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研究 >

        消化道出血鑒別診斷病歷書寫模板

        -

        2022年4月24日發(fā)(作者:康博士)

        消化道出血

        第一節(jié)上消化道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伴慢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和(或)腹脹

        (一)消化性潰瘍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據我國臨床資料,上消化道出血約1/2是由潰瘍病所致,

        其中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占多數;出血多發(fā)生于冬春二季;且常在病情惡化時發(fā)生;

        主要誘因有飲食失調、過渡緊張或勞累、受寒或感染后突發(fā)出血;某些藥物(阿司匹林、

        保泰松、腎上腺皮質激素、蘿芙木制劑、磺胺類藥物、抗凝劑等)可為潰瘍病出血的激

        發(fā)因素;盡管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均有便血,但胃潰瘍嘔血較十二指腸潰瘍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類型的潰瘍病,如巨型潰瘍、復合性潰瘍、十二指腸球后潰

        瘍、吻合口潰瘍等,較一般潰瘍病更容易發(fā)生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

        (2)腹痛(腹脹)特點大多數(約90%)病人有長期節(jié)律性胃痛史,即:空腹痛、

        夜間痛,進食后可緩解;許多人在出血前數天上腹痛加劇,對堿的止痛效果不佳,

        出血后疼痛可減輕;部分病人出血前有上腹飽脹不適、食欲不振與情緒不安;嘔血時多

        有較強的惡心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潰瘍病病人出血前可無胃痛史,而突發(fā)大出血,單憑癥狀較難鑒

        別其病因。

        [診斷要點]①上腹痛、惡心、嘔吐、黑便和(或)嘔血;②腹部癥狀可因進食和抗

        酸藥緩解,出血前癥狀加重且一般藥物無效;③有使用阿司匹林和NSAIDs史、潰瘍病史

        和反復上消化道出血史;④上腹部壓痛,振水音陽性則提示存在梗阻。

        急診纖維胃鏡檢查對于診斷和鑒別診斷價值較大,應首選,且能在胃鏡下酌情進行

        必要的、有效的止血治療。若有胃鏡檢查禁忌癥者,可于出血停止后,行鋇餐X線檢查。

        1

        [鑒別診斷要點]應與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

        膽道出血等鑒別。

        (1)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病人一般無長期節(jié)律性胃痛史;出血前幾天無

        上腹痛加劇現象;嘔血時常也無惡心感;多為突然大出血;血鮮紅,涌吐而出或呈噴

        射狀;病人可伴有肝硬化的其他癥狀體征。

        (2)急性胃黏膜病變病人多無慢性上腹痛史;常有應激誘因(大手術、嚴重創(chuàng)傷

        或灼傷、重度感染、強烈的精神刺激、嚴重的全身性疾病或長期大量服用某些藥物等);

        往往伴有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

        (3)胃癌出血多為反復、小量出血;全身消耗性癥狀(惡液質、貧血、消瘦、納

        差等)且伴上腹部隱痛不適,出血后上腹痛仍無明顯減輕。

        (4)膽道出血常在出血之前有劇烈的上腹部絞痛,而疼痛緩解后發(fā)生出血;嘔血

        不多見;出血量一般不大。

        以上諸病癥之鑒別,最重要依賴于纖維胃鏡檢查,并且盡可能在出血早期進行胃鏡

        檢查,有利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預后有重要價值。

        (二)胃炎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急性單純性胃炎甚少引起出血,即使出血也較輕。急性胃

        損傷(糜爛性胃炎、急性胃潰瘍)是近年來受到忠實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之一,不少由

        于藥物引起。由于急性胃損傷愈合較快,最快在24小時內可愈合,故止血較快。需注意

        的是由于損傷表淺,X線鋇餐難以發(fā)現,甚至在手術時也未能看到。因此,出血后的急診

        胃鏡檢查是診斷該病的最好方法。

        慢性胃炎可引起反復的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發(fā)生率甚高。出血以黑便多見,多與

        飲食失調有關,偶有嚴重出血。X線鋇餐無異常發(fā)現,而胃鏡檢查診斷的慢性胃炎又很多。

        (2)腹痛特點急性胃炎病人可有短時的腹痛或無腹痛;疼痛無規(guī)律性;程度不等。

        慢性胃炎有慢性腹痛,但無明顯規(guī)律性,與進食的關系不密切;疼痛可為隱痛、脹痛、

        2

        鈍痛或不適。若慢性胃炎為主時,則可能出現類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腹痛特點,需胃

        鏡鑒別之。

        [診斷要點]一般出血量較少,以黑糞多見,與飲食失調有關;上腹痛無規(guī)律性,食

        后常有飽脹感或疼痛加劇。

        [鑒別診斷要點]主要與胃癌和潰瘍病出血相鑒別:

        (1)胃癌發(fā)病年齡多較大(45歲以上多見);反復小量出血,且出血量與貧血程

        度不相稱;大便隱血持續(xù)陽性;病程不長,而全身消耗性癥狀較重。

        (2)潰瘍病出血前多有上腹痛加劇,一般制酸藥無效,出血后腹痛減輕;平時有

        慢性節(jié)律性胃痛史,進食可緩解。

        纖維胃鏡可迅速確診并鑒別診斷,故需盡早做胃鏡檢查,利于進一步診治。

        二、上消化道出血伴黃疸

        (一)膽道疾病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膽道疾病的出血較少見,多因膽道感染、蛔蟲、結石所引

        起,也有腫瘤、創(chuàng)傷所致者,嘔出的血可混有細長條狀小血塊(膽道出血的特征);血凝

        塊一旦排出膽道,疼痛即緩解;劍下或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疼痛緩解后出現便血和兼有

        嘔血;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如合并膽道感染則有寒戰(zhàn)、發(fā)熱等。

        膽道出血時如膽囊正常,膽囊可被血液充盈而腫大,右上腹可觸及大膽囊(膽道出

        血的重要體征);以上癥狀呈周期性發(fā)作與緩解,間隔數日或十幾天后再發(fā)。

        (2)黃疸特點1/4-1/3病人有黃疸,黃疸程度可隨膽道血凝塊的排出或感染性梗

        阻的緩解減輕,隨著周期性出血的變化而變化。但若梗阻(感染或非感染性)未能完全

        解除,則黃疸類似阻塞性黃疸。

        [診斷要點]①典型的三聯征為膽絞痛、梗阻性黃疸及隱性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②

        體檢可觸到脹大的膽囊,往往伴有畏寒發(fā)熱;③部分病人以上癥狀呈周期性發(fā)作或緩解;

        3

        ④內鏡下可見到自十二指腸頭流出的血液,B超提示脹大的膽囊。

        [鑒別診斷要點]急性膽道出血應與潰瘍病出血或胃癌出血相鑒別:

        (1)潰瘍病合并出血多有長期節(jié)律性胃痛史(空腹痛、夜間痛);腹痛可因進食

        和抗酸藥緩解;出血前癥加重且一般藥物無效;出血后腹痛減輕;

        (2)胃癌在出血前后腹痛無明顯改變;尤其是胃病史較短者,其出血量與貧血程

        度不相稱者(貧血重于出血);大便隱血持續(xù)陽性;伴全身消耗性癥狀。

        (二)胰腺癌與壺腹周圍癌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胰腺癌引起出血罕見,出血時已屬晚期;壺腹周圍癌出血

        較多見,且發(fā)生于較早期,為嚴重癥狀之一;出血多為黑便,少數伴嘔血。

        (2)黃疸特點阻塞性黃疸,慢性上腹痛,營養(yǎng)不良是本病特征,且非早期特征,

        對胰腺癌與壺腹周圍癌有重要診斷價值。

        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B超與CT檢查對本病幫助較大。

        [診斷要點]①慢性上腹痛、營養(yǎng)不良、阻塞性黃疸同時出現時;②消化道出血以黑

        便為主;③纖維十二指腸鏡檢查、B超與CT檢查提示胰腺或壺腹部病變時。

        [鑒別診斷要點]與膽道出血、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相鑒別:

        (1)膽道出血凡遇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同時伴黃疸與膽絞痛者,應首先考

        慮本??;往往在陣發(fā)性右上腹絞痛緩解后出現便血和(或)嘔血;可呈周期性發(fā)作與緩

        解;體檢可觸到腫大膽囊。

        (2)消化道其他惡性腫瘤往往有相應臟器的局部癥狀和全身消耗性表現,相關檢

        查(胃鏡、腸鏡、B超和CT等)有助鑒別診斷。

        (三)異位胰腺或急性胰腺炎

        異位胰腺常為單個腫塊,也可為多發(fā)性。胃十二指腸異位胰多被誤診為潰瘍病、良

        性腫瘤或胃瘤;有時異位胰可發(fā)生急慢性胰腺炎、囊性擴張、良惡性腫瘤而出血。

        4

        急性重癥胰腺炎可并發(fā)胃腸道黏膜出血與灶性壞死,主要發(fā)生于小腸以上的消化道,

        以嘔血與便血為多見。

        三、上消化道出血伴肝脾腫大和(或)腹水

        (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嘔血為最突出的表現,多為鮮紅,量很多,涌吐而出,

        甚至為噴射狀;嘔血前多有上腹飽脹感;部分病人嘔血少而便血多,或全無嘔血;有時

        類似下消化道出血,血液迅速從門排出(血液刺激胃腸蠕動增強);該病出血量大,比

        其他病因出血更嚴重,常迅速發(fā)生休克;大出血前多伴有明顯的腹脹氣、腹壁靜脈怒張

        或腹水。

        (2)肝脾腫大和(或)腹水特點病人多曾有肝炎、黃疸、血吸蟲病或慢性酒精性

        中毒史;可伴有黃疸、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怒張等;疾病早期肝腫大,肝硬化時肝

        縮??;脾腫大可因大出血而暫時縮小,蜘蛛痣在大出血后也可暫時消失;腹水在大出血

        后迅速增多;出血后可以誘發(fā)肝性腦病。

        [診斷要點]①嚴重的上消化道出血(大量嘔血、便血、低血壓、心動過速);②有

        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史;③既往有靜脈曲張大出血史,胃鏡或鋇餐證實有靜脈區(qū)長者;

