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骨科診療常規(guī)

        -

        2022年4月24日發(fā)(作者:李開復患癌)

        創(chuàng)傷外科、骨科專業(yè)診療指南

        目錄

        一、鎖骨骨折.....................................2

        二、肱骨骨折.....................................4

        三、尺橈骨骨折..................................10

        四、股骨頸骨折..................................13

        五、股骨骨折....................................16

        六、脛腓骨干骨折................................20

        七、踝部骨折....................................23

        八、跟骨骨折....................................25

        九、肩關節(jié)脫位..................................28

        十、髖關節(jié)脫位..................................30

        十一、頸椎病..................................32

        十二、腰椎間盤突出癥............................35

        十三、骨性關節(jié)炎................................39

        十四、骨軟骨瘤..................................41

        十五、小兒肱骨髁上骨折..........................43

        十六、小兒股骨干骨折............................45

        十七、小兒脛腓骨骨折............................47

        .

        一、鎖骨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的采集,24小時內(nèi)完成病歷。

        2.內(nèi)容應包括受傷的時間、機制、部位及傷后處理的經(jīng)過。

        【檢查】

        1.接診后必須及時完成體格檢查。

        2.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血氣胸;銳利傷還應注意臂叢神經(jīng)損傷及

        鎖骨下血管的損傷。

        3.應攝鎖骨X線片,如果體檢懷疑胸腔損傷,應攝胸部X線片

        以利確診。必要時行CT、MRI檢查。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三項、有高血壓、心

        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有明確的外傷史。

        2.傷處出現(xiàn)疼痛、腫脹、皮下瘀斑,有時局部隆起,傷側(cè)肩及

        上臂拒動;局部壓痛,有的可能觸及到骨折端,可能觸及骨擦感。

        由傷側(cè)肩向鎖骨方向縱向叩擊痛陽性。

        3.鎖骨X線片可顯示鎖骨骨折及其移位情況。

        【治療原則】

        .

        1.手法復位:鎖骨固定帶或橫“8”字石膏固定4周。無移位或

        青枝骨折可直接用上法固定3周后拍攝X線片,骨折愈合可去除

        外固定。

        2.手術治療:對鎖骨骨折移位嚴重,骨折片刺破鎖骨下血管或

        臂叢神經(jīng)或胸膜頂,則在手術檢查的同時行鎖骨骨折切開復位、

        牢固內(nèi)固定。也可根據(jù)患者的要求施行手術,常規(guī)使用鎖骨重建

        鋼板。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

        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

        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查如有異

        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1

        .

        種。

        7.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促

        骨生長藥1種。

        8.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功

        能鍛煉,物理治療。

        【療效標準】

        1.骨折愈合:8周攝X線片復查骨折線消失。

        2.延遲愈合:4~8個月攝X線片復查,骨折線仍清晰。

        3.不愈合:8個月攝X線片骨折線仍清晰。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二、肱骨骨折

        【病史采集】

        包括外傷性質(zhì)、時間、機制、部位、出血情況及傷后處理經(jīng)過。

        【檢查】

        1.醫(yī)師接診后應及時完成體格檢查。對肱骨干中下1/3?骨折

        要特別注意是否伴有橈神經(jīng)損傷。對肱骨髁上骨折尤其是嚴重移

        位者應注意是否伴有肱動脈損傷;對開放性肱骨干骨折,應注意

        出血情況、上止血帶時間、橈動脈搏動情況。

        2.X線檢查:對損傷部位及時拍攝X線片以確診骨折及了解骨

        折類型。對多發(fā)性損傷應攝全肱骨X線片,以免遺漏肱骨解剖頸、

        .

        外科頸、肱骨髁上、肱骨內(nèi)外髁、肱骨髁間及肱骨小頭骨折。

        3.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感染四項、生化

        全系、心電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三項、輸

        血前三項檢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

        查等。

        【診斷】

        1.明確的外傷史。

        2.損傷部位可出現(xiàn)腫脹、皮下瘀斑、畸形、壓痛、反?;顒?、

        骨擦音陽性、縱向叩擊痛陽性。肱骨外科頸骨折可出現(xiàn)肩關節(jié)功

        能受限,肱骨遠端骨折可出現(xiàn)肘關節(jié)功能受限。

        3.有神經(jīng)血管損傷則有相應表現(xiàn)。

        4.攝正側(cè)位X線片可確診。對疑肱骨解剖頸或外科頸骨折可攝

        胸部X線片。

        【治療原則】

        1.肱骨解剖頸或外科頸骨折:

        (1)無移位骨折,可用三角巾或頸腕吊帶保護患側(cè)上肢,或?qū)?/p>

        患側(cè)上臂貼胸壁固定。

        (2)有移位骨折,可在臂叢麻下手法復位,用超肩關節(jié)固定,

        或用甩肩療法。

        (3)若移位明顯的骨折,經(jīng)反復手法復位仍不理想,患者又有

        較高要求,骨折不穩(wěn)定,可行手術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鋼板選擇鎖

        定鋼板,重建鋼板。

        .

        (4)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5)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6)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1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9)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

        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2.肱骨干骨折:

        (1)無移位的骨折,用小夾板或石膏固定6~8周。

        .

