濕熱內(nèi)蘊,疏泄失常,可發(fā)生黃疸、脅痛等證。

        主要病證:脅痛較生,胸脘煩悶,嘔吐酸苦黃水,口干苦,寒熱往來,皮

        膚鞏膜發(fā)黃,黃鮮明,尿黃赤,苔黃膩、舌尖紅,脈弦數(shù)。多見于急性膽囊

        炎,急性黃膽型肝炎膽系統(tǒng)急性感染。

        治法:清泄?jié)駸?/p>

        方藥舉例:蒿芩清膽湯加減。藥如茵陳、清蒿、黃芩、龍膽草、金錢草、

        法半夏、廣郁金、碧玉散等。

        6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飲食的消化吸收,運行津液,輸送水濕,統(tǒng)攝血

        液。它的特性是喜燥惡濕。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指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相似,并有調(diào)節(jié)體

        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所以這些方面的病證多與脾有關(guān)。

        [生理與病理]

        一、主運化

        飲食入胃后,由脾消化吸收,化精微為氣、血、津液,然后運送供養(yǎng)全身

        同時把代謝生產(chǎn)的水濕運行排泄到體外。如運化功能失常,可以出現(xiàn)消化不良、

        腹脹、腹瀉;如因水濕潴留,可產(chǎn)生黃疸、水腫、膨脹和中焦停飲的現(xiàn)象。

        二、脾統(tǒng)血

        脾氣能管理血液,使其循經(jīng)脈而運行。因為“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如

        脾氣虛弱不能統(tǒng)攝血液,則“血不循經(jīng)”,可以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出血現(xiàn)象,如

        吐血、便血、尿血、月經(jīng)過多等。

        脾的病證有虛、實兩個方面,與濕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脾虛可以生濕,濕盛

        可以導(dǎo)致脾虛,往往本虛標(biāo)實,互為因果,錯綜并見。

        [辨證施治]

        一、虛證

        (一)脾陽虛弱

        主要病證:面蒼白,腹脹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口不好,食后不易消

        化,喜熱飲,大便溏薄,小便清,苔淡白,脈沉細。多見于慢性腸炎、慢性痢

        疾、慢性胃炎、腸結(jié)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等。

        治法:健脾溫中

        方藥舉例:理中湯加減。藥如黨參、白術(shù)、炮姜、炙甘草、茯苓等。

        (二)中氣不足

        主要病證:面萎黃,言語氣短,疲倦無力,脘腹腰胯墜脹,久泄脫,

        吐血、便血,婦女月經(jīng)過多,白帶清稀而多,小便淋漓難凈,或混濁如米泔水,

        肌肉消瘦,舌質(zhì)淡,脈濡弱。多見于內(nèi)臟下垂、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某些

        出血性疾病、婦女白帶病等。

        治法:補中益氣

        方藥舉例:補中益氣湯加減。藥如黨參、黃芪、白術(shù)、炙甘草、山藥、陳

        皮等、氣虛下陷,見內(nèi)臟下垂、氣短、腹墜的,加升麻、柴胡、脾不統(tǒng)血而致

        出血,皮膚有紫癜的,加當(dāng)歸、熟地、仙鶴草。

        二、實證

        (一)寒濕困脾

        主要病證:胸悶,胃部飽脹,飲食不香,惡心欲吐,口中淡粘或甜而膩,

        頭昏,身倦,大便不成形或泄瀉甚則腹內(nèi)停水,腹大膨脹,四肢浮腫,皮膚晦

        暗發(fā)黃,小便小,苔白膩,脈濡。多見于慢性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

        腎炎、浮仲病等。

        治法:燥濕運脾

        方藥舉例:胃芩湯加減。藥如制蒼術(shù)、厚樸、陳皮、藿香、佩蘭、白蔻仁、

        茯苓、澤瀉等。

        (二)濕熱蘊脾

        7

        主要病證:肌膚發(fā)黃,黃鮮明,兩脅及脘腹作脹、食少厭油食,惡心嘔

        吐,口干苦,大便秘結(jié)或不暢,小便少而黃,或有發(fā)熱,苔黃膩,脈濡數(shù)。多

        見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等肝膽系統(tǒng)疾病。

        治法:清利濕熱

        方藥舉例:茵陳蒿湯合四芩散加減。藥如茵陳、黑山梔、黃柏、大黃、蒼

        術(shù)、澤瀉、赤苓、豬苓、車前子等。

        兼證

        (一)脾腎陽虛

        主要病證:面蒼白,神疲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喜熱,大便溏泄或黎明即

        瀉(五更瀉),腹痛,下肢浮腫,或有腹水,苔淡白,脈沉細遲。多見于慢性

        腸炎、腸結(jié)核、慢性腎炎(腎病型)、肝硬化腹水等。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舉例: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鹿角