        ④同時存在黃疸、蜘蛛痣、肝掌、脾大、腹水、腦病、撲翼震顫等;⑤肝功能異常(多

        項肝酶升高、蛋白代謝異常、膽紅素代謝異常)、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

        [鑒別診斷要點]需與特發(fā)性非硬化性門經高壓癥、消化性潰瘍、食管炎、賁門黏膜

        撕裂癥、原發(fā)性肝癌、專一性腹腔腫瘤等鑒別:

        (1)特發(fā)性非硬化性門靜脈高壓癥甚少見,病因不明;主要表現為脾腫大伴脾功

        能亢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與反復破裂出血;而肝功能大多正常,也無肝硬化的組織學

        改變;臨床上無黃疸、蜘蛛痣、肝掌等。

        (2)消化性潰瘍出血時腹部平坦,少有腹脹氣,出血后腹痛可緩解,無腹水;嘔

        5

        血不多,更不是噴涌性嘔血;不伴黃疸、蜘蛛痣、肝掌等;肝功能檢查和胃鏡檢查可鑒

        別之。

        (3)食管炎出血雖以嘔血為主,一般較慢而量少;病人常有燒心感,吞咽時胸骨

        后或劍突下不適,進食時可滯留感;且不伴腹脹和腹水;無肝功能減退癥狀和門靜脈高

        壓癥狀體征;急診胃鏡檢查即可鑒別。

        (4)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主要特點是:①反復發(fā)作的劇烈四嘔吐或干嘔之后出現

        嘔血;②X線鋇餐未見病理性改變;③胃鏡檢查可見胃與食管交界處有黏膜裂傷,與胃、

        食管的縱軸相平行,但大出血時可因血液掩蓋視野而胃鏡看不到病變,故有時難確診。

        (5)原發(fā)性肝癌多繼發(fā)于肝硬化的基礎上,故上消化道出血特點與肝硬化出血相

        似,但肝脾均腫大,且肝表面不光整,可有結節(jié)感;癌性腹水時,腹膜觸診可伴有結節(jié)

        感;全身惡液質表現和衰竭速度明顯重于肝硬化。

        (6)轉移性腹腔腫瘤可見于全身其他部位的癌腫晚期,故伴有全身多系統(tǒng)癥狀;

        明顯惡液質;肝脾腫大和頑固性難治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全身多部位出血之一,

        往往是終末期表現;迅速衰竭。各項相關檢查易于診斷。

        (二)特發(fā)行非硬化性門靜脈高壓癥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少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與反復破裂出血,出血特點類似

        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2)肝脾腫大和(或)腹水特點有脾腫大伴脾功能亢進,但無肝功能損害的表現,

        也無肝硬化的組織學改變。

        [診斷要點]①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與反復破裂出血;②有脾腫大伴脾功能亢進;③

        肝功能大多正常,無肝硬化的組織學改變。

        [鑒別診斷要點]與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食管炎、食管癌、食管異物

        和食管賁門黏膜裂傷出血等鑒別:

        6

        (1)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見前文。

        (2)食管炎見前文。

        (3)食管賁門黏膜裂傷出血見前文。

        (4)食管癌出血常在晚期,多為小量持續(xù)性出血;嘔血為主;極少數可發(fā)生急性

        大出血;腫瘤終末期合并全身轉移時,可伴肝脾腫大和腹水,并有嚴重惡液質。早期胃

        鏡可確診。

        (5)食管異物損傷大血管導致食管大出血嘔血為主,鮮紅;但大多數食管異物

        為小量出血;無肝脾腫大及腹水;胃鏡可鑒別之。

        四、上消化道出血伴貧血、消瘦和食欲減退

        (一)食管癌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多見于中老年病人,病初有吞咽不適,滯留感和出血;多

        為小量持續(xù)性出血;嘔血為主;極少數可有急性大出血。

        (2)貧血、消瘦和食欲減退特點隨著病情發(fā)展,逐步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和消瘦、

        貧血等;食后即吐,晚期病人甚至飲水也吐;若伴有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者,則有相應臟

        器(部位)的癥狀;一旦不能進食,則迅速衰竭而死。

        [診斷要點]①進行性吞咽困難,晚期食后即吐,以不能進食為特征;②進行性貧血、

        消瘦、出血等惡液質;③胃鏡可確診。

        [鑒別診斷要點]與胃癌、肝癌和轉移性惡性腫瘤鑒別:

        (1)胃癌也多見于中老年男性病人;出血常見,嘔吐物為咖啡渣樣,嘔血或(及)

        黑便可發(fā)生于任何時期,也可為首發(fā)癥狀;其“胃病”史較短者,出血量與貧血程度不

        相稱;伴上腹痛的胃癌病人,在出血后腹痛緩解不明顯;大便隱血持續(xù)陽性;胃鏡可確

        診。

        (2)肝癌多有肝硬化基礎,若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時,往往出血量大,兇險,搶救

        7

        不及時易有生命危險;肝癌合并有肝硬化時,病程進展較肝硬化更快;惡液質明顯;肝

        脾腫大且頑固性腹水;迅速出現肝硬化終末期的并發(fā)癥。

        (3)轉移性惡性腫瘤多有原發(fā)灶的癥狀體征,除了腹部表現外,尚有多系統(tǒng)多臟

        器轉移的癥狀表現,有厭食、消瘦、貧血、大便隱血陽性等惡液質表現,病人多呈極度

        衰竭狀態(tài)。

        (二)胃癌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多見于中老年人;既往可無胃病史,或雖有胃痛史但其規(guī)

        律發(fā)生改變;通常表現為:反復小到中量出血,食欲減退、消瘦等消耗癥狀;出血后腹

        痛無明顯緩解;出血量與貧血程度不相稱;靠近賁門的腫瘤可引起吞咽困難和胸骨后疼

        痛;幽門部腫瘤可致幽門梗阻,大量嘔吐;胃鏡檢查可確診,并可對胃癌的早、晚期及

        類型作出判斷。

        (2)貧血、消瘦與厭食的特點類似于其他胃腸道惡性腫瘤。

        [診斷要點]①多見于中老年人;②既往可無胃病史,或胃病史較短,其出血量與貧

        血程度不成比率;③反復小到中量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大便隱血持續(xù)陽性者;④胃癌

        腹痛者,出血后腹痛緩解不明顯;⑤胃鏡可確診(定位、定性),并對胃癌進行臨床分

        級。

        [鑒別診斷要點]與肝癌、食管癌等胃腸道腫瘤鑒別(詳見前文有關內容)。

        (三)原發(fā)性肝癌

        [臨床特點]

        (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多以肝硬化為基礎,出血特點類似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

        張破裂出血;往往嘔血為主要癥狀,鮮紅(可含血塊),量多,噴涌而出;嘔血前伴上

        腹脹氣不適;嘔血后腹水可迅速出現或增加;出血后易誘發(fā)肝性腦病;病情進展較單純

        肝硬化快,很快出現惡液質及肝硬化終末期各種并發(fā);肝脾腫大,肝表面結節(jié)樣不光整;

        8

        合并癌癥腹水時,腹部呈柔韌感,腹水為難治性和頑固性;可能伴腹壁靜脈曲張、黃疸

        等。

        (2)貧血、消瘦與厭食的特點類似于其他胃腸道惡性腫瘤。

        [診斷要點]①多在肝硬化基礎上發(fā)生,有慢性肝病史;②噴涌性大量的嘔血為其特

        征,鮮紅,可有血塊;③嘔血前常有腹部脹氣,嘔血后腹水可出現或增加,出血后易

        誘發(fā)肝性腦??;④進行性加重的貧血、消瘦、厭食等消耗性癥狀;⑤肝脾腫大,肝臟表

        面不光整,常有頑固性難治性腹水;⑥可伴有蜘蛛痣、肝掌、黃疸等;⑦肝功能異常伴

        AFP升高,脾功能亢進伴全血細胞減少。

        五、上消化道出血繼發(fā)于飲酒、過度疲勞、嚴重創(chuàng)傷、大手術后、重癥感染和服用

        某些藥物后

        [臨床特點]這是由各種應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變,包括胃黏膜急性糜爛、

        潰瘍和出血。本病特點是:

        (1)起病急驟,常以出血為首要癥狀,出血量不等。

        (2)多有誘因,如嚴重創(chuàng)傷、顱腦疾病、燒傷、重癥感染、大手術后以及應用糖皮

        質激素、消炎止痛片等。

        (3)病變多發(fā)生于胃體高位的后壁及小彎側,也可見于賁門、胃角、胃竇及球部,

        呈多發(fā)性糜爛或淺表潰瘍。

        (4)出血可在短期內反復發(fā)生,但病灶愈后大多不留疤痕。

        (5)本病的特殊類型有:繼發(fā)于重癥顱腦疾病、顱腦手術后應激性潰瘍稱為庫欣

        (Cushing)潰瘍;發(fā)生大面積燒傷后的急性潰瘍,稱為丘林(Curling)潰瘍。

        隨著急診胃鏡的廣泛開展,急性胃黏膜病變的檢出率大大提高,占上消化道出血病

        因的25%-30%,僅次于潰瘍?。蝗绮荒芗皶r診治,病死率高達30%-50%。

        [診斷要點]①起病急驟,倡無出血為首發(fā)癥狀;ICU病人出現嘔血或經鼻導管可吸出

        血性液體;②存在伴發(fā)疾?。ㄈ缍嗥鞴俟δ芩ソ?、敗血癥、低血壓等);嚴重創(chuàng)傷;大

        9

        的外科手術;嚴重燒傷;機械通氣時間過長;長期較大量地服用某些降低胃黏膜抵抗力

        的藥物。③出血可在短期內反復發(fā)生。④急診胃鏡可發(fā)現有多處病變出血,病變包括:

        胃黏膜急性彌漫性糜爛、淺潰瘍和點片狀滲血。若表現為單個潰瘍,常較深大,且有活

        動出血和可見的血管。⑤急性多發(fā)性淺表性病變導致出血者,愈合較快,并且不留疤痕。

        [鑒別診斷要點]需鑒別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賁門黏膜撕裂癥、慢性胃炎、

        Dieulafoy損害:

        (1)消化性潰瘍病人多有慢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病史;出血常發(fā)生在病情惡化時,加上

