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蟲的腸道微生物群對蚊子傳播人類病原體的能力有影響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在蚊子幼蟲(埃及伊蚊)的發(fā)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菌暴露可以影響與蟲媒病毒傳播相關的成年性狀。該研究代表了一個重要的一步,旨在更全面地了解環(huán)境如何影響媒介傳播疾病的風險。
蚊子是全代謝昆蟲(即經歷完全變態(tài)的生物)。因此,它們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據兩個主要棲息地。幼蟲階段在水中發(fā)育,成蟲階段在陸地上生長。蚊子的成蟲特征(例如體型,壽命,對人類病原體的易感性)取決于幼蟲發(fā)育期間和成年期間所經歷的環(huán)境條件。
最近,科學界已經意識到成年蚊子腸道微生物群(蚊子腸道中的微生物環(huán)境)有助于調節(jié)蚊子傳播的病原體的傳播。然而,幼蟲微生物群在影響成年性狀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這個問題對埃及伊蚊是特別重要的,埃及伊蚊是登革熱,黃熱病,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等蟲媒病毒的主要載體。在撒哈拉以南非洲,Ae。埃及伊蚊以城市形態(tài)和森林形式存在,幼蟲繁殖地點在兩者之間不同。城市形態(tài)發(fā)展在人造集裝箱如廢舊輪胎和廢棄物品中,而森林形態(tài)則發(fā)展在自然繁殖場所,如巖池和樹洞。
來自巴斯德研究所和CNRS的研究人員與IRD的科學團隊Claude Bernard Lyon 1和加蓬的CIRMF合作,觀察了Ae的腸道微生物群的差異。森林與城市環(huán)境之間的埃及伊蚊幼蟲。在實驗室中,他們證明了Ae發(fā)育過程中細菌的不同暴露。埃及伊蚊幼蟲可以對與蟲媒病毒傳播有關的成蟲性狀產生遺留效應。因此,在變化中發(fā)展成果在其幼蟲發(fā)育,成蚊,具有免疫活性的大小,速度接觸到不同的細菌的成年人,以及易受登革熱病毒。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員Laura Dickson說:“這一發(fā)現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提供了原理的第一個經驗證據,證明水生環(huán)境中的細菌可以調節(jié)成體蚊子傳播人類病原體的能力。 “
CNRS研究員Louis Lambrechts說:“我們的發(fā)現要求更多地了解幼蟲生態(tài)學在傳播蚊子傳播的病原體中的作用。”
這些發(fā)現代表了一個重要的第一步,旨在更全面地了解環(huán)境如何影響媒介傳播疾病的風險。對天然幼蟲繁殖地點中發(fā)現的細菌的了解及其在成人階段的后果可能會導致新的疾病控制策略。例如,這可以通過靶向育種地點來完成,其中蚊子幼蟲最有可能成為蟲媒病毒的有效載體。另一種方法是直接操縱繁殖地點的細菌,以降低從這些地點出來的蚊子傳播人類病原體的能力。
推薦內容
-
滅活基因可以促進作物遺傳多樣性
來自CIRAD和INRA的研究人員最近表明,將一種基因RECQ4滅活會導致水稻,豌豆和番茄等作物重組增加三倍。該基因在作物的有性繁殖過程中通過重
-
利用微生物來解開大環(huán)境之謎
當你聽說影響氣候和環(huán)境的生物過程,如碳固定或氮循環(huán),很容易將它們視為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大規(guī)?,F象。然而,這些全行星過程的一部分實...
-
細胞內病原體如何與宿主相互作用 還包括它們如何隱藏和存活
來自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KAUST)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名為Hi-Jack的新方法,該方法可識別病原體如何劫持宿主的
-
找出最致命的菌株來設計兒童疫苗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與最致命的瘧疾寄生蟲菌株相關的遺傳指紋,使這些獨特的DNA區(qū)域成為疫苗開發(fā)的潛在目標。由墨爾本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研
-
基因組學證實 奴隸制將西非的寄生蟲從西非帶到加勒比地區(qū)
基因組學顯示,導致血吸蟲病的寄生蟲曼氏血吸蟲(Schistosoma mansoni)在東非的湖泊中首次感染人類,并在16-19世紀被奴隸販子首先傳播到西
-
在正確的幫助下熊可以從膽汁養(yǎng)殖的折磨中恢復過來
熊膽農場存在于一些亞洲國家,如越南和中國,對亞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來說是一個可怕的現實。這些熊的生命只限于小鋼架或混凝土籠中
-
罕見癲癇病背后的遺傳突變
對于產生神經沖動至關重要的基因突變已被確定為一種罕見病癥的可能原因,稱為皮質肌陣攣性震顫伴癲癇。由維也納大學的伊麗莎白·斯托曼(...
-
設計師分子殺死瘧疾寄生蟲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昆士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設計并制造了一種衍生自人類蛋白質的分子,該分子可以殺死導致瘧疾的寄生蟲。瘧疾治療...
-
耐藥葡萄球菌很容易在家庭環(huán)境中傳播
曾經極少發(fā)生的超級病菌抗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每年在美國感染成千上萬的人,并造成約20,000人死亡。過度使用抗生素已使MRSA變得更
-
駱駝DNA可以解決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問題
沙特和中國研究人員對駱駝基因組的分析可能有助于闡明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以及哮喘和糖尿病等疾病背后的機制。該研究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