        (2)有移位的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也

        可用懸垂石膏。肱骨干開放性骨折或皮膚缺損需要換藥者,可行

        尺骨鷹嘴骨牽引治療。

        (3)對經(jīng)反復手法復位仍不滿意,不穩(wěn)定的粉碎性骨折,或合

        并有神經(jīng)血管損傷,在手術探查時可行骨折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鋼

        板選擇鎖定鋼板,重建鋼板,交鎖髓內(nèi)釘,DCP。術后定期換藥

        觀察傷口情況。

        (4)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5)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6)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

        1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9)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

        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10)如肱骨干屬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

        染十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術

        時仍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

        條時,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先

        鋒素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未

        一期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治

        療量為原則。

        3.肱骨遠端骨折:

        (1)無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內(nèi)外髁骨折、髁間骨折、肱骨小

        頭骨折,可行肘關節(jié)功能位石膏固定。對髁上骨折,伸直型應功

        能位固定,屈曲型應伸直位固定。

        (2)對有移位的上述骨折,手法復位成功率較低,應及時行手

        術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鋼板可選擇雙鋼板,解剖鋼板。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6)如肱骨遠端屬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

        感染十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

        術時仍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

        流條時,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

        先鋒素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

        未一期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

        治療量為原則。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1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9)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

        .

        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療效標準】

        1.骨折愈合:4個月內(nèi)愈合。

        2.延遲愈合:4~8個月。

        3.不愈合:超過8個月骨折線仍清晰。

        (1)肱骨解剖頸或外科頸骨折,可致程度不同的肩關節(jié)功能障

        礙。

        (2)肱骨遠端骨折可致肘關節(jié)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3)肱骨內(nèi)外髁骨折可致肘關節(jié)不同程度的肘內(nèi)、外翻畸形。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院外功能鍛

        煉及門診隨訪。

        三、尺橈骨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采集。24小時內(nèi)完成病歷。

        2.內(nèi)容應包括損傷的原因、性質(zhì)、時間、部位及傷后處理經(jīng)過。

        【檢查】

        1.接診后應及時完成體格檢查,尤其要注意是否合并神經(jīng)血管

        的損傷。對尺橈骨干骨折應注意勿遺漏上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

        2.應拍攝尺橈骨正側(cè)位X線片,盡可能地包括肘、腕關節(jié)。?

        若不可能時應正位包括肘關節(jié),側(cè)位包括腕關節(jié)。

        .

        3.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三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明確的外傷史。

        2.前臂損傷部位可出現(xiàn)腫脹、皮下瘀血、畸形,壓痛、反常活

        動、骨擦音陽性、縱向叩擊功能障礙。孟氏骨折、橈骨小頭或橈

        骨頸骨折、尺骨鷹嘴骨折可有肘關節(jié)腫脹和功能障礙。蓋氏骨折、

        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則可有腕關節(jié)腫脹、畸

        形、功能障礙。

        3.攝尺橈骨X線片可確診。

        【治療原則】

        1.無移位的尺橈骨骨折、尺骨鷹嘴骨折、橈骨小頭或橈骨頸骨

        折、尺橈骨遠端骨折,可用石膏固定。

        2.對移位的骨折,尤其是孟氏骨折、蓋氏骨折、尺橈骨雙骨折、

        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復

        位,小夾板或石膏固定。

        3.對有移位的上述骨折,經(jīng)反復多次地復位仍不滿意者,或不

        穩(wěn)定的粉碎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經(jīng)損傷,應行手術

        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可選用LCP、重建鋼板、特殊情況可使用鎖定

        鋼板,同時檢查血管神經(jīng)損傷情況。

        4.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

        .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

        松等)。

        5.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

        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查如有異

        常隨時復查。

        6.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1

        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促

        骨生長藥1種。

        9.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10.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功

        能鍛煉,物理治療。

        11.如屬前臂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染十

        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術時仍

        .

        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條時,

        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先鋒素

        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未一期

        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治療量

        為原則。

        【療效標準】

        1.骨折愈合:4個月內(nèi)骨折線消失。

        2.骨折延遲愈合:4~8個月內(nèi)骨折線未消失。

        3.骨折不愈合:超過8個月骨折線仍清晰,骨折斷端骨質(zhì)硬化。

        孟氏骨折、尺骨鷹嘴骨折、橈骨小頭或橈骨頸骨折、尺橈骨上

        1/3?骨折可有不同程度的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蓋氏骨折、Colles

        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尺橈骨下1/3骨折,可有不同

        程度的腕關節(jié)功能障礙。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院外功能鍛

        煉及門診隨訪。

        四、股骨頸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病史采集。

        2.內(nèi)容必須包括骨折的時間、致傷因素、外傷機制、有無合并

        癥、疼痛性質(zhì)及程度、功能活動障礙情況、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治療經(jīng)過

        .

        及效果,過去有無類似病史。

        【檢查】

        1.患者到院后必須盡快完成體格檢查(按照望、觸、動、量四個

        程序進行)。

        2.輔助檢查:

        (1)一定及時攝傷肢X線片檢查,必要時根據(jù)患者年齡于2周

        內(nèi)復查。

        (2)有條件者可行CT檢查。

        (3)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心電圖、B超

        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生化全系、行風濕三項、輸血前三項

        檢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3.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

        1.有外傷史。

        2.患肢不能負重,髖部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障礙。

        3.肢體短縮、內(nèi)收及外旋畸形,股三角區(qū)有壓痛,大粗隆處有

        扣擊痛,Bryant三角底邊短縮。

        4.X線片及CT片提示骨折征象、斷端移位方向及程度,?有無

        合并髖臼骨折及髖關節(jié)脫位。

        【治療原則】

        1.骨折的治療:

        (1)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主要依據(jù)骨折部位考慮其治療方

        .