        某些激發(fā)因素(氣候驟變、精神刺激、過度勞累、飲食失調、重癥感染以及服用某些藥

        物);出血前幾天上腹痛加劇,常規(guī)藥物療效欠佳,出血后腹痛可減輕;胃鏡檢查可診斷。

        (2)賁門黏膜撕裂癥出血先有惡心、嘔吐或干嘔,繼而出現嘔血;病人常有飲酒、

        化療或服藥史;一般無其他全身的癥狀和體征;病變大多于24-48小時內愈合,出血可自

        行停止,再出血少見;急診胃鏡可見撕裂的病變?yōu)榫窒扌缘?,其周圍黏膜大致正常?/p>

        (3)Dieulafoy病病變胃黏膜下血管擴張、畸變,其表面覆蓋的上皮被損傷(也

        可能與其表面的薄層黏膜缺血有關),其臨床特點為: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多次胃鏡檢查

        未獲診斷;內鏡下有可見的血管(可有或沒有活動性出血),但無明顯潰瘍;出血可能為

        自限性的,但易復發(fā)且出血量大;動脈性出血病情危重,診治不及時,死亡率高;急診

        胃鏡下可見在無潰瘍和腫瘤之處存在活動性出血的動脈,它可呈一個帽針頭大出血點,

        或為一個噴血的彎曲小血管,如無活動出血時,可能見到狀突起的血管,但無潰瘍存在

        (但無出血時,畸變的血管常不易被發(fā)現),Dieulafoy病變常位于胃體上部小彎側,

        距胃食管交界6cm以內。

        (4)慢性胃炎可表現為反復小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出血發(fā)生率很高,以黑便為主,

        多與飲食失調有關;X線鋇餐常無異常發(fā)現,若非急診胃鏡,也難發(fā)現出血灶;慢性胃炎

        病人可伴有無規(guī)律性上腹隱痛、脹痛或不適,出血后腹痛無明顯緩解。

        六、上消化道出血伴全身多部位出血傾向

        10

        (1)血液病

        [臨床特點]各類型紫癲、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均可引起消化道

        出血;消化道出血只是全身多系統(tǒng)多臟器滲血、出血的表現之一;嘔血和(或)便血,

        出血程度不等。

        [診斷要點]有原發(fā)病的特征性表現和體征;嘔血可能為首發(fā)癥狀或主要表現之一;

        實驗室檢查提示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計數和骨髓細胞檢查等有助于了解有無凝血功能

        障礙及(或)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鑒別診斷要點]與其他全身性疾病導致的出血鑒別,還要與血液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引起的出血鑒別。主要靠纖維胃鏡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來確診。

        (二)尿毒癥

        [臨床特點]尿毒癥晚期由于胃腸分泌液中氮質代謝產物合量增加,其中尿素分解后

        產生的氨與銨鹽、對黏膜有刺激與腐蝕作用,導致消化道黏膜糜爛與潰瘍形成,并可引

        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其他臟器的出血現象;出血量不等;可反復發(fā)生出血;有

        尿毒癥特有的全身性癥狀體征。

        [診斷要點]有慢性腎臟疾病史或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病因;有腎衰竭竭的表現(血BUN

        和Cr增高,尿液檢查異常等);病人貧血重于出血;原發(fā)病緩解時,出血可停止。

        [鑒別診斷要點]與其他全身性疾病導致的出血鑒別:腎功能檢查、尿液檢查、血電

        解質和B超等影像學檢查;透析療法對緩解病情有效;必要時進行胃鏡檢查。

        (三)心血管疾病

        [臨床特點]

        (1)心臟病合并胃腸出血可見于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市場、充血性心衰;多

        為急性或死亡前出血;彌漫的胃腸道出血;肺心病(和肺氣腫)時由于高碳酸血癥和缺

        氧刺激損傷胃腸黏膜,使胃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率增高,這種潰瘍是隱襲性的,無典型的

        潰瘍病癥狀(僅為上腹不適,局部壓痛不明顯),可能發(fā)生大出血。

        11

        (2)腹主動脈瘤向腸腔穿破出血量可小可大,常反復發(fā)作;中腹部??捎|及部分

        搏動性腫塊;初次發(fā)病時很少嘔血。

        (3)血管瘤胃腸道血管瘤最常見的癥狀即反復出血;臨床上有類似消化道潰瘍出

        血的表現;這種血管瘤多發(fā)生于小腸,也可彌漫分布于胃腸道或僅限于結腸。

        (4)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消化道出血是該病的嚴重癥狀,常反復發(fā)作,

        有時可急性大出血;病人面部皮膚、口鼻咽喉部黏膜、肢體皮膚等部位可有多發(fā)性毛細

        血管擴張;有可疑家族史;胃鏡檢查可見高出黏膜表面、鮮紅或深紅的毛細血管擴張與

        出血灶;病變廣泛,難以根治。

        [診斷要點]鑒別主要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關,有時一次內窺鏡檢查或血管造影未能發(fā)

        現病變,故需在出血時盡早進行內窺鏡(胃鏡、腸鏡)檢查,或血管造影有助診斷,而

        且往往需反復多次的內窺鏡檢查和血管造影才可診斷。

        (四)傳染病

        [臨床特點]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可導致胃腸道出血,嘔血和(或)

        便血常伴有急性發(fā)熱和全身毒血癥狀;同時尚有其他器官出血現象;往往有流行地區(qū)、

        季節(jié)等流行病學資料;由于起病急,臨床表現復雜,病情多變,使早期診斷較難。

        [診斷要點]胃腸道出血伴急性發(fā)熱和全身毒血癥狀;有流行疫區(qū)和季節(jié)等流行病學

        資料;急性起病,同時有多臟器出血現象;進行相關的血清學檢查。

        [鑒別診斷要點]胃腸道出血伴發(fā)熱,與發(fā)熱的有關疾病相鑒別,與胃腸道疾病所致

        出血鑒別(詳見前文有關內容)。

        (五)結締組織病

        [臨床特點]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皮肌炎與結節(jié)性多動脈的胃腸道并發(fā)癥即腸穿孔、梗

        塞與出血;這些并發(fā)癥可出現于腎、心或肺的臨床病癥出現之前;出血可反復發(fā)生,隨

        著原發(fā)病的波動而波動;出血程度因人而異;該病病人內臟廣泛性血管病變,大多數出

        血的部位不明,甚至經多次剖腹探查也未能發(fā)現。

        12

        [診斷要點]有多系統(tǒng)受損的表現(癥狀、體征)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異常;出血可

        反復發(fā)生,隨原發(fā)病的波動而波動;出血部位雖經多次檢查,仍難確定。

        [鑒別診斷要點]與前述的導致胃腸道出血的全身性疾病鑒別,各自的特點見前面的

        內容;必要時胃鏡和(或)腸鏡檢查,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相鑒別。

        第二節(jié)下消化道出血

        一、鮮血于排便時流出或排便后滴下之疾?。?/p>

        (一)痔瘡

        [臨床特點]內痔與混合痔,特別是第一、二期內痔多以便血為主要癥狀。一般發(fā)生

        在排便時,呈噴射狀流出,或便后滴紅血液,血與糞不相混。出血量多少不等,可數

        毫升至十數毫升。如反復出血可導致嚴重貧血。某些病人伴有門異物感和門疼痛。

        [診斷要點]①根據上述臨床表現特點。②門視診可見各類形外痔。直腸指檢可觸

        到明顯的內痔。脫出外的內痔及混合痔,在門外可見,呈圓形突起的暗紅小腫物。

        在門內的痔核,令病人作用力排便動作時,也可脫出被發(fā)現。③門鏡檢查時,內痔

        在管直腸環(huán)平面以下,呈圓形、暗紅的痔核突入境內。

        [鑒別診斷要點]需要與長蒂直腸息肉和直腸癌區(qū)別。值得注意的是直腸癌同時有痔

        瘡,如不細致檢查,發(fā)現痔黑即滿足于診斷,以致直腸癌被漏診。因此確定痔瘡診斷時,

        需應用腸鏡排除其他管、直腸疾病。

        (1)管、直腸損傷便秘時,有時堅硬的糞塊擦破管直腸黏膜,以致發(fā)生小量

        出血,鮮紅,常覆蓋在糞便表面,有時伴少量黏液。損傷一般愈合快,也不再出血。

        在作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如操作不當,可損傷管直腸黏膜,而致少量出血,但不

        久自止。

        (2)非特異性直腸炎本病多見21-50歲,女多于男,炎癥無特異性原因,主要癥

        13

        狀是便血,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秘,常伴有膿性分泌物,或混有糊大便,鋇灌腸顯示結腸

        正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濕潤感、接觸易出血,也條狀膿性黏液

        及血液附于黏膜上;晚期直腸黏膜干燥,呈顆粒狀,不易破裂。如病變累及結腸,則為

        非特異性直腸結腸炎。

        (3)結核性直腸潰瘍嚴重而廣泛的腸結核可向下累及直腸形成潰瘍,有膿血便。

        病人常有腹瀉便秘交替,下腹疼痛、里急后重、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癥狀。直腸鏡檢

        查發(fā)現與癌性潰瘍、性病性肉芽腫潰瘍或慢性結腸炎相似的病變。此病的潰瘍常侵及

        門黏膜及附近皮膚,潰瘍分泌物內可找到抗酸桿菌,賓者多有結核病史,X線鋇餐、鋇灌

        腸、病灶活檢等也可有助診斷。

        (4)放射性直腸炎放射性直腸炎是后期放射反應。用鐳或深部X線作盆腔內放射

        治療子宮頸癌,可傷及直腸,若干年后可出現里急后重和血性腹瀉癥狀,這是因為腸管

        增厚與僵硬、潰瘍形成、狹窄、血管損害、浸潤及炎性病變等。

        (二)裂

        [臨床特點]裂好發(fā)于管下緣,可伴繼發(fā)感染,甚則形成小潰瘍,排便時可劇痛。

        它是小兒便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因蟯蟲感染引起周瘙癢、抓破,感染而形成。絕大部

        分位于管后中線,常為單發(fā)性。裂的典型癥狀是排便時及排便后不同程度的周期性

        疼痛,伴有便血,與痔的臨床表現不同。便血量少,鮮紅,呈絲狀覆蓋于糞便的表面,

        常在排便時或緊接在便后出現。

        [診斷要點]①根據上述臨床表現特點。②門視診可見袋狀皮垂(前哨痔),輕輕向

        兩側翻開門皮膚或囑其病人用力使管外翻,??砂l(fā)現潰瘍的下端或全部。潰瘍呈卵

        圓形,邊緣齊整,底呈紅;慢性者裂緣不整,底深,呈灰白。

        [鑒別診斷要點]需與痔瘡、瘺區(qū)別。瘺常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污染內褲,很少