        片等。

        (二)肝脾不和

        主要病證:脅脹或痛,噯氣,腹部脹痛,腸鳴,大便溏泄,矢氣多,性情

        急躁,不思飲食,苔薄白,脈弦細。多見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

        肝炎及婦科疾患等。

        治法:疏肝健脾

        方藥舉例:四逆散合痛瀉要方加減。藥如柴胡、白芍、枳殼、甘草、白術(shù)、

        陳皮、防風(fēng)等。

        胃是受納、腐熟和消化飲食的器官。它的特性是喜潤惡燥。胃與脾相表里。

        脾主運,胃主納。脾主升,使飲食精微轉(zhuǎn)輸上承,分布營養(yǎng)全身;胃主降,使

        飲食下行,便于進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兩者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所以常多

        同病。如胃氣下降的功能失常,可見上腹部疼痛、噯氣、嘔吐等證。

        胃的病證有胃熱、胃寒、胃實、胃虛的不同,但四者??慑e綜互見。胃寒

        的易傷陽氣寒,胃熱的可以耗損胃陰。

        一、胃熱

        主要病證:胃脘陣痛,痛勢急迫,心中煩熱,嘈雜易饑,吞酸,嘔吐,或

        食入即吐,甚則嘔吐,口渴喜冷飲,口臭,牙齦腫痛糜爛,便秘,苔黃,脈數(shù)。

        多見于急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牙周炎、口腔潰瘍等。

        治法:清胃瀉火。

        方藥舉例:清胃散加減。藥如黃連、山梔、黃岑、大黃、蘆根、石膏、知

        母等。

        二、胃寒

        主要病證:胃部脹滿冷痛,持續(xù)不止,受涼飲冷則重,怕冷喜熱,得溫可

        舒,呃逆,哎吐清水,或食后久而吐出,苔白滑,脈沉弦。多見于慢性胃炎、

        潰瘍病、幽門梗阻、胃神經(jīng)經(jīng)官能癥等。

        治法:溫胃散寒

        方藥舉例:溫胃飲加減。藥如附子、干姜、吳萸、高良姜、沉香等。

        三、胃實

        8

        主要病證: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吐吐酸腐,噯氣泛酸,口臭,大便不爽,

        苔厚膩,脈滑。多見于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治法:消食導(dǎo)滯

        方藥舉例:保和丸加減。藥如六曲、山楂、枳殼、萊菔子、半夏、陳皮、

        厚樸等。

        四、胃虛

        (一)胃氣虛寒

        主要病證:胃脘隱痛,空腹時明顯,食后減輕,多食不易消化,喜熱喜按,

        泛吐清水,大便不成形,苔淡白,脈細。可見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

        下垂等。

        治法:溫胃健中

        方藥舉例:黃芪建中湯加減。藥如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

        棗等。

        (二)胃陰不足

        主要病證:胃部灼痛、嘈心易饑,或不思飲食,少食即脹,干嘔惡心,口

        干咽燥,形瘦,舌淡工少苔,脈細數(shù)。多見于萎縮性胃炎,發(fā)熱病后期、糖尿

        病等。

        治法:滋養(yǎng)胃陰

        方藥舉例:沙參麥冬湯加減。藥如沙參、麥冬、玉竹、川石斛、白芍、甘

        草等。

        兼證

        (一)脾胃不和

        主要病證:胃部飽悶發(fā)脹、急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噯氣,甚則嘔吐,

        腹脹,大便溏薄,苔薄白。脈細。多見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舉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如廣木香、砂仁、黨參、白術(shù)、炙甘草、

        半夏、陳皮等。

        (二)肝胃不和

        主要病證:脅肋脹痛,脘部滿悶疼痛,食少,噯氣吞酸,嘔吐,或嘈心吐

        酸苦水,苔薄黃,脈弦??梢娪诼晕秆祝瑵儾?,肝炎、慢性膽囊炎、胃神

        經(jīng)官能癥等。

        治法:疏肝和胃。

        方藥舉例:四逆散合左金丸加減。藥如柴胡、白芍、枳殼、甘草、吳萸、

        黃連、川楝子、半夏、香附、段瓦楞子等。

        小腸、大腸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主化物、分別清濁,即接受胃所腐熟的水谷,再經(jīng)進一

        步消化,然后吸收其“清”的養(yǎng)料,由脾上輸于心肺,分布營養(yǎng)全身,將“濁”

        的糟粕下送大腸。它的經(jīng)脈絡(luò)于心。小腸功能失常的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消化吸收