        法。

        1)無移位的基底骨折:牽引加“丁”字鞋制動8~12周后練習

        扶雙拐下地活動,或選閉合穿釘內(nèi)定固術。

        2)有移位的基底骨折及中段骨折:空心釘內(nèi)固定。

        3)頭下型或經(jīng)頸型Pauwel氏角大而有移位的骨折:根據(jù)年齡選

        用空心釘內(nèi)固定,并可加行帶血管或肌蒂的骨瓣植骨術,年齡大

        于65歲或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

        4)兒童骨折:無移位者可用髖“人”字石膏外固定或牽引治療;

        有移位者可用多針類內(nèi)固定。

        2.輔助性治療:

        (1)防止休克:補充體液,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止痛。

        (2)防止感染:圍手術期應用抗生素。

        (3)物理治療。

        (4)功能鍛煉。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

        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

        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查如有異

        常隨時復查。

        .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1)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

        劑1種。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規(guī)抗凝治療7-10天。

        (2)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

        用促骨生長藥1種。

        (3)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

        下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愈合、股骨頭無缺血壞死,患肢功能基本正常。

        2.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五、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病史采集。

        2.內(nèi)容必須包括外傷發(fā)生的時間、致傷因素、創(chuàng)傷機制、有無

        合并癥、疼痛性質(zhì)及程度、功能活動障礙情況、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治療

        .

        經(jīng)過及效果,過去有無類似病史。

        【檢查】

        1.必須及時完成體格檢查(按照望、觸、動、量程序)。

        2.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具有外傷史。

        2.肢體疼痛,功能障礙。

        3.骨折專有體征:畸形、骨擦感(音)、反?;顒印?/p>

        4.合并癥體征。

        5.X線片骨折征象。

        【治療原則】

        1.手法復位、外固定:選擇石膏,滑動型骨牽引。

        適應證:

        (1)兒童。

        (2)病質(zhì)差,不能耐受手術。

        (3)骨折可疑,復查X線片前宜外固定。

        2.急癥手術適應證:

        (1)開放性骨折。

        (2)伴有重要神經(jīng)、血管、肌肉損傷。

        (3)合并其它重要臟器損傷,病人一般情況尚可,手術后有利于

        .

        搬動。

        3.限期手術適應證:

        (1)合并失代償休克等極度衰竭的病人。

        (2)沒有急癥手術客觀條件。

        (3)手法復位不能達到功能性復位或不能維持功能性復位。

        (4)關節(jié)內(nèi)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

        (6)對兒童慎重考慮。

        4.手術方法選擇:

        (1)股骨粗隆間骨折:可選用DHS,PFN,股骨近端鎖定鋼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選用交鎖釘、鋼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選用鋼板、交鎖釘及其它具有鎖定

        功能內(nèi)固定器械。

        5.輔助性治療:

        (1)肢體牽引制動。

        (2)抗休克:止痛、輸血、補液。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1種。

        (7)應視情況選擇使用促骨生長藥1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9)防止并發(fā)癥。

        (10)針對其它器官、組織損傷應用藥物。

        (11)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

        下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12)功能鍛煉可用輔助設備、器械。

        (13)如屬股骨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

        染十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術

        時仍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

        條時,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先

        .

        鋒素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未

        一期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治

        療量為原則。

        【療效標準】

        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鐘、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六、脛腓骨干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時內(nèi)完成病史采集。

        2.內(nèi)容必須包括受傷時間、受傷機制、傷后包扎固定情況,院

        外處理情況。

        【檢查】

        1.檢查足趾背伸活動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排除神經(jīng)、血管損

        傷的可能。

        2.若小腿腫脹明顯,應同時注意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發(fā)生的可

        能。

        3.攝小腿正側(cè)位X線片。必要時行CT、MRI檢查。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有外傷史,傷腿腫痛、活動受限。

        2.具有骨折的專有體征,對小腿上段的骨折,應詳細檢查血管、

        神經(jīng)情況。

        3.清晰的小腿正側(cè)位X線片,可顯示骨折情況。

        【治療原則】

        1.無移位或經(jīng)整復后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可行長腿石膏或小夾

        板外固定。

        2.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等不穩(wěn)定性骨折,根據(jù)骨折不同類型,

        選取骨牽引、石膏或夾板、手術內(nèi)固定(選用交鎖釘、鋼板)或

        外支架等方法,或聯(lián)合使用。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

        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

        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查如有異

        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1

        種。

        7.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促

        骨生長藥1種。

        8.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功能

        鍛煉,物理治療。

        9.如屬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應根據(jù)傷情及骨折部位污染情況,清

        創(chuàng)后選用骨牽引或即時內(nèi)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早期合理應用抗生

        素對防止感染十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

        素,行清創(chuàng)術時仍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

        次換藥拔引流條時,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

        性骨折首選先鋒素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

        停藥,創(chuàng)口未一期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

        藥劑量則以治療量為原則。

        【療效標準】

        1.治愈:患肢無疼痛,肢體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復查X線片示

        骨折功能復位,?骨痂生長良好,骨折線消失。

        2.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

        七、踝部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時內(nèi)完成病史采集。

        2.內(nèi)容必須包括受傷時間、受傷機制、傷后包扎固定情況,院

        外處理情況。

        【檢查】

        1.應檢查側(cè)副韌帶有無損傷,有無踝關節(jié)脫位。

        2.應攝踝部正側(cè)位X線片,有條件行CT檢查。

        3.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有外傷史,傷后踝部腫脹、壓痛、功能受限。

        2.清晰的X光片,CT片,加上受傷機制可以明確骨折類型。

        【治療原則】

        1.對無移位的踝部骨折,可以石膏固定6~8周,并早期行肢體

        鍛煉。

        2.對有移位或復位后仍有移位的骨折及脫位,應行手術切開復

        位內(nèi)固定,要求做到:

        .