        為血性,可繼發(fā)于肺結核或腸結核。體檢時在門在門附近、會陰或骶尾部等處可見

        瘺外口。如是直瘺,可用探針從瘺外口插入,手指在管直腸內可觸及探針前端。

        14

        (三)直腸息肉

        [臨床特點]直腸息肉好發(fā)在成年及兒童,大多是單個腺瘤,少數為多個。小息肉無

        癥狀,有癥狀的息肉多較大,或是多發(fā)性,其主要癥狀是便血,間歇性,鮮紅,量少,

        不與糞便相連。兒童直腸息肉大便帶血,而次數與性質基本正常。息肉有扁平狀或蒂狀。

        如便后有紅分葉狀小腫物脫出門外,便后不久又縮回門者,很可能是帶蒂息肉。

        [診斷要點]①根據上述臨床表現特點。②直腸指檢在有些病人可觸到有蒂、圓形或

        卵圓、可移動、表面光滑、質軟的小腫物,但部位高之直腸或結腸息肉需借助內窺鏡、

        鋇罐腸氣鋇雙重造影來確診。至于屬于什么性質的息肉,一般依病例為準。

        [鑒別診斷要點]當有些直腸息肉病人表現為慢性膿血樣腹瀉時,需與痢疾、慢性結

        腸炎區(qū)別,但細心觀察病人大便,往往可見糞便成形,一側有凹陷壓跡。直腸的多發(fā)性

        息肉常是結腸息肉病的部分表現。扁平的直腸息肉與癌變有一定的關系。臨床常應用纖

        維或電子腸鏡可明確息肉的類型,結腸和直腸常見的息肉有:

        (1)增生性息肉較為常見,多在中年以后。表現為黏膜表面呈丘狀或半圓形隆起,

        直徑約0.5cm,常為多個。病理組織學呈黏膜肥厚增生。不癌變,不需處理。

        (2)炎性息肉又稱假息肉。為大腸黏膜的潰瘍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

        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逐漸隆起。常見于炎癥性腸病、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腸道

        疾病。息肉形狀常不規(guī)則,呈多發(fā)性。臨床上表現便血或黏液稀便。是否會癌變,目前

        難定論。但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大腸癌的發(fā)生率遠遠超過正常人。

        (3)幼年型息肉病主要發(fā)生在兒童,多在10歲以下,少見。主要長在直腸和

        乙狀結腸遠端,一般為單發(fā),若為多發(fā),則不超過3-4個。直徑多數不超過1cm。病理組

        織學為錯構瘤。息肉有的能自行脫離,由于息肉質地較脆,富有血管,故大便帶血或便

        后滴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不會癌變。

        (4)腺瘤腺瘤是結、直腸最多見的良性腫瘤,來自腸上皮,可分三種類型,即管

        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管狀混合瘤。以管狀腺瘤多見。腺瘤發(fā)病年齡以20歲前時

        15

        間,以50歲以后為多,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男女差別不大??啥喟l(fā)性。管狀腺瘤表面可

        見線構或呈分葉狀,多為但四發(fā),但多發(fā)不少見,大多有蒂。絨毛狀腺瘤絕大多數有廣

        基或亞蒂,瘤體面積較大,表面呈絲絨或粗顆?;虼纸q毛狀,很少多發(fā)。絨毛狀管狀混

        合腺瘤可有蒂或廣基,表面有短而寬的頭。結、直腸腺瘤一般無臨床癥狀,一半以上

        是在作結腸鏡或X線鋇罐腸檢查時被發(fā)現。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癥狀,長期慢性小量失血

        可導致下墜感。個別病例可引起腸套疊、腸梗阻。由于腺瘤可能為多發(fā)或與癌并存,故

        不能僅滿足于在某段結腸內發(fā)現腺瘤,而應對全結腸進行檢查。腺瘤切除是治療的根本

        措施,經結腸鏡高頻圈套電灼切除結腸腺瘤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對腺瘤直徑>4cm,

        蒂寬或直徑>1.5cm的廣基腺瘤,或已明確有癌變的腺瘤應以外科手術切除為宜。結、直

        腸腺瘤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在于癌變問題,目前基本認為腺瘤是大腸癌的重要癌前病變。

        直徑>1cm的腺瘤,發(fā)生癌變的可能性很?。话┳兊目赡苄噪S著腺瘤的增大而增加;帶蒂

        的腺瘤發(fā)生癌變后,很少侵入蒂部。絨毛管狀腺瘤發(fā)生癌變的可能性較大,管狀腺瘤癌

        變的可能性與息肉的大小密切。

        (四)直腸癌

        [臨床特點]直腸癌70%發(fā)生于直腸上1/3和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附近。好發(fā)年齡

        30-70歲,老年人是男多于女;直腸癌便血其實已發(fā)展到相當的程度。便血早期只有少量

        血液附著于糞便表面,以后隨病情發(fā)展,便血量較多。病人漸出現輕度腹瀉、里急后重、

        體重減輕、貧血等癥狀。糞便可混有膿液或黏液,有特殊腥臭味。如有進行性貧血或消

        瘦,則往往是直腸癌的晚期表現。較少見的管直腸癌,除上述臨床表現外,里急后重

        感更為明顯。

        [診斷要點]凡30歲以上,甚至更年輕的病人,有不明原因便血或大便帶膿血,或伴

        有里急后重者需注意直腸癌。直腸指檢大多可在腸壁觸到表面不平、質硬呈結節(jié)狀之腫

        塊,或可觸及向外翻的、邊緣隆起的硬性潰瘍,檢查指套染有血液黏液,如直腸指檢陰

        性,需作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并作活檢。這是最可靠的方法。如直腸已狹窄,內鏡

        16

        已無法通過,則鋇灌腸可了解癌以上腸段情況。

        [鑒別診斷要點]需與直腸息肉、直腸類癌、克羅恩病等相區(qū)別。直腸類癌87%發(fā)生于

        40歲以上。起先多無癥狀,部分人則以便血、便秘、腹瀉與直腸部疼痛為初發(fā)癥狀。除

        30%病人指檢可觸及小腫塊外,體檢一般無陽性發(fā)現。直腸鏡檢查可見類癌呈黃灰乃至

        淺棕紅,球狀或扁豆狀,表面一般無潰瘍。一般無類癌綜合征的臨床表現,診斷全靠

        內鏡作組織學病理檢查。另外,鄰近惡性腫瘤或膿腫侵入直腸及放射性直腸炎亦需區(qū)別,

        但病人均有原發(fā)病史可供鑒別。

        二、鮮紅與糞便相混伴黏液的疾病

        (一)結腸息肉病

        [臨床特點]該病大多為青年、兒童次之。內窺鏡所見為結腸與直腸黏膜上布滿

        大小形狀不一的腺瘤樣和小頭樣息肉。臨床表現為腹瀉、大便有鮮血和黏液,常有程

        度不同之貧血,該病具有遺傳性,具有高度惡變傾向。結腸息肉病伴有骨瘤病、纖維瘤

        病與脂性囊腫者稱為Gardner綜合征;結腸息肉病伴有腦瘤者稱為Turcot綜合征。

        [診斷要點]①根據年齡及臨床表現特點??捎袩o痛性、間斷性便血。家族行多發(fā)性

        息肉可有遺傳病史。②通過結腸鏡(纖維或電子)確診。進一步作組織學病理檢查,可

        明確息肉性質與類型。

        [鑒別診斷要點]需與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

        癌及黑素斑-胃腸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相區(qū)別。

        黑斑胃腸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Peutz-Jephers綜合征)是先天性疾病,與遺傳有關。

        診斷可根據:①面、手、前臂、前胸、足底等處皮膚、唇、口腔黏膜及結膜的棕黑

        素沉著斑;②鋇餐胃腸透視、鋇罐腸,主要是內經可見胃腸道多發(fā)性息肉的征象;③約

        一半病人家族中有同樣病變。胃腸道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應視為癌前期病變。

        (二)結腸癌

        [臨床特點]結腸癌的臨床表現因病變部位不同而異。左側結腸癌以亞急性或慢性腸

        17

        梗阻為主要表現,晚期因癌潰破而出現先紅便血,或伴有黏液與膿液;右側結腸癌則

        以進行性貧血、腹塊、不規(guī)則發(fā)熱、腹瀉為主要癥狀,大便隱血試驗可陽性外,甚少有

        鮮紅便血。有時也有例外。

        [診斷要點]①根據其臨床表現特點。②應用X線鋇灌腸可顯示鋇劑充盈缺損、腸腔狹

        窄、黏膜破壞等征象;③纖維或電子腸鏡是最有用的診斷方法。特別是放大內窺鏡對早

        期癌的發(fā)現更有意義;④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測,雖無特異性,但可作為一種參考依

        據。

        [鑒別診斷要點]對表現為腹瀉、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右腹腫塊等癥狀的右半結腸癌

        應注意與腸結核、克羅恩病、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等痢疾相鑒別;對表現為腹痛、腹

        瀉與便秘交替、血便或膿血便等癥狀的左半結腸癌應注意與痔、痢疾、潰瘍性夜場言、

        結腸息肉等疾病相鑒別。

        (三)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

        [臨床特點]①病程長而一般對健康影響不大,病情無進行性加劇。②有時糞便溏稀,

        次數增多,大便表面有較多黏液,甚至則偶夾有極少血絲,某些病人常與便秘交替。常

        與精神、情緒等因素有關。③可有左下腹壓痛。

        [診斷要點]①病史長,病人一般情況好。②大便常規(guī)檢查鏡檢始終無超過正常范圍

        的紅白細胞,亦無可引起腹瀉之蟲卵及包囊,大便培養(yǎng)無菌生長。③結腸鏡檢查僅見直

        腸或結腸部分黏膜略充血,局部血管紋理欠清。內鏡及X線檢查示結腸易激惹現象。

        [鑒別診斷要點]如有極少量鮮紅伴黏液,應與直腸、結腸息肉、慢性非特異性潰瘍

        性結腸炎、結腸癌及慢性菌痢、結腸憩室炎等區(qū)別。

        結腸憩室是結腸壁向外突出的袋狀物,最多見是乙狀結腸。40歲以上肥胖者,常坐

        位工作,有便秘習慣者多發(fā)。無并發(fā)癥的憩室無癥狀。如憩室發(fā)炎,則可腹痛、發(fā)熱、

        學白細胞計數增多、局限性腹部壓痛等癥狀。以左下腹多見,20%病例有輕度與間歇性便

        血。診斷需在診斷消退后作鋇灌腸造影或結腸鏡確診。如結腸憩室為多發(fā)性,則稱結腸

        18

        憩室病。以上疾病大便常規(guī)檢查與培養(yǎng),X線鋇灌腸、內鏡檢查是有用的方法。

        應該提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與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