        不良和大便異常。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主傳導(dǎo),將水谷糟粕變化為糞便,經(jīng)門排出體外。它

        的經(jīng)脈絡(luò)于肺。大腸功能失常的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腹瀉和便秘。

        由于小腸和大腸的生理功能密切聯(lián)系,在病理上也每多相關(guān),故予合併敘

        9

        述。此外因小腸、大腸與胃相連,而胃又屬脾所主,所以腸道的病基本上仍屬

        脾胃消化系統(tǒng)范圍,在辨證和治療上應(yīng)予聯(lián)系掌握。

        腸的病證可分虛、實、寒、熱四類。

        [辯證施治]

        一、實證(腸腑燥結(jié))

        本證與衛(wèi)氣營血的氣分證、燥熱內(nèi)結(jié)條類同,可予對照參考。但后者是指

        熱性病過程中因高熱而致腑實者,本證所指則以腑實燥結(jié)為主。

        二、熱證

        (一)濕熱滯留

        主要病證:發(fā)熱,腹痛,腹瀉,大便稀薄有熱臭味或便赤白膿血,里急后

        重,門灼熱,苔黃膩,脈滑數(shù)。多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

        腸炎、傷寒等。

        治法:清化濕熱

        方藥舉例:葛根芩連湯加減。藥如葛根、黃連、黃芩、白芍、馬齒莧、地

        錦、辣蓼、白頭翁、秦皮、厚樸等。

        (二)瘀熱阻滯

        主要病證:臍腹部疼痛,或在右下腹部痛而不移、拒按,便秘或腹瀉,發(fā)

        熱,苔黃,脈數(shù)。多見于腸癰,或腹腔內(nèi)其他急性炎癥。

        治法:清熱化瘀通滯。

        方藥舉例:大黃牡丹皮湯加減。藥如大黃、丹皮、桃仁、紅藤、紫花地丁、

        蒲公英、厚樸、香等。

        三、寒證

        (一)寒邪內(nèi)蘊

        主要病證:腸嗚,臍腹冷脹疼痛、喜溫、大便泄瀉,小便清利,苔白滑,

        脈緩。多見于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

        治法:溫腸散寒。

        方藥舉例:香砂平胃散加減。藥如蒼術(shù)、厚樸、陳皮、木香、砂仁、炮姜、

        藿香、茯苓等。挾滯加六曲、山楂。

        (二)小腸氣痛

        主要病證:小腹疼痛如絞,腹脹腸鳴,排氣則舒,或疼痛連及腰胯睪丸,

        墜重不舒,行走不便,在胯腹部(腹股溝)有軟的腫塊突起,甚至一側(cè)陰囊腫

        脹,或睪丸偏墜,怕冷,苔白滑,脈沉弦。多見于腸痙攣、疝氣或睪丸及副睪

        疾患。

        治法:行氣散結(jié)。

        方藥舉例:天臺烏藥散加減。藥如烏藥青皮、木香、吳萸、肉桂、小茴香、

        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橘核等。

        四、虛證(虛寒滑脫)

        主要病證:久瀉久痢不止,小腹隱痛,腸鳴,喜按喜溫,門下脫,四肢

        不溫,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無力。多見于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

        痢疾、慢性腸炎、腸結(jié)核等。

        治法:澀腸固脫

        方藥舉例:藥如訶子、炮姜、赤石脂、肉豆蔻、烏梅、五味子等。

        10

        腎位腰部兩側(cè)之內(nèi)。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氣,司生殖,主骨,生髓,

        蒸化排泄水液。開竅于耳。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指的生殖、內(nèi)分泌和泌尿系統(tǒng)、骨骼

        的功能有關(guān)。所以在這些方面的證候,多屬腎的病證。

        [生理和病理]

        一、藏精氣

        腎的精(陰)氣(陽)是人的“先天之本“,腎陰又稱腎水,腎陽又稱命

        門之火,與生長、發(fā)育、生殖密切有關(guān)。腎的陰陽是其它臟腑陰陽的根本,維

        持臟腑正常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動力。因此在病理情況下多為虛證。

        二、主水

        腎是水液代謝和調(diào)節(jié)的主要器官。由腎陰、腎陽的作用維持腎關(guān)的正常開

        合,使水液排泄到膀胱。如陰、陽開合失常,水液平衡失調(diào),可以引起小便的

        異常和肢體脬腫。

        三、主骨、生髓,養(yǎng)腦

        腎的精氣充足,就能長骨、生髓,上輸養(yǎng)腦。腎虛則骨、髓、腦不足,可

        致智力遲鈍,動作緩慢,小兒骨軟,腰酸、骨痿、眩暈、健忘。

        四、開竅于耳

        腎的精氣虛,可以引起耳鳴、耳聾。

        腎的病證有陽(氣)虛、陰虛兩個方面,可以互相影響,甚至發(fā)展為陰陽

        兩虛,或是在本虛的基礎(chǔ)上形成標(biāo)實,表現(xiàn)為腎(陽)虛水泛或腎(陰)虧火

        旺。此外,其它臟腑的虛性疾病,也常與腎相互有關(guān)。

        [辨證施治]