        (1)踝穴要求解剖對位;對關節(jié)內(nèi)的骨及軟骨碎片必須清除。

        (2)內(nèi)固定必須堅強,以便早期功能鍛煉;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6)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1種。

        (7)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8)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

        功能鍛煉,物理治療。

        .

        (9)如屬踝部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染

        十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術時

        仍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條

        時,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先鋒

        素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未一

        期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治療

        量為原則。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解剖復位,踝部疼痛消失,行走無不適。

        2.好轉(zhuǎn):骨折基本達到解剖復位,踝部仍有疼痛或行走時疼痛。

        3.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

        八、跟骨骨折

        【病史采集】

        1.24小時內(nèi)完成病史采集。

        2.內(nèi)容必須包括受傷時間、受傷機制、傷后包扎固定情況,院

        外處理情況。

        3.受傷原因多為高處跌下,足跟著地壓縮所致,常伴有胸腰椎

        骨折,勿誤診。

        【檢查】

        .

        1.臨床檢查:局部腫脹、壓痛、功能障礙。全身的系統(tǒng)檢查。

        2.X線檢查:攝跟骨側(cè)及軸位片。

        3CT檢查:了解冠狀面,矢狀面情況,貝氏角大小。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多有高處墜下史,足跟局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

        2.清晰X線片可以了解骨折情況及跟距關節(jié)是否波及。

        3.注意并發(fā)癥的診斷。

        【治療原則】

        1.對不波及跟距關節(jié)的骨折,若骨折移位不明顯,可行石膏外

        固定。

        2.對波及跟距關節(jié)的骨折,主張功能療法。

        3.跟骨上后關節(jié)面嚴重粉碎骨折,陳舊性骨折并發(f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

        炎可手術治療。內(nèi)固定鋼板選擇解剖鋼板。

        4.注意并發(fā)癥的治療。

        5.術前中藥泡腳。

        6.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

        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

        松等)。

        7.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中

        .

        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

        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

        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查如有異

        常隨時復查。

        8.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9.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1

        種。

        10.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促

        骨生長藥1種。

        11.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功

        能鍛煉,物理治療。

        12如屬跟骨開放性骨折,則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防止感染十

        分重要。應在急診輸液時即輸入足量廣譜抗生素,行清創(chuàng)術時仍

        持續(xù)靜滴。此外,在手術前,清創(chuàng)后,及第一次換藥拔引流條時,

        均應常規(guī)做一次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治療開放性骨折首選先鋒素

        類,一期縫合無感染跡象的可在術后3至5天停藥,創(chuàng)口未一期

        縫合者,用藥時間則持續(xù)至二期處理以后。用藥劑量則以治療量

        .

        為原則。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復位好,疼痛癥狀消失,行走不受影響。

        2.好轉(zhuǎn):骨折復位好,疼痛仍然存在,行走無大影響。

        3.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固定可靠,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

        九、肩關節(jié)脫位

        【病史采集】

        及早完成病史采集,了解受傷機制,分析脫位情況。

        【檢查】

        1.肩部腫痛,活動受限,彈性固定,上肢可能麻木感。

        2.肩峰突出成“方肩”,肩峰下有空虛感。

        征陽性,為特有體征。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有肩部直接撞擊史。

        .

        2.具備特有的脫位體征。

        3.X線片顯示可分為前后脫位或骨折。

        4.有條件者可行CT檢查。

        【治療原則】

        1.新鮮關節(jié)脫位,須急癥復位,必要時在麻醉下進行,常用復

        位方法有:

        (1)Hippocrates法(足蹬法)復位成功有肱骨頭滑回關節(jié)盂的

        感覺,Dugas征陰性可證實。

        (2)Kochors法(牽引旋轉(zhuǎn)法),此法不可強行旋轉(zhuǎn),有發(fā)生骨

        折的可能。

        (3)Milch法,俯臥檢查臺上,胸部下墊枕,患肢從臺邊下垂,

        數(shù)分鐘可自行復位,可行外展旋轉(zhuǎn)復位。肩關節(jié)復位后,將上肢

        貼胸,屈肘位三角巾固定3周;合并有大結(jié)節(jié)撕脫骨折,當肱骨

        頭復位后骨折也隨之復位了,無須特殊處理。

        2.陳舊性關節(jié)脫位:

        (1)部分患者在麻醉下,手法復位仍可成功。

        (2)復位失敗者可切開復位,清除關節(jié)內(nèi)瘢痕(及)或碎骨塊,

        復位肱骨頭。有再脫位趨勢者,行肩胛下肌移位術等。

        【療效標準】

        1.治愈:關節(jié)及骨折片達到解剖位置。無骨化肌炎形成下,關

        節(jié)活動受限,經(jīng)過刻苦的功能鍛煉活動3個月左右,能達到正常

        的活動范圍。

        .