        性潰瘍性結腸炎)不能混淆。“慢性結腸炎”是結腸鏡、X線及組織學的診斷命名,其致

        病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各種感染和非感染所致的慢性腸病及功能性慢性腸病等。

        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所謂的慢性結腸炎中所占比例僅約20%-30%。

        三、膿血便或伴有黏液的疾病

        (一)細菌性痢疾

        [臨床特點]急性細菌性痢疾大便呈膿血樣,量少,次數頻繁,常伴有腹痛、里急后

        重及毒血癥狀。慢性菌痢可表現為反復急性發(fā)作,或持續(xù)慢性腹瀉;大便經?;蜷g歇帶

        有黏液膿血;病程后期可出現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少數病人可無明顯癥狀及體征,但大

        便培養(yǎng)反復陽性,稱為慢性帶菌者。

        [診斷要點]①多見于夏、秋季,有菌痢接觸史或不潔飲食史,有流行性。②起病急、

        畏寒、發(fā)熱(常在38攝氏度以上)、腹痛、腹瀉(一日十余次至數十次)、里急后重,常

        伴有惡心、嘔吐、嚴重者明顯失水,血壓下降。③大便初為水樣,以后排出膿血便,量

        少、黏稠、鮮紅或粉紅。鏡檢可見大量紅、白細胞(以白細胞為主),并有巨噬細胞。

        ④左下腹可有壓痛。⑤取大便膿血部分培養(yǎng),可有痢疾桿菌生長(培養(yǎng)陽性率,與采樣

        技術、送驗時間、培養(yǎng)次數及曾否服過抗菌藥物等有關)。血象有白細胞計數增高,

        以多核細胞為主。

        [鑒別診斷要點]部分癥狀較輕可類似阿米巴痢疾,而誤診,應注意鑒別。

        (二)阿米巴痢疾

        [臨床特點]阿米巴痢疾系散發(fā)性,大便呈暗紅果醬,黏液多,有惡臭味。部分病

        人以便血為主要表現。里急后重輕,右下腹可壓痛。

        [診斷要點]①起病較緩慢,發(fā)熱不高,腹痛及里急后重不太明顯,每天腹瀉次數較

        少。②大便暗紅果醬,量較多,膿血糞便不混合。③右下腹壓痛為多,且較輕。④鏡

        19

        檢紅細胞凝集成堆,及少量膿細胞,一般無吞噬細胞,可找到滋養(yǎng)體或包裹,可培養(yǎng)到

        阿米巴滋養(yǎng)體。

        [鑒別診斷要點]應與細菌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合、克羅恩病、結腸癌、缺血性

        腸病、腸易激惹綜合征(IBS)及結腸息肉病區(qū)別。

        (三)血吸蟲病

        [臨床特點]有流行區(qū)疫水接觸史。臨床表現視感染輕重、機體反應而有所不同???/p>

        分為急性血吸蟲病、慢性血吸蟲病、晚期血吸蟲病及特殊類型血吸蟲病。

        早期血吸蟲病病人大便初為稀水樣,繼常帶膿血黏液。晚期血吸蟲病并發(fā)食管靜脈

        曲張破裂,則可引起大出血,除嘔血外并有黑便。腸血吸蟲病并發(fā)結腸癌時,主要表現

        為不完全或完全性腸梗阻及頑固性便血。發(fā)病年齡較單純結腸癌病人年齡輕。大多癌變

        位于直腸和乙狀結腸。

        [診斷要點]①有與血吸蟲疫水接觸的病史。②急性血吸蟲?。何泛?、發(fā)熱,伴有全

        身酸痛、乏力、腹痛腹瀉、肝大壓痛、脾大。病初皮膚有紅丘疹,淋巴結腫痛。③慢

        性血吸蟲?。狠p重不等的腹痛、腹瀉、膿血便,時發(fā)時止。營養(yǎng)不良,勞動力減退。肝

        脾腫大??刹l(fā)腸息肉、腸狹窄、腹部痞塊、貧血、內分泌功能障礙等。④晚期血吸蟲

        ?。合荨⒇氀?、營養(yǎng)性水腫。門靜脈高壓癥狀:巨脾、腹水等。幼年期患病可影響發(fā)

        育,出現侏儒癥。肺腦及其他部位的異位損害癥狀。⑤急性期白細胞計數增加,嗜酸里

        細胞增多,一般達20%%以上。慢性期白細胞計數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一般達20%以上。

        慢性期白細胞計數基本正常,嗜粒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多,重癥有肝功能異常。晚期紅細

        胞及血素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可減少。大便常規(guī)可檢出血吸蟲卵或孵化出毛蚴;或

        直腸黏膜活檢后立即壓片查到新鮮蟲卵或鈣化蟲卵。⑥血吸蟲皮試陽性、尚可用間接血

        凝、ELISA等法進行血清檢測。

        [鑒別診斷要點]應與細菌性痢疾、結腸阿米巴病、結腸癌、腸結核及克羅恩病等疾

        病相區(qū)別。

        20

        只要詳細詢問病史,根據其臨床表現,尤其發(fā)病之緩急,大便性狀,進一步作糞便

        常規(guī)與培養(yǎng),必要時全消化道造影及結腸鏡檢查,診斷一般不難。

        (四)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特點]潰瘍性結腸炎是腸道非特異性慢性炎性疾病。病變主要局限于結腸黏膜,

        以及潰瘍糜爛為主,多累及遠端結腸,但可向近端結腸蔓延,以至遍及全結腸。臨床表

        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且有口腔黏膜病變、眼損害、肝臟病變、關節(jié)

        損害、皮膚損害、泌尿及心血管病變等腸外表現。

        [診斷要點]

        a、臨床表現:有持續(xù)性反復發(fā)作性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不

        應忽視少數只有便秘或無血便的病人。既往史及體檢中要注意關節(jié)、眼、口腔、肝脾等

        腸道外表現。

        b、腸鏡所見:①黏膜有多發(fā)性潰瘍伴充血、水腫。病變大多從直腸開始,且呈彌漫

        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脆易出血,或附有膿血性分泌物。③可見息肉,結腸

        袋往往變鈍或消失。

        c、黏膜活檢:呈炎癥性反應,同時??梢娒訝€、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不

        典型增生等變化。

        d、鋇灌腸所見:①粗膜粗亂,或有細顆粒樣改變。②多發(fā)性潰瘍或有假性息肉。③

        腸管狹窄、縮短,結腸袋消失可呈管狀。

        e、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及結腸克羅

        恩病、放射性結腸炎的基礎上,可按下列條件診斷:

        根據臨床,腸鏡檢查之①-③三項中之一和(或)黏膜活檢可以診斷本病。

        根據臨床及鋇灌腸有①-③中之一者可以診斷。

        臨床癥狀不典型而有典型之腸鏡所見或鋇罐腸所見者可診斷本病。

        臨床有典型癥狀或典型既往史,但結腸鏡或鋇灌腸檢查無典型改變者,應列為“疑

        21

        診”隨訪。

        [鑒別診斷要點]: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a、感染性腸道疾病:①慢性細菌性痢疾:多有較明確的急性細菌性痢疾史,糞便或

        腸道內滲出培養(yǎng)可分離出痢疾桿菌。②慢性阿米巴腸病:病變多在近端結腸,糞便中可

        找到溶組織阿米巴包囊或滋養(yǎng)體,抗阿米巴藥物治療有效積③血吸蟲?。河辛餍袇^(qū)疫水

        接觸史,糞便中可檢出血吸蟲卵或孵化出毛蚴。直腸黏膜活檢組織壓片低倍影下可找到

        蟲卵。經抗血吸蟲病治療后癥狀好轉。④腸結核:多有腸外結核病灶,以肺結核最為常

        見。腹部體征及癥狀以右下腹為主,較少有膿血便及血便。病變多發(fā)生在回腸末端或回

        盲部,病理檢查可見干酪樣肉芽腫??菇Y核藥治療有效。

        b、非感染性腸道疾?。孩倏肆_恩?。翰∽兌喟l(fā)生于回腸末端或回盲部及右半結腸。

        X線鋇劑灌腸及結腸鏡檢查見病變呈節(jié)段性、跳躍式分布,黏膜潰瘍呈裂隙狀,部分可見

        黏膜呈鵝卵石樣,病理檢查可見非干酪樣肉芽腫形成。②結腸癌:病變短,糞隱血試驗

        持續(xù)陽性,X線檢查示病變部位黏膜破壞、充盈缺損等腫瘤征象。結腸鏡檢可見癌腫,并

        被活組織病理檢查證實。③缺血性腸?。猴埡蟾雇?,多于左上腹部。X線鋇灌腸可見結腸

        黏膜特征性的“指壓痕”征:內經檢查見缺血部位黏膜水腫。經擴血管藥或鈣通道阻滯

        治療癥狀緩解。④腸易激惹綜合征(IBS):腹痛部位不固定,腹瀉與便秘交替發(fā)生,常

        與精神、情緒等因素有關。糞便中可有大量黏液,但無膿血。X線檢查及結腸鏡檢查顯示

        結腸易激惹現象,但無明顯炎癥病變。⑤結腸息肉?。翰糠志哂屑易迨?。X線鋇灌腸見多

        發(fā)性充盈缺損征象。結腸鏡檢查示多發(fā)生性息肉。

        (五)腸結核

        [臨床特點]該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早期癥狀不明顯。由于多伴有活動性腸外結

        核,故有不同程度的結核毒血癥,表現為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故易引

        起消瘦、貧血等營養(yǎng)不良的表現。腹痛及排便習慣改變是其主要癥狀,腹部包塊主要見

        于增生型腸結核,甚則引起腸梗阻。潰瘍型腸結核可致腸腔呈環(huán)形狹窄,較少發(fā)生腸梗

        22

        阻。病變部漿膜滲出纖維蛋白,易與周圍腸外組織造成粘連。若慢性穿孔則形成腸瘺或

        腹腔膿腫。由于腸結核因病變部位的閉塞性動脈內膜炎,故一般便血少見,大量出血更

        罕見,只有結核侵蝕大血管時,才有相當量血便。

        [診斷要點]①可有肺結核或其他部位結核病史,或與結核病病人有密切接觸史。②

        發(fā)病緩慢,有腹痛、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發(fā)熱、盜汗、乏力、消瘦等。可有右下腹