        一、虛證

        (一)腎陽虛

        主要病證:面?白,怕冷,腰脊酸冷或痛,腿軟,陽萎早泄,滑精,尿

        濁,大便泄瀉,小便清長,尿頻不禁,或尿水、排尿困難,苔淡白,脈沉細。

        可見于腎上腺皮質(zhì)機能減退、慢性腎炎、神經(jīng)衷、衰弱、糖尿病晚期等多種慢

        性疾病。

        治法:溫補腎陽。

        方藥舉例:右歸丸加減。藥如制附子、肉桂、鹿角片、仙靈脾、巴戟天、

        莬絲子、熟地等。

        (二)腎不納氣

        主要病證:短氣喘促,動后喘甚,吸氣更為困難,聲低氣怯,咳逆,汗出

        怕冷,面部虛浮,苔淡白,脈細無力。多見于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慢性充

        血性心力衰竭等。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舉例:人參胡桃湯加味。藥如黨參(必要時用人參)、胡桃肉、五味

        子、山萸肉、紫河車、熟地、紫石英等。

        (三)腎陰虛

        主要病證:面憔悴,消瘦,頭昏眼花,耳鳴,健忘,腰酸腿軟,骨痿,

        男子精少,女子經(jīng)閉或無月經(jīng),低熱虛煩,顴紅,盜汗,尿濁、尿多或如脂膏,

        11

        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多見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糜尿、結(jié)核?。ǚ巍⒛I、

        骨)、糖尿病、尿崩癥、不育或不孕等慢性病。

        治法:滋養(yǎng)腎陰。

        方藥舉例:六味地黃湯加減。藥如熟地、山萸肉、山藥、何首烏、枸杞子、

        龜板。

        二、本虛標(biāo)實證

        (一)腎(陽)虛水泛

        主要病證:全身水腫,下肢為甚,按之凹陷,腹部脹滿,陰囊腫,尿少

        清,咳逆氣喘,痰多稀薄起泡沫,心悸,頭眩,形寒,手足冷,苔淡白,脈沉。

        多見于慢性腎炎的腎病型(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

        治法:溫腎利水。

        方藥舉例:真武湯加減。藥如附子、桂枝、細辛、干姜、白術(shù)、茯苓等。

        (二)腎(陰)虧火旺

        主要病證:顴紅唇赤,煩熱,睡眠不安,口中干苦,腰酸疼,夢遺,尿血,

        小便黃赤灼熱,苔黃質(zhì)紅,脈細弦數(shù)??梢娪谏窠?jīng)衰弱、高血壓、慢性腎盂腎

        炎、腎結(jié)核等病。

        治法:滋陰瀉火。

        方藥舉例:大補陰丸加減。藥如黃柏、知母、生地、龜板、玄參等。

        膀胱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儲尿和排尿,化氣行水。與腎相通,互為表里,所以膀

        胱病變,每與腎臟有密切關(guān)系。若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可致尿量、尿次和排尿

        的改變。膀胱的病癥一般有虛、實兩類,實證多由于濕熱,虛證常見寒象。

        [辨證施治]

        一、實(濕)熱證

        主要病證:尿頻尿急,尿道熱痛,小便少而不利,點滴不利,點滴不暢,

        甚則不通,小腹脹痛,尿包深黃渾濁,或下膿血、砂石,苔黃膩,脈數(shù)。多見

        于急性膀胱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等。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舉例:八正散加減。藥如黃柏、知母、萹蓄、瞿麥、木通、滑石、海

        金沙、金錢草等。

        二、虛寒證

        主要病證:小便頻數(shù)、清長或不禁,尿有余瀝,遺尿,尿后下濁,甚則小

        便點滴不爽,排出無力,舌潤苔白,脈沉細。多見于慢性下泌尿道疾病、膀胱

        無力癥、尿失禁或尿潴留、神經(jīng)性尿頻等。

        治法:溫腎固攝

        方藥舉例:桑螵蛸散加減。藥如桑螵蛸、復(fù)盆子、龍骨、金櫻子、莬絲子、

        山藥益智仁、臺烏藥等。

        12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