        2.好轉(zhuǎn):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化性肌炎,關節(jié)活動較正常范圍略

        小。

        3.未愈:關節(jié)未復位,功能障礙。

        【出院標準】

        關節(jié)復位,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院外功能鍛煉及門診隨訪。

        十、髖關節(jié)脫位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采集,了解受傷機制,分析脫位情況。

        2.全面了解全身損傷情況,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

        【檢查】

        1.髖痛:主動活動喪失,被動活動可引起劇痛。

        2.按股骨頭脫出的方向,分為后脫位、前脫位、中心脫位,各

        有其特點。

        (1)后脫位下肢彈性固定在屈曲、內(nèi)收、內(nèi)旋、屈曲畸形位,大

        粗隆位于Nelaton線后上方。

        (2)前脫位下肢呈外展、外旋、屈曲畸形位,大粗隆位于Nelaton

        線前方,?會陰外側(cè)可觸及股骨頭。

        (3)中心型脫位:無明顯畸形,肢體可短縮,有軸心扣擊痛等。

        3.有可能合并坐骨神經(jīng)損傷,體查勿疏忽。

        4.X線片可明確脫位方向及有無髖臼骨折及股骨頸骨折。

        5.有條件盡量行CT檢查,排除關節(jié)腔內(nèi)有無骨片存留。

        .

        6.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診斷】

        1.明顯的外傷史,多為屈髖位時自前方作用于膝部的強大暴力

        沿大腿軸線傳導到髖部的受傷機制。

        2.有典型的畸形變,和髖關節(jié)的彈性固定。

        3.X線片所示。

        【治療原則】

        1.及早采取復位措施,一般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常用

        手法有:

        (1)Allis法:此法適用于前、后脫位,且安全易復位。

        (2)Bigelow法:即“?”號法復位,適用后脫位。

        (3)復位后處理:髖關節(jié)復位后均需行患肢外展牽引3~4周。

        2.中心型脫位:不需手法復位,傷側(cè)關節(jié)外展30度、中立位股

        骨髁上大重量牽引,同時固定骨盆將股骨頭從盆腔內(nèi)拉出,便于

        髖臼底骨折復位愈合。

        3.手術適應證:伴有盂緣骨折、關節(jié)間隙有碎骨片影響復位或

        活動,應切開取出碎骨片并骨折復位內(nèi)固定;術后維持下肢外展

        位牽引10周。

        【療效標準】

        1.治愈:關節(jié)功能活動正常。復查X線片示關節(jié)解剖復位,關

        .

        節(jié)腔內(nèi)無異物。

        2.好轉(zhuǎn):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其它條件同上。

        【出院標準】

        關節(jié)復位,無近期并發(fā)癥,可出院,院外功能鍛煉及門診隨訪。

        十一、頸椎病

        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

        結(jié)構(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jīng)等),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

        表現(xiàn)為頸椎病。

        【病史采集】

        1.年齡: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

        2.病史:緩慢,癥狀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

        3.癥狀:頭、頸、肩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

        行走不穩(wěn);大小便功能失常;體位性眩暈或曾有猝倒發(fā)作;眼花、

        耳鳴、心動過速或心前區(qū)疼痛。

        【體格檢查】

        1.頸、肩部壓痛點。

        2.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旋頸試驗陽性。

        4.四肢肌力減退,軀干感覺平面障礙。

        5.病理神經(jīng)反射征陽性:霍氏征,巴氏征。

        6.四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

        .

        【輔助檢查】

        攝頸部X光片、CT、MRI、椎動脈造影等。

        【診斷和鑒別診斷】

        1.一般原則:

        (1)臨床癥狀與影像學表現(xiàn)一致可確診。

        (2)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而影像學正常,應除外其它疾病方可作

        出診斷。

        (3)僅有影像學表現(xiàn)而無典型臨床癥狀,診斷不成立。

        2.分型:

        (1)頸型:

        (2)主訴頭、頸、肩疼痛,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

        1)X光片顯示頸椎不穩(wěn)。

        2)應排除落枕、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肩周炎、神經(jīng)衰弱及其

        它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3)神經(jīng)根型:

        1)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jīng)支配的區(qū)

        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表現(xiàn)與臨床癥狀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可致上肢疼痛為主的疾病,如:腫瘤,胸廓出口

        綜合征、網(wǎng)球肘、腕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

        .

        (4)脊髓型:

        1)出現(xiàn)頸脊髓損害的表現(xiàn)。

        2)X光片顯示椎體后緣骨質(zhì)增生、椎管狹窄。

        3)行CT、MRI或脊髓造影了解脊髓壓迫情況。

        4)除外肌萎縮性脊髓側(cè)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fā)

        性粘連性蛛網(wǎng)膜炎、多發(fā)性末梢神經(jīng)炎。

        (5)椎動脈型:

        1)曾有猝倒發(fā)作、并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光片顯示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jīng)癥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顱內(nèi)性、心血管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Ⅰ段、Ⅲ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行椎動脈造影以明確診斷并以此決定是否手術。

        (6)交感神經(jīng)型: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

        區(qū)疼痛等。X片有頸椎失穩(wěn)、退變表現(xiàn),椎動脈造影陰性。

        (7)其它:如頸椎椎體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

        【治療原則】

        頸椎病的絕大多數(shù)應采取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shù)病人需要手術治

        療。

        1.非手術治療:

        (1)頸椎牽引療法:用枕頜布帶牽引,重量3~6公斤;每日

        .

        1~3次;每次1/2~4小時。

        (2)理療。

        (3)圍領或頸托。

        (4)藥物治療: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維生素類藥及神經(jīng)營養(yǎng)

        活血化瘀等藥物治療。

        【療效及出院標準】

        1.非手術治療一般在門診治療,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可認為顯

        效。療效評估目前無統(tǒng)一標準。

        十二、腰椎間盤突出癥

        【病史采集】

        1.發(fā)病時間,是否有外傷史或慢性積累性受傷史。

        2.腰腿痛的位置、性質(zhì)、持續(xù)時間、與運動的關系。

        3.每次發(fā)作的誘因,既往的治療情況。

        4.是否出現(xiàn)大、小便障礙,鞍區(qū)感覺異常。

        【體格檢查】

        1.腰椎側(cè)凸。

        2.腰部活動受限。

        3.壓痛及骶棘肌痙攣。

        4.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

        5.感覺異常:腰5神經(jīng)根受累者,小腿前外側(cè)和足內(nèi)側(cè)的痛、

        .