        為主的壓痛,部分病人可觸及包塊或有不完全腸梗阻等表現。③紅細胞沉降率加快,OT

        試驗強陽性,大便濃縮可找到結合菌,動物接種陽性。④內鏡所見,病變局部充血、水

        腫、可有潰瘍、增生組織或狹窄。活檢可確診。⑤X線鋇劑或氣鋇灌腸檢查,潰瘍型腸結

        核可見病變腸段激惹“跳躍征”、黏膜皺襞粗亂、腸壁輪廓不清;增生型腸結核可見腸

        段收縮、變形、鋇劑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腸壁僵硬、狹窄、結腸袋消失等。⑥正

        規(guī)抗結核治療有明顯療效。

        [鑒別診斷要點]

        a、以右下腹部腫物為主要臨床表現者,應與克羅恩病、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

        蟲肉芽腫等相區(qū)別。

        b、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者,應與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惹綜合征等相區(qū)別。

        c、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者,急性腹痛應與急性闌尾炎相區(qū)別,慢性腹痛應與消化

        性潰瘍等相區(qū)別。

        四、便血伴有劇烈腹痛(甚至休克)的疾病

        (一)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臨床特點]該病是一個比較少見的急腹癥,但病情嚴重,進展很快,常發(fā)生大段腸

        壞死。若不能及時診治,預后極差。該病多由于心臟瓣膜病瓣膜置換術后或感染性心內

        膜炎的栓子脫落,或房顫者心房內附壁血栓脫落造成。腸系膜上動脈被栓塞后,其供血

        區(qū)域可發(fā)生廣泛壞死,可從空腸上端到回腸末端,甚至達右半結腸。該病也可由于血栓

        形成所致,但少見。此多見于老年人。

        23

        [診斷要點]①腹痛突然發(fā)生、劇烈,為持續(xù)性,或持續(xù)性腹痛伴陣發(fā)性加重,疼痛

        部位以臍部為主,可波及全腹。其他有惡心、嘔吐、很快腹脹??奢^快出現休克,并可

        發(fā)生便血。②初起病時,癥狀很重,但腹部體征并不明顯。但幾小時候可有腹脹、壓痛、

        反跳痛,腸鳴音減退或消失。后出現休克體征。③血常規(guī)檢查作腸壞死時,可有血白細

        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可有核左移。血生化檢查在腸壞死時可發(fā)現有血無機磷。

        肌酸激酶(CK)、淀粉酶、堿性磷酸酶升高。④B型超聲波檢查可發(fā)現腸腔擴大、腸壁增

        厚、黏膜皺襞增粗,在后期可發(fā)現腹腔有游離液體。若此時腹穿刺能抽出暗紅液體,

        對診斷幫助極大。⑤X線早期無異常發(fā)現,晚期有腸梗阻征象。⑥腸系膜上動脈血管造影

        對診斷有很大幫助,可區(qū)別是血栓形成、栓塞還是血管痙攣。但常由于設備條件,病人

        情況差,較難進行此項檢查。

        [診斷要點]早期診斷困難,若有心臟瓣膜病、房顫、瓣膜置換術后,或老年人有腸

        絞痛,突然發(fā)生劇烈的腹痛,而早期腹部體征無明顯陽性所見,影響到此病的可能性。

        [鑒別診斷要點]常需與急性潰瘍病穿孔、急性胰腺炎、腸系膜靜脈栓塞相區(qū)別。

        (二)腸系膜靜脈血栓

        [臨床特點]該病同樣是臨床上較少見的嚴重急腹癥。可繼發(fā)于腹腔內感染、門靜脈

        高壓、創(chuàng)傷、高凝狀態(tài)、高黏稠綜合征??诜部砂l(fā)病,亦有找不到病因者。本

        病初起較為隱襲,可有不固定的腹痛、腹脹、腹瀉,亦有惡心、嘔吐,但多不嚴重。腹

        部檢查,可有輕度壓痛、腸鳴音減弱,可有地熱。以后腹痛逐漸加重,呈絞痛、劇烈,

        以致不能耐受,使用強止痛藥甚至不能緩解。腹痛劇烈,而體征與癥狀不符合,數天后

        才出現典型的急腹癥的癥狀與體征。除有嚴重腹痛外,五石油腹脹、便血、明顯的惡心、

        嘔吐。體征有壓痛、反跳痛,腹脹較重者,腸鳴音消失。腹膜刺激征表示已有腸壞死。

        此時有休克表現。

        [診斷要點]早期診斷困難??筛鶕鲜雠R床表現特點,以及白細胞升高,血、尿淀

        粉酶升高,腹部平片有腸梗阻表現應考慮本病可能。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對診斷亦很有幫

        24

        助(若病情重,則不宜進行)。

        [鑒別診斷要點]需與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麻痹性腸梗阻區(qū)別。

        (三)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

        [臨床特點]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是以小腸廣泛出血及壞死為特征的急性炎癥。以腹

        瀉、便血、腹痛、發(fā)熱及中毒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一般認為與營養(yǎng)不良、飲食不當、

        病態(tài)反應及腸道病原體感染有關。病變主要在空腸及回腸,也可波及其他腸段。病理改

        變主要是腸壁小動脈內類纖維蛋白沉著、栓塞而引起的初學記壞死,甚至可引起腸穿孔。

        [診斷要點]①小兒與青年、有急性腹痛、嘔吐、腹瀉、發(fā)熱,或繼而出現血便、腸

        梗阻征象或敗血癥休克。②X線檢查可見小腸充氣、擴張、黏膜皺襞模糊、粗糙。立位片

        可見有大小不等的氣液平面。壞死腸襻部位有時可見一致密不規(guī)則陰團。腸穿孔時可見

        氣腹征。③輕者可做腹腔鏡檢查,可見腸管充血、水腫、出血,腸壁粗糙、壞死、粘連。

        ④血常規(guī)可見不同程度的貧血,中性粒細胞正?;蛎黠@升高,核左移,部分出現中毒顆

        粒。大便常規(guī)檢查,隱血試驗陽性,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和白細胞。

        [鑒別診斷要點]該病依據臨床表現特點診斷一般并無困難。臨床上引起誤診的原因

        主要是對本病的認識不夠。應注意與急性胃腸炎、急性克羅恩病、中毒性痢疾、機械性

        腸梗阻、過敏性紫癲等疾病相區(qū)別。

        (四)缺血性結腸炎

        [臨床特點]臨床分為一過性缺血型、缺血狹窄型和結腸壞死型三種。多為急性起病,

        部分病例伴有嚴重血管阻塞性疾病時可出現慢性發(fā)作。主要臨床表現是突發(fā)腸絞痛、發(fā)

        熱、腹瀉與便血、查體腹軟且有壓痛,多位于左側腹部,少數人有腹脹,腸鳴音活躍。

        [診斷要點]①50歲以上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者,進食后15-30分鐘突然有腸

        絞痛發(fā)作,惡心、腹瀉、黏液學便者。②大便常規(guī)見大量紅、白細胞,隱血試驗陽性。

        ③結腸鋇劑雙重對比造影在典型病例可見腸壁“指壓痕”征及小點狀鋇龕影。病變部位

        呈明顯階段性分布,界限清楚,可見大小不等的鋇龕影,腸管不規(guī)則,結腸袋消失。慢

        25

        性期顯示局部腸管變形、狹窄。④結腸鏡檢查,發(fā)病24小時后腸腔內可有血性液體,局

        部黏膜充血水腫??梢娂傧⑷鈽佣喟l(fā)隆起,48小時后黏膜出現紅斑,散在黏膜潰瘍,伴

        黏膜點狀出血。病變呈節(jié)段興奮不。病理學可見白細胞浸潤、隱窩膿腫形成,巨細胞內

        含鐵血黃素、腺體結構破壞。慢性期黏膜萎縮伴纖維組織及肉芽組織增生。

        [鑒別診斷要點]①潰瘍性結腸炎:好發(fā)于中青年人,有慢性腹瀉及反復膿血便發(fā)作

        史,病變呈彌漫性分布。臨床上有免疫功能異常表現。用激素及水楊酸制劑有效。②克

        羅恩?。褐星嗄耆税l(fā)病。多侵犯小腸及右半結腸,可見縱行潰瘍,可有瘺管形成或竇道。

        病理組織學可見非干酪樣肉芽腫。③細菌性痢疾:多與季節(jié)有關,糞中可查到病原體。

        ④腸結核:常有貧血,進行性消瘦,X線及結腸鏡檢查可確診。

        (五)腸套疊

        [臨床特點]腸套疊大多發(fā)生于2歲以下的健康嬰幼兒,男性多于女新。腸套疊有四個

        主要癥狀:腹痛、嘔吐,便血與黏液、腹部腫塊。腸套疊血與大便不相混,無發(fā)熱,中

        毒癥狀輕。臨床表現不如嬰幼兒典型,多是亞急性或慢性發(fā)作,梗阻亦為不完全性,

        癥狀輕,延綿數周至數月,以上四個癥狀較少同時存在。病兒常呈輕度陣發(fā)性腸絞痛,

        有時可觸及腫塊,便血較少見。

        [診斷要點]根據病人腸梗阻的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特別是鋇灌腸X線造影時出現杯

        形充盈缺損時可診斷。

        [鑒別診斷要點]應與腸扭轉引起的腸梗阻區(qū)別。但腸扭轉鋇灌腸出現鳥嘴樣陰影,

        而腸套疊則出現杯狀充盈缺損,可以鑒別。

        五、便血伴腹部包塊

        (一)克羅恩病

        [臨床特點]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起病緩慢,病程遷延,活動期與緩解期

        長短不一,交替出現,極易復發(fā)。臨床表現與病變的部位、范圍、病程長短及有無并發(fā)

        癥有關。腹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多位于右下腹及臍周圍,呈間歇性,飯后加重。腹瀉是

        26

        糊狀或伴黏液,少見膿血便或里急后重(病變累及遠端結腸或直腸例外)。反復惡心、嘔

        吐在晚期或并發(fā)腸道梗阻時發(fā)生。低至中度發(fā)熱,繼發(fā)感染時可高熱。部分病人伴口腔

        潰瘍、多關節(jié)炎、虹膜睫狀體炎、結節(jié)性紅斑、皮膚病變、口眼干燥、肝大、全身營養(yǎng)

        不良等腸外表現。該病易發(fā)生腸梗阻、瘺管、腹腔或周膿腫等并發(fā)癥。

        [診斷要點]①本病可見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但好發(fā)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病程長,

        反復加重或緩解。主要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及壓痛,腹瀉、糊狀黏液便或血便,發(fā)熱、

        貧血、腹塊、漸進性腸梗阻及瘺管形成,周病變等。②結合X線鋇劑檢查或內鏡檢查多

        可做出診斷。

        參照WHO提出的臨床病理概念,日本消化病學會擬定了以下診斷標準:①節(jié)段性病變

        或非連續(xù)性病變;②病區(qū)黏膜呈卵石樣或有縱行潰瘍;③全層性炎癥改變;④結節(jié)樣非

        干酪性肉芽腫;⑤裂溝或瘺管;⑥門病變?yōu)殡y治性潰瘍、不典型瘺或裂等。對臨

        床表現典型,具有①、②、③項者為疑診,加上④、⑤、⑥之一項可確診;有①、②、

        ③中兩項加④項也可確診。

        [鑒別診斷要點]該病應與腸結核區(qū)別,有時不易。下列情況有助于二者鑒別:①成

        年人腸結核絕大多數為繼發(fā)性,如病人無肺、腹膜與附加結核病存在,不輕易下腸結核

        診斷。②如病變僅累及回腸,應首先考慮局限性腸炎(克羅恩病);如病變同時累及盲腸

        或升結腸,則結核可能性較大。③X線檢查有“線樣征”、則支持克羅恩病的診斷。④抗

        癆治療,病情3周內有改善,支持腸結核??肆_恩病又需與小腸惡性淋巴瘤相區(qū)別,后者

        病情發(fā)展快,全身癥狀重,并發(fā)出血與腸梗阻的機會較多。另外應與潰瘍性結腸炎、缺

        血性腸病、放射性腸炎、結腸癌、腸套疊等疾病相鑒別。但只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

        應用X線鋇灌腸及結腸鏡檢查區(qū)別不難。

        六、便血伴皮膚、黏膜其他器官出血的疾病

        (一)血液系統(tǒng)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各種類型紫癲、惡組、血友病、DIC等均可引起便血,

        27

        呈鮮紅、暗紅血便或黑便,量多少不一。病人有其他器官出血的現象以及血液學檢查

        的異常。

        1、再生障礙性貧血

        該病臨床有感染癥、貧血及出血傾向。急性型:發(fā)病急,病程短,病情進展快,

        出血多,易致嚴重感染(如肺炎、敗血癥)。慢性型:發(fā)病慢,病程長而平穩(wěn),僅感乏力

        和逐漸衰弱。出血多數限于皮膚、黏膜,出現紫癲及皮下瘀血等。診斷除上述臨床表現

        外,詳細詢問病史,找尋有無用過或長期接觸可損害骨髓造血組織的藥物、化學品或其

        他有害因素及放射性因素等。實驗室檢查血象各系細胞均減少,另外網織紅細胞減少或

        消失。骨髓涂片中有核細胞甚少,幼粒細胞、幼紅細胞及巨核細胞均減少。淋巴細胞相

        對增高。有時可見網狀細胞及漿細胞、組織嗜堿粒細胞增多。

        2、急性白血病

        該病臨床表現發(fā)熱、貧血、出血(以皮下、口腔、鼻腔較多見)、肝、脾及淋巴結腫

        大(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較多)。胸骨及脛骨壓痛。診斷除上述癥狀體征外,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中可見幼稚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延長,毛細血管脆性

        增加。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為正素性貧血。骨髓象有核細胞明顯增生,原始細胞

        比例增多(大多>10%),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受抑制,白細胞與紅細胞比例增大,巨核細胞增

        生亦受抑制。較少見的情況骨髓片有核細胞增生并不活躍,但仍有原始或幼稚細胞的比

        例增加,因此對增生不活躍的病人,不要漏診。

        3、紫癲

        (1)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該病出血癥狀以皮膚紫癲為主(最多見于四肢部

        位),其次為鼻衄、皮下出血、齒音出血及月經過多。少數人可出現血尿,便血或顱內出

        血。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減少(一般每立方毫米5萬以下),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

        縮不佳,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正常。骨髓象為巨核細胞數

        正?;蛟龆?,分類以幼稚型為主,產血小板巨核細胞減少或缺如,血小板形成減少或缺

        28

        如。

        (2)過敏性紫癲本病有促發(fā)因素,即細菌感染,如呼吸道鏈球菌感染、金黃葡

        萄球菌敗血癥等。亦有應用某些抗菌藥物引起本病者。多數常找不到原因。其臨床表現

        有皮膚紫癲,發(fā)病前1-2周,病人常有疲倦、乏力、頭痛、低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其

        他前驅癥狀,然后皮膚才出現紫癲,以四肢軀干為多,尤以下肢伸側多干,兩側對稱分

        布,常分批出現。關節(jié)酸痛或關節(jié)腫脹,且為游走性(膝、踝、肘、手指等關節(jié))。兒童

        病人,腹痛常見,可呈發(fā)作性絞痛,伴惡心、嘔吐、便血。腹痛雖重,但多無腹肌強直。

        可有腎臟損害,表現肉眼或鏡下血尿,有時有蛋白尿、管型尿、水腫、血壓升高等癥狀。

        大多可痊愈。實驗室檢查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均正常,毛細血管脆

        性試驗陽性。少數病人血小板稍減少,出血時間稍延長。白細胞計數輕度或中度增多,

        嗜酸粒細胞可能增多。可有血尿及蛋白尿。骨髓檢查正常。

        4、惡性組織細胞病

        惡性組織細胞?。◥航M)長期發(fā)熱伴進行性全身衰竭,出現出血傾向明顯,晚期可

        伴有黃疸和漿膜腔積液等;肝脾淋巴結腫大,全學細胞,尤其是中性粒細胞進行性減少。

        各種血清、免疫學和病原學檢查皆無陽性,排除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癥。骨髓穿刺檢查

        要反復多次多部位進行。??梢姽撬柙錾钴S或明顯活躍,可發(fā)現異常組織細胞,通

        常>10%,惡組細胞可呈淋巴細胞樣、早幼粒樣,漿細胞樣等。吞噬性組織細胞核多核巨

        細胞是診斷惡組的主要依據。肝、脾、淋巴結穿刺、活檢可提高診斷率。

        5、血友病

        本病為一遺傳性(與性別相關的潛性特性)的血液凝固反常(缺乏凝血活酶)性疾

        病,其特征為終身具有輕微創(chuàng)傷后組織即有出血傾向及血流凝固時間延長,包括傳統(tǒng)所

        稱的血友病[血友病A、抗血友病球蛋白(AHG)缺乏癥]、血漿凝血活酶因子B缺乏癥[血

        友病B、血漿凝血活酶成分(PTC)缺乏癥]、血漿凝血活酶因子c缺乏癥[血友病C、血漿

        凝血活酶前質(PTA)缺乏癥]。1986年首屆中華血液學會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于

        29

        西安)修訂如下診斷標準。

        (1)血友病A①男性病人(女性純合子型極罕見);有或無家族史。有家族史者復

        合型聯隱性遺傳規(guī)律。②有關節(jié)腔、即若、深部組織或創(chuàng)傷、術后(包括小手術)出血

        史等。③實驗室檢查:凝血時間(試管法)延長,輕型或亞臨床型者正常。APTT延長,

        亞臨床型者正?;蛏晕㈤L。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血塊收縮和凝血酶原時間正常。簡

        易凝血活酶生成試驗(STGT),Biggs凝血活酶生成試驗(TGT)示缺乏因子VⅢ凝活性(V

        Ⅲ:c)減低或缺乏。VWF:Ag(即VⅢR:Ag)正?;蛏栽龈?。應排除繼發(fā)性VⅢ:c減低。

        (2)血友病B①原則同血友病A,但中、輕型多見。②STGT不能肯定診斷時,應以

        TGT或因子ⅠX:c測定為準。

        6、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臨床表現為出血,往往是突然發(fā)生的廣泛、自發(fā)性出血,僅少數隱匿出血不明顯。

        出血程度不一,常為皮膚黏膜出血。傷口及注射部位滲血可呈大片瘀斑。嚴重者可有胃

        腸道、肺及泌尿道等內臟出血,甚至顱內出血。分娩或產后流出的血液可完全不凝或僅

        凝成很小的凝塊。其診斷根據1994年全國出血與血栓學術討論會提供的DIC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有下列兩項以上的臨床表現:①多發(fā)性出血傾向;②不易用原發(fā)病

        解釋的微循環(huán)衰竭或休克;③多發(fā)性微血管栓塞癥狀、體征,如皮膚、皮下、黏膜栓塞

        壞死及早期出現的腎、肺、腦等臟器功能不全;④抗凝治療有效。

        (2)實驗室檢查診斷指標同時有下列三項以上異常者;①血小板計數<100×10的

        9次立方/L或進行性下降;②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5g/L,或進行性下降;③3P試驗陽

        性或FDP>20mg/L;④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秒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⑤周圍血破碎紅細

        胞>2%。此外,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AⅠ-Ⅲ含量及活性降低,血漿因子ⅤⅡ:c活

