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從三焦論治喘證

        -

        2022年4月17日發(fā)(作者:血漿粘度)

        ·552·北京中醫(yī)藥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uly,.28,No.7

        ·醫(yī)案醫(yī)話·

        從三焦論治喘證

        顧恪波

        【關(guān)鍵詞】喘證;辨證論治;三焦;醫(yī)案

        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喘證往往是呼

        吸科重病患者急迫之所在、性命之所懸。目前認(rèn)為,

        喘證可從虛、實(shí)兩方面論治,但可見寒熱轉(zhuǎn)化、虛實(shí)

        錯雜,故屬內(nèi)科難治病證之一[1]。筆者認(rèn)為,喘證病

        機(jī)復(fù)雜,往往虛實(shí)、寒熱、表里、上下錯綜,氣、血、水

        相互影響而為病,如能從三焦論治則可執(zhí)簡御繁,

        收效于意外。正如《金匱要略》中“咳逆倚息不得臥”

        “咳而上氣,煩躁而喘”“咳而上氣,其人喘”等,揭示

        了“喘”之本質(zhì)實(shí)為“氣逆”;而《難經(jīng)》中“三焦者,水

        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

        等論述,則說明了三焦是氣機(jī)尤其是原氣升降

        出入的通道,總司全身氣機(jī)和氣化。因此,欲理順呼

        吸之氣機(jī),決不能僅止于肺,還須從上、中、下三焦

        進(jìn)行調(diào)理。試舉例說明之。

        發(fā)呼吸困難,時有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雙下肢輕

        度水腫。查體:呼吸28次·min-1,口唇紫紺,雙肺氣腫

        征,雙肺可聞及滿布干啰音及中量濕啰音,心率112

        次··min-1,律不齊,可聞及期前收縮5~8次min-1,雙下

        肢輕度可凹陷性水腫。舌暗淡,舌邊可見瘀斑,舌底脈

        絡(luò)顯露,舌苔白膩微黃,脈促、弦滑,沉取脈弱澀。血?dú)?/p>

        分析為I型。中醫(yī)辨證為心氣虧虛,水飲犯

        肺,痰熱內(nèi)蘊(yùn)之喘證,予清肺化痰、宣肺平喘、養(yǎng)心通

        絡(luò)、活血利水法,方用麻杏石甘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化裁,藥物組成:炙麻黃9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

        10g,黃芩10g,蒲公英30g,膽南星15g,法半夏

        15g,全瓜蔞15g,薤白10g,生黃芪10g,地龍10g,

        僵蠶10g,桃仁10g,水紅花子10g,車前子10g,生

        甘草6g。水煎,每日1劑。連續(xù)服藥10余劑,咳喘明

        顯減輕,偶有咳嗽,咳痰,活動后稍喘息、氣短、心悸,

        休息后緩解,雙下肢水腫消失,帶藥出院調(diào)理。

        按:本例患者因上焦心肺并傷,宿痰瘀血阻于肺

        內(nèi),加之心氣虛餒較重,不能制水,水飲犯肺,肺失宣

        肅,郁而化熱,痰熱內(nèi)蘊(yùn),故致病情加重。治療時須心

        肺同調(diào)、氣血并舉,根據(jù)“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

        1上焦主病,治以上焦

        患者,女,67歲,2007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反

        復(fù)咳喘20余年,明確診斷為“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

        阻塞性肺氣腫、冠心病”。素少氣懶言,動則氣短、心

        悸、出汗,休息后可緩解,易感冒。本次發(fā)病時癥見:咳

        嗽,吐大量白泡沫痰,喘息,氣粗,喉間痰鳴,夜間陣

        !!!!!!!!!!!!!!!!!!!!!!!!!!!!!!!!!!!!!!!!!!!!!!!!!!!!!!!!!