        觸覺減退;骶1神經(jīng)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側(cè)痛、觸覺減退。

        6.肌力下降:腰5神經(jīng)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

        經(jīng)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減弱。

        7.反射異常:骶1神經(jīng)根受壓,踝反射減弱或消失;馬尾神經(jīng)

        受壓,門反射減弱。

        【輔助檢查】

        1攝X光片、CT、MRI、X線造影,B型超聲,電生理檢查等。

        2手術的病人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

        心電圖、B超、有必要時行風濕三項或者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行心

        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

        3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及分型】

        根據(jù)病史、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xiàn)可作出初步診斷。

        常見分型:

        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脫垂游離型。

        4.Schmorl結(jié)節(jié)及經(jīng)骨突出型。

        【鑒別診斷】

        1.與腰痛為主要表現(xiàn)疾病的鑒別

        (1)腰椎結(jié)核,腰椎腫瘤,常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利用影像學

        檢查可協(xié)助診斷。

        .

        (2)腰肌勞損,棘上、棘間韌帶損傷。

        (3)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以第3腰椎橫突尖壓痛為典型表現(xiàn),

        局部封閉效果好。

        (4)椎弓根峽部不連。

        (5)脊椎滑脫:從X線側(cè)位片上可了解椎體的滑脫情況并據(jù)此

        計算其程度。注意近1/3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

        脊椎滑脫。

        2.與腰痛伴坐骨神經(jīng)痛的疾病的鑒別

        (1)神經(jīng)根及馬尾腫瘤,依據(jù)影像學予以鑒別。

        (2)椎管狹窄癥:主要臨床特點是神經(jīng)源性間歇性跛行、下腰

        痛、馬尾神經(jīng)或腰神經(jīng)根受壓表現(xiàn),需仔細研判X線片、造影、

        CT、MRI、才可作出鑒別。約30~40%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同時

        合并椎管狹窄癥。

        3.與坐骨神經(jīng)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鑒別

        (1)梨狀肌綜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為主要表現(xiàn),髖關節(jié)外展、

        外旋位抗阻力時可誘發(fā)癥狀。

        (2)盆腔疾?。喝缒[瘤、炎癥等。

        【治療原則】

        絕大多數(shù)的病人經(jīng)非手術療法可緩解癥狀,經(jīng)嚴格非手術療法,

        或有馬尾神經(jīng)受壓表現(xiàn)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術。

        1.非手術治療

        (1)臥床休息:必須堅持3周以上,之后帶腰圍起床作適度的

        .

        活動。

        (2)持續(xù)牽引。

        (3)理療。

        (4)可選擇使用改善神經(jīng)血液循環(huán)藥物1種及抗無菌性炎癥類

        藥(如鹿瓜多肽)1種治療。

        2.手術治療

        (1)目的:解除壓迫。

        (2)原則:有限術野,充分減壓,維持穩(wěn)定。

        常見術式:

        1)椎板開窗椎間盤摘除術。

        2)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間盤摘除術。

        (3)圍手術期:麻醉前1小時用一次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

        孢二代抗生素其中一種(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

        曲松等)。

        (4)術后預防性應用青霉素類、頭孢一代、頭孢二代抗生素其

        中一種3至5天(如頭孢拉啶或頭孢唑啉;頭孢呋辛;頭孢曲松

        等)。術后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情況。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

        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術后3天復查血常規(guī),各項檢

        查如有異常隨時復查。

        (5)一旦手術部位出現(xiàn)感染跡象,如術后持續(xù)發(fā)熱,傷口疼痛、

        腫脹,白細胞增高,可考慮應用抗生素,作為治療感染,應選用

        廣譜,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而且要

        .

        有足夠的劑量,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給與全身支持療法,當

        發(fā)現(xiàn)切口有膿性液時,應根據(jù)手術具體情況采用切開引流或閉合

        沖洗的方法,將膿性液排除。

        (7)如老年患者或特殊情況可選擇使用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制劑

        1種。

        (8)如果估計病人有骨生長遲緩或特殊部位骨折可況選擇使用

        促骨生長藥1種。

        (9)中成藥口服接骨七厘片、龍血竭膠囊或盤龍七片、無痛下功

        能鍛煉,物理治療。

        (10)脊髓神經(jīng)損傷可早期(8小時內(nèi))應用甲強龍沖擊療法,

        術前、術后可應用神經(jīng)營養(yǎng)藥物(如神經(jīng)JM1等)。

        【療效及出院標準】

        1.非手術療法常在門診進行,臨床癥狀消失并穩(wěn)定一定時期則

        為臨床治愈。

        2.手術治療:病人術后臨床癥狀逐漸消失,神經(jīng)功能逐漸恢復,

        無近期并發(fā)癥則為臨床治愈,拆線后可出院,門診隨訪。

        十三、骨性關節(jié)炎

        【病史采集】

        1.多發(fā)生于老年以后,以負重關節(jié)多見,可繼發(fā)于創(chuàng)傷、畸形、

        關節(jié)不穩(wěn)等。

        .