        性<50%等都有助于較疑難病例的診斷。

        (二)急性感染性疾病

        常見的有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其他有急性爆發(fā)型肝炎、傷寒、

        30

        副傷害、羌蟲病、回歸熱、斑疹傷寒、細菌性食物中毒等。以上疾病常有發(fā)熱,全身中

        毒癥狀等表現,血便往往是出血現象之一。血便量多少不一,常為黑糞。

        1、敗血癥

        凡有原因不明的畏寒、發(fā)熱、休克、白細胞總數顯著增高,而無局限于某一系統(tǒng)傾

        向的急性感染者,應考慮有敗血癥可能。如最近皮膚或黏膜有感染、灼傷、創(chuàng)傷史,或

        有活動性病灶,雖經治療仍不能控制提問時,則可能性更大。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皮膚

        瘀點、肝脾腫大、心內膜炎、栓塞現象以及進行性貧血等,更應考慮敗血癥可能。實驗

        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多,常超過20×10的9次立方/L以上,以中性里細胞為主;在嚴重病

        人白細胞計數可正常,但中性粒細胞仍增加,往往有明顯核左移現象,并有中毒顆粒出

        現。血培養(yǎng)和骨髓培養(yǎng)可幫助確診。

        2、流行性出血熱

        該病疑似病例有疫區(qū)及流行季節(jié),有急起發(fā)熱,全身高度衰竭、無力,有頭痛、眼

        眶痛、腰痛和面、頸、上胸部潮紅,或伴有少尿低血壓,出血約發(fā)病日期第三至第五日,

        重者有便血。確診要點:①皮膚黏膜出血征象、末梢血小班減少,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尿蛋白陽性;②特異性IgM抗體陽性;③恢復期病人血清中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以

        上;④在病人血液或尿檢查到出血熱病毒抗原;⑤從病人血液或尿中分離到出血熱病毒,

        或檢測到病毒RNA;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①。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②、③、④、⑤項

        之一。

        3、鉤端螺旋體病

        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以黃疸與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除消化道出血引起便血

        與嘔血外,病者皮膚、結膜、鼻腔、泌尿生殖系統(tǒng)也有出血現象。診斷要點:①在夏秋

        季,在流行區(qū)接觸疫水。②急起發(fā)熱、軟弱乏力。頭痛、身痛、腓腸肌痛。結合膜充血、

        淋巴結腫痛和腓腸肌壓痛。③可有黃疸、出血、腦膜腦炎、腎損、休克和咯血。④紅細

        胞沉降率增快,白細胞計數增多,尿常規(guī)和肝功能異常。⑤第一周取血、腦膜炎病人之

        31

        腦脊液,第二周后取尿,查獲鉤體即可確診。⑥單份血清凝溶試驗效價1:400,補體結

        合試驗1:40以上可確診。

        4、暴發(fā)型肝炎(重癥肝炎)

        該病可便血,常為黑便。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內迅速出現精神及神經癥

        狀,而排除其他原因者,病人肝濁音區(qū)進行性縮小,黃疸迅速加深,肝功能異常(特別

        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特別要重視昏迷前驅癥狀(即性格行為的改變),以便作出早期

        診斷。該病常伴其他器官出血,主要與凝血功能(血漿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第Ⅴ與

        第ⅤⅡ因子、抗纖維蛋白溶酶等減少)有關。

        5、傷寒、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并發(fā)腸出血者約2.4%,在病程第二周末及第三周。血便量多,暗紅

        呈稀赤豆湯樣。有相對緩脈,腸出血時脈搏加快,且有時體溫下降,這些現象可在排學

        便前就觀察到,有助于出血的及時診斷。其肥大反應,O抗原大于等于1:80,H抗原大于

        等于1:160,滴度隨病程而遞增。副傷寒O大于等于1:80,A、B、C之一達1:160以上,

        效價低升意義更大。

        6、斑疹傷寒

        本病有時出現血樣便。多見于寒冷地區(qū),冬春季流行,3-4月為高峰,有血性斑丘疹,

        外斐(Weil-Felix)試驗雙份血清(OX19)效價呈4倍以上增高者有診斷意義。有條件可

        作立克次體血清凝集試驗為陽性,可確診。

        7、羌蟲病

        本病有出血者不多,其中以黑便稍多。發(fā)熱、焦痂、皮疹是其臨床特征,外斐氏反

        應OXk陽性(效價大于等于1:160有參考價值),雙份血清效價呈4倍增高,有診斷意義。

        有條件者作羌蟲立克次體血性凝集反應陽性,可決真。易被誤診為傷寒腸出血。

        8、回歸熱

        本病偶可便血。主要特點是回歸型高熱,復發(fā)可多達2次以上,有劇烈頭痛與肌肉關

        32

        節(jié)疼痛、肝脾腫大,血及涂片檢查螺旋體陽性(用暗視野熒光檢查,或厚、薄血片瑞氏

        染檢查)。對青霉素類藥物反應好。

        9、細菌性食物中毒

        嗜鹽菌食物中毒主要由于進食受污染的海產品與肉禽類所引起。由于腹瀉常帶膿血,

        易誤診菌痢。

        (三)維生素C缺乏癥

        本病可發(fā)生便血。有報道小兒之病例,主要根據:①食物中長期缺乏新鮮疏菜與水

        果,或有消化不良、吸收障礙和需要量增加等病史。②出血部位見于皮膚、肌肉和黏膜,

        齒齦紅腫出血。③四肢腫脹、壓痛、出現壞死性肋骨串珠。④貧血。⑤假性癱瘓。⑥束

        臂試驗陽性。⑦白細胞-血小板層維生素C含量為零,24小時尿所含維生素C減少

        (<20mg/d)。⑧長骨X線片檢查出現“壞血病白線”、“側刺”,骨膜下血腫及骨質疏松

        等改變,結合喂養(yǎng)史和臨床表現可確診。⑨給予大量維生素C后癥狀好轉有助診斷。

        (四)維生素K缺乏癥

        該病可發(fā)生便血。皮膚及其他黏膜也常有出血現象。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重

        癥肝病之肝功能不全或阻塞性黃疸是其病因,維生素K療效對后者最佳,能糾正凝血酶原

        時間。

        (五)尿毒癥

        尿毒癥晚期,血尿素氮>0.6g/l(60mg%)[非蛋白蛋]>0.8g/L(80mg%),常有明顯貧

        血、尿少、惡心、嘔吐以及各種水電解質失衡、酸中毒,各種神經系統(tǒng)癥狀等。因尿素

        及其分解產物刺激腸黏膜,產生尿素性腸炎,引起腹瀉或兼有便血。

        (六)化學性毒物中毒

        誤服升汞后可引起血性腹瀉,糞便有黏膜碎片,齒齦與口腔黏膜腫脹、糜爛、吞咽

        疼痛與困難,后期出現尿閉與尿毒癥。誤服砷劑后,口內有金屬味,口咽與食管有燒灼

        感,惡心、嘔吐、腹瀉,并有水樣血便。嚴重者脫水、虛脫、血壓下降等。誤服黃磷后

        33

        也可發(fā)生便血,常伴厭食、上腹痛、惡心、嘔吐,有蒜臭味。嚴重者也肝功能衰竭。

        (七)有毒植物中毒

        毒蕈中毒可有消化道出血,造成嘔血與血便,病人多合并皮膚紫癲(紫癲型)。此型毒

        蕈中毒預后不良。棉籽中毒,嚴重時可發(fā)生嗜睡或煩燥不安、昏迷、抽搐等中樞神經系

        統(tǒng)癥狀,以及胃腸道出血。因為棉籽含棉酚,它是一種原漿毒,對肝、腎等實質細胞、

        神經、血管均有毒性。芲耳子中毒,耳子及其幼芽中均含有毒物,毒性頗強。中毒表現

        胃腸道刺激。五嚴重者胃腸道大出血、肝昏迷。

        七、原因不明的便血疾病

        臨床上往往經多種檢查以后,便血原因仍不能明確,說明病變范圍較??;或病變部

        位隱匿不易發(fā)現;或因檢查還未到病變部位,如病變在空、回腸的微小病變難以檢查等。

        對于便血原因不明者,除可參考年齡及詳細詢問病史外,先作胃鏡和結腸鏡檢查,因為

        常見疾病大都在胃與結腸,而且檢查簡單易行。必要時需作全消化道造影(主要是小腸

        造影)、十二指腸鏡及纖維小腸鏡(僅能檢查到屈氏韌帶)。如進行性出血可急做選擇性

        腸系膜動脈造影或特殊核素檢查以明確出血部位。實在出血量多,危及生命又無法檢查

        明確出血部位者可剖腹探查。

        (一)空腸憩室炎或潰瘍

        空腸憩室較少見,其出血主要由于憩室發(fā)發(fā)、糜爛或潰瘍形成所致。全消化道鋇透

        對原因未明的下消化道出血須注意此病的可能,又如手術探查未發(fā)現出血灶而有空腸憩

        室存在,應加以注意。

        (二)美克耳(Meckel)憩室炎或潰瘍

        回腸遠端憩室病大多數無癥狀。如有癥狀,則由于憩室發(fā)言、潰瘍、出血、穿孔等

        并發(fā)癥。因憩室可含異位胃黏膜,故也可引起消化性潰瘍,疼痛在腹中部,有節(jié)律性,

        進食后并不使之減輕;如有并發(fā)出血,自門排出血不帶黏液,量多少不一,常可復發(fā),

        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或出血時伴有類似急性闌尾炎癥狀者,更應注意此病可能性,核

        34

        素檢查較X線鋇餐檢查陽性率高,但需在出血時進行檢查才行。二者配合可提高診斷率。

        (三)小腸腫瘤

        原發(fā)于小腸的腫瘤較少見,其中良性腫瘤更少。小腸腫瘤引起出血者甚多。小腸惡

        性腫瘤以惡性淋巴瘤最多,腺癌其次。其他較少見的小腸腫瘤有小腸神經纖維瘤、小腸

        類癌、平滑肌瘤、腺瘤等。良性腫瘤無全身癥狀,很少出血,但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可引

        起腸梗阻。惡性腫瘤的晚期臨床表現是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伴有腹脹、腹痛、食欲減

        退、體重減輕、便血、腹塊。大部分病人的血小腸上段腫瘤,可用全消化道大劑量鋇餐

        法,每隔30-45分鐘多次復查,透視下仔細捫診,有利于發(fā)現小腸腫瘤。

        (四)小腸血管瘤

        本病少見,主要表現為腸道出血或腸梗阻。有時為急性大出血,但臨床更多見者是

        長期小量失血所致的貧血癥狀,經鐵劑