        肌,具有較強(qiáng)的解痙、鎮(zhèn)痛作用,同時也能溫和、持續(xù)

        地促進(jìn)膽汁分泌,加強(qiáng)膽囊收縮,抑制細(xì)菌,因而具有

        明顯的利膽功效[7],臨床常用于膽囊切除術(shù)后綜合征

        的治療。從本觀察結(jié)果可以看出,疏肝利膽湯在改善

        右脅或右上腹部疼痛或脹悶不適發(fā)作頻率、疼痛不適

        程度以及消化不良癥狀方面均優(yōu)于羥甲香豆素,對膽

        囊切除太后綜合征患者確有療效。

        參考文獻(xiàn)

        [1]

        [2]

        黃志強(qiáng).膽道外科手術(shù)學(xu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3]

        [4]

        [5]

        [6]

        [7]

        張伯臾,董建華,周仲英.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M].上海:上??萍?/p>

        出版社,1984:12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

        科技出版社,2002:365.

        趙景濤.消化內(nèi)科分冊[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386.

        葉顯純.中藥學(xué)[M].上海:上海中醫(yī)學(xué)院出版社,1988:

        381,276.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2部.北京:

        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5:659-660.

        2004:287.

        李乾構(gòu),周文學(xué),單兆偉.實(shí)用中醫(yī)消化學(xué)[M].北京:人民

        衛(wèi)生出版社,2001:797-813.

        作者單位:100039,北京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呼吸科

        作者簡介:劉寶山,男,36歲,大學(xué)本科,主治醫(yī)

        師,中醫(yī)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消化系統(tǒng)、心腦血管

        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收稿日期:2009-03-24)

        北京中醫(yī)藥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uly,.28,No.7·553·

        故,用藥多選輕清宣發(fā)之品。選方麻杏石甘湯在《傷

        寒論》中即用于治療肺熱咳喘,而瓜蔞薤白半夏湯則

        在《金匱要略》中用于治療痰濁胸痹,二者配伍則適

        宜于治療上焦心肺之病證。方中麻黃、杏仁、瓜蔞、薤

        白等均屬質(zhì)輕之品,輕清上浮,有利于歸經(jīng)上焦,并

        可起到引經(jīng)報使之作用;黃芩、蒲公英、桃仁、水紅花

        子、地龍、僵蠶、車前子等亦屬于上焦用藥或質(zhì)輕之

        品;唯石膏、膽南星、法半夏等質(zhì)偏重,但都味辛能

        散,本身亦能歸于肺經(jīng),用于清熱化痰力峻效專,實(shí)

        屬必用之品;生黃芪則能補(bǔ)能托,補(bǔ)益心肺最為適

        宜。因此諸藥協(xié)同,可起到補(bǔ)益心肺、活血化痰、清熱

        利水、止咳平喘之作用,故而臨床療效顯著。

        3上下焦同病,上下焦并調(diào)