        2.多數(shù)有典型的靜止痛,在休息或清晨感到關節(jié)疼痛。

        3.呈慢性進行性病程。關節(jié)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常表現(xiàn)為

        開始活動時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過多又加重。嚴重者出現(xiàn)腫

        脹、關節(jié)積液和畸形,部分出現(xiàn)關節(jié)游離體。關節(jié)活動時常有粗

        糙的摩擦感和響聲。

        【體格檢查】

        關節(jié)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常表現(xiàn)為開始活動時明顯,活動后

        減輕,活動過多又加重。嚴重者出現(xiàn)腫脹、關節(jié)積液和畸形,部

        分出現(xiàn)關節(jié)游離體。關節(jié)活動時常有粗糙的摩擦感和響聲。

        【輔助檢查】

        1.拍X線片顯示關節(jié)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zhì)觀察呈囊性變,邊緣

        部常呈唇樣增生,部分可見關節(jié)內(nèi)游離體。

        2.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風濕四項、凝血四項、生化

        全系、心電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3.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標準】

        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并結(jié)合X線征像,一般可明確診斷。

        【治療原則】

        目前尚無根治療法,治療著眼于減緩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增加

        關節(jié)穩(wěn)定性及延緩病變的發(fā)展。

        1.非手術療法:

        .

        (1)應用抗炎止痛藥以鎮(zhèn)痛;重者可定期適量關節(jié)內(nèi)注射透明

        質(zhì)酸鈉藥物。

        (2)適當?shù)男菹?,保護受累關節(jié),勿使過度負重。

        (3)物理治療,可用紅外線燈照射,熱敷及。

        (4)可選擇使用改善關節(jié)內(nèi)血液循環(huán)藥物1種及抗無菌性炎癥

        類藥(如鹿瓜多肽)1種治療。

        2.手術療法:

        (1)骨贅阻礙關節(jié)活動或關節(jié)內(nèi)游離體影響功能者行關節(jié)清理

        術。

        【療效及出院標準】

        1.好轉(zhuǎn):病情基本穩(wěn)定,關節(jié)疼痛緩解,X線片顯示關節(jié)及關

        節(jié)軟骨下骨質(zhì)無進行性破壞,關節(jié)活動部分受限或不受限。

        2.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3.凡達到好轉(zhuǎn)標準者可出院。

        十四、骨軟骨瘤

        【病史采集】

        1.青少年發(fā)病,10歲左右居多,男多于女。

        2.腫瘤所在部位可遍及全身,以膝關節(jié)附近多見。

        3.腫瘤生長緩慢,骨骺融合后,腫瘤停止生長。

        4.癥狀以腫塊為主,常無疼痛,少數(shù)腫瘤可壓迫鄰近血管、神

        經(jīng)及關節(jié),引起相應的壓迫癥狀和功能障礙。

        .

        5.有單發(fā)和多發(fā)兩種,后者有遺傳性,常引起骨骼發(fā)育異常。

        【體格檢查】

        腫瘤好發(fā)于長骨骨骺附近,多見于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瘤體較

        大時可呈局部腫塊,當靠近血管、神經(jīng)、關節(jié)附近時可引起相應

        的壓迫癥狀及關節(jié)功能障礙。若腫瘤呈多發(fā)型者,??梢姾喜⒐?/p>

        骺發(fā)育障礙而出現(xiàn)的肢體畸形。

        【輔助檢查】

        1.X線照片可見長骨干骺端呈骨性外突增生物,邊界清楚,腫

        瘤基底部可為細蒂狀或廣基狀。若鈣化影增多或基部骨質(zhì)有破壞

        時,則為惡變征象。

        2.病理檢查:菜花狀骨塊,外圍為軟骨層,兒童較厚,較

        薄。軟骨層外面還有一層軟骨膜或滑囊遮蓋。剖面中心為骨質(zhì)。

        鏡下見成熟骨小粱和軟骨組織,后者軟骨細胞排列似骨骺,幼稚

        細胞在表層,成熟細胞在深層,而后成骨。

        3.血、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血鈣、磷、堿性及酸性磷酸

        酶均無異常。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風濕四項、凝血四項、生化

        全系、心電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5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標準】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X線照片可作出診斷、確診需行病理檢

        .

        查。

        【鑒別診斷】

        1.多發(fā)型者需同干骺續(xù)連癥區(qū)別。后者隨骨骺發(fā)育逐漸長大,

        到骨骺融合即停止發(fā)展。

        2.單發(fā)型者有時需同邊緣型軟骨肉瘤、皮質(zhì)旁骨肉瘤相鑒別。

        【治療原則】

        1.體積小,無癥狀者可不予治療。

        2.較大引起癥狀,或突然發(fā)展增快者,需行手術切除。于軟骨

        膜和骨膜外完整地切除腫瘤。

        【出院標準】

        手術后拆線可出院。

        十五、小兒肱骨髁上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采集。24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病歷。

        2.病史采集內(nèi)容必須包括受傷時肘關節(jié)處于伸直位或者屈曲

        位,有無功能障礙。有無伴發(fā)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等并發(fā)癥、有無外

        院復位治療及復位效果。

        【檢查】

        1.全身檢查,有無伴發(fā)其他部位損傷。

        2.局部檢查:

        (1)一般檢查,注意有無肘部疼痛,腫脹程度,有無髁上環(huán)形

        .