        患者,女,69歲,2005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

        反復(fù)咳喘40余年,明確診斷為“慢性喘息型支氣管

        炎、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3級高血壓”。本

        次發(fā)病時癥見:咳嗽,吐中量白黏痰,喘息,日?;?/p>

        動后明顯,雙膝酸軟,乏力,急躁易怒,時感頭暈耳

        鳴,勞累后明顯。查體:呼吸24次·min-1,血壓180/

        100mmHg,口唇紫紺,雙肺氣腫征,雙肺可聞及中量

        干啰音,雙下肺可聞及少量濕啰音,心率96次·min-1,

        律齊。腹平軟,無壓痛,雙下肢無水腫。舌暗紅蒼老而

        皺縮,苔黃膩而干、前部剝脫,脈弦細(xì)。血?dú)夥治鰹镮I

        型。中醫(yī)辨證為上焦痰瘀互阻、痰熱傷陰,

        兼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予清熱化痰、活血化瘀、滋陰

        益腎、平降肝陽法,方用麻杏石甘湯合麥味地黃丸化

        裁,藥物組成:炙麻黃4g,生石膏12g(先煎),杏仁

        2中上焦同病,中上焦并治

        患者,男,59歲,2005年3月24日入院?;颊叻?/p>

        復(fù)咳喘25年余,明確診斷為“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

        阻塞性肺氣腫”,平素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大便時干

        時溏,時有腹脹,矢氣后稍減,但排便、排氣均感困難、

        無力。本次發(fā)病時癥見:咳嗽,吐中量白黏痰,喘息,

        日?;顒雍蠹疵黠@,胸悶,氣短,倦怠,懶言,乏力,納

        差,口淡無味,進(jìn)食后腹脹,大便先干后溏,2~3日一

        行,排便無力。查體:呼吸22次·min-1,口唇紫紺,雙肺

        氣腫征,雙下肺可聞及散在干啰音及少量濕啰音,腹

        軟,無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水腫。舌暗淡,苔薄膩微

        黃,脈弦遲,重按無力。血?dú)夥治鰹镮型。中

        醫(yī)辨證為上焦痰瘀互阻、痰熱內(nèi)蘊(yùn),中焦脾胃虧虛,

        予清熱化痰、活血化瘀,兼以補(bǔ)益脾胃,方用麻杏石

        甘湯合四君子湯、旋覆代赭湯化裁,藥物組成:炙麻

        黃5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10g,黃芩10g,膽

        南星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

        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浙貝12g,竹茹30g,

        桃仁10g,紅花10g,麥門冬15g,五味子5g,生

        地黃20g,鹽知母10g,制龜板10g,制鱉甲10g,

        夏枯草15g,磁石15g(先煎),生龍牡各15g(先

        煎)。水煎,每日1劑。連續(xù)服藥30余劑,咳喘明顯減

        輕,偶有咳嗽、咳痰,活動后稍喘息,急躁易怒、頭暈

        耳鳴好轉(zhuǎn),帶藥出院調(diào)理。

        按:由于肝肺兩臟均主理氣機(jī),上焦之肺氣上逆

        常常亦可引動下焦之肝氣、肝火或肝陽上逆;而當(dāng)下

        焦肝腎二臟同病時,則往往表現(xiàn)為陰虛陽亢。反之,

        臨床亦可常見腎臟陰陽兩虛、腎不納氣、肝氣虛浮而

        致肺氣不能鎮(zhèn)攝者,此類病人則常需溫腎回陽、重鎮(zhèn)

        攝納并以救逆。本案中下焦治法是根據(jù)病人在痰瘀

        互阻于上焦的基礎(chǔ)上,又見下焦肝腎陰虛、肝陽偏亢

        之象。根據(jù)“治下焦如權(quán),非重不沉”,予以重鎮(zhèn)或厚

        重之品鎮(zhèn)攝之,在麻杏石甘湯合麥味地黃丸的基礎(chǔ)

        上,取三甲復(fù)脈湯化裁治之。仍用麻杏石甘湯加桃

        仁、紅花、桑白皮、地骨皮、浙貝、竹茹等化痰活血,治

        上焦;助以麥味地黃丸加龜板、鱉甲、磁石、生龍牡等

        滋補(bǔ)肝腎、重鎮(zhèn)攝納,治下焦;輔以夏枯草、知母清肝

        瀉火,故取效驗(yàn)。

        參考文獻(xiàn)

        [1]王永炎.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10g,太子參15g,生白術(shù)15g,云茯苓15g,生黃芪

        15g,陳皮10g,枳殼10g,桃仁10g,紅花10g,生

        甘草6g。水煎,每日1劑。連續(xù)服藥20余劑,咳喘明

        顯減輕,偶有咳嗽、咳痰,活動后稍喘息、氣短,乏力改

        善,食欲可,大便調(diào),帶藥出院繼續(xù)調(diào)理。

        按:本例患者乃因咳喘日久,宿有痰瘀留著于上

        焦,加之素體脾胃虧虛,水濕失于運(yùn)化,化為痰濁,上

        壅于肺,故致肺失宣肅,郁而化熱,因此治療時除調(diào)理

        上焦之外,還需固護(hù)中焦。因“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之故,用藥多選健運(yùn)疏化、平升平降之品。處方中麻杏

        石甘加黃芩、膽南星、法半夏、桃仁、紅花,即屬上焦用

        藥,用以清熱化痰、活血通脈;四君子加黃芪、陳皮、枳

        殼、旋覆花、代赭石為調(diào)和脾胃、運(yùn)化樞機(jī)。諸藥協(xié)同,

        中上二焦并調(diào),達(dá)到益氣固本、扶正祛邪之目的。

        68-73.

        作者簡介:顧恪波,男,35歲,主治醫(yī)師,碩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呼吸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與

        治療。

        (收稿日期:2008-12-2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