        壓痛。

        (2)注意有無張力性水皰,有無骨異?;顒蛹昂凸遣烈?。

        (3)有無靴狀畸形,注意肘后三角關系的改變,注意與肘關節(jié)

        后脫位相鑒別。

        (4)注意橈動脈的搏動、腕部和手指的感覺、活動、溫度、顏

        ,以確定有無神經(jīng)或血管受傷。

        3.肘關節(jié)正側(cè)位片,確診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注意肘后脂肪

        墊陰影改變。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5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

        1.外傷史。

        2.局部癥狀主要是髁上部疼痛,體征主要為肘關節(jié)屈伸受限。

        3.X線片可確診。

        【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骨折屈肘90度腕頸帶懸吊或“8”字繃帶固定,

        有移位傾向的選擇石膏固定。一般固定2~3周。

        (2)輕度移位骨折手法復位,注意矯正重疊及旋轉(zhuǎn)移位,矯

        正側(cè)方移位,矯正前后移位。屈肘90度石膏或小夾板固定。注

        .

        意屈曲型與伸直型角度有別。

        2.手術治療:

        (1)對于較大移位骨折或者復位后不穩(wěn)定骨折,可選擇克氏針

        固定。

        (2)對合并血管神經(jīng)損傷或者開發(fā)性骨折,在探查神經(jīng)、血管

        或者清創(chuàng)時對骨折行克氏針固定。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對位對線好,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好,無肘內(nèi)外翻。

        2.好轉(zhuǎn):骨折經(jīng)治療后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好,但略遺有肘內(nèi)翻畸

        形。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無近期嚴重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十六、小兒股骨干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采集。24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病歷。

        2.病史采集內(nèi)容必須包括外傷史,有無膝關節(jié)功能障礙。有無

        伴發(fā)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等并發(fā)癥。

        【檢查】

        1.全身檢查,有無伴發(fā)其他部位損傷,有無失血性休克。

        2.局部檢查:

        (1)一般檢查,注意有大腿疼痛,腫脹程度。

        .

        (2)注意有無肢體短縮,成角或者旋轉(zhuǎn)畸形。

        (3)注意足背動脈的搏動、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覺、活動、溫度、

        顏,以確定有無神經(jīng)或血管受傷。

        3.股骨全長正側(cè)位片,確診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5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

        1.外傷史。

        2.局部癥狀主要是大腿疼痛,體征主要為大腿畸形,下肢活動

        受限。

        3.X線片可確診。

        【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3歲以下的患兒懸吊皮牽引,配合小夾板固定,一般牽

        引3周。

        (2)4~8歲的患兒水平皮膚牽引配合小夾板固定,一般牽引

        4~6周,維持夾板至骨折愈合。

        (3)8~12歲的患兒選用股骨髁上牽引或者脛骨結(jié)節(jié)骨牽引,

        同時配合小夾板固定。

        2.手術治療:

        .

        (1)對于5~8歲患者且患者難以配合牽引治療者,可考慮彈

        性髓內(nèi)釘固定。

        (2)對合并血管神經(jīng)損傷或者開發(fā)性骨折,在探查神經(jīng)、血管

        或者清創(chuàng)時對骨折行鋼板螺釘固定。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對位對線好,膝關節(jié)屈伸功能好,無旋轉(zhuǎn)、短縮

        畸形。

        2.好轉(zhuǎn):骨折經(jīng)治療后下肢負重功能好,但略遺有旋轉(zhuǎn)或短縮

        畸形。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無近期嚴重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十七、小兒脛腓骨骨折

        【病史采集】

        1.及時完成病史采集。24小時內(nèi)必須完成病歷。

        2.病史采集內(nèi)容必須包括外傷史,皮膚裂傷通骨折端。有無伴

        發(fā)神經(jīng)及血管損傷等并發(fā)癥。

        【檢查】

        1.全身檢查,有無伴發(fā)其他部位損傷。

        2.局部檢查:

        (1)一般檢查,注意有小腿疼痛,腫脹程度。

        (2)注意有無肢體短縮,成角或者旋轉(zhuǎn)畸形。

        .

        (3)注意足背動脈的搏動、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覺、活動、溫度、

        顏,以確定有無神經(jīng)或血管受傷。

        3.脛腓骨全長正側(cè)位片,確診骨折類型及移位方向。

        4.入院行三大常規(guī)、血型RH血型、凝血四項、生化全系、心電

        圖、B超等,擬手術的病人有必要時行風濕四項、輸血前三項檢

        查,有高血壓、心臟病史者行心臟彩超和心肌酶譜檢查等。

        5術后3天內(nèi)常規(guī)復查手術部位x片,住院期間每周復查1次

        【診斷】

        1.外傷史。

        2.局部癥狀主要是小腿疼痛,體征主要為小腿畸形,下肢活動

        受限。

        3.X線片可確診。

        【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骨折或輕度移位穩(wěn)定骨折且為閉合性骨折,可手法

        復位后石膏固定或小夾板固定。

        (2)不穩(wěn)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輕度粉碎骨折),如患兒

        配合治療,可選擇石膏固定或者小夾板固定。

        2.手術治療:

        (1)不穩(wěn)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輕度粉碎骨折),如患兒難

        以配合治療,可考慮彈性髓內(nèi)釘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2)對合并血管神經(jīng)損傷或者開發(fā)性骨折,在探查神經(jīng)、血管

        .

        或者清創(chuàng)時對骨折行鋼板螺釘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療效標準】

        1.治愈:骨折對位對線好,膝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好,無下肢旋轉(zhuǎn)、

        短縮畸形。

        2.好轉(zhuǎn):骨折經(jīng)治療后下肢負重功能好,但略遺有旋轉(zhuǎn)或短縮

        畸形。

        【出院標準】

        骨折功能復位,無近期嚴重并發(fā)癥,可出院。門診隨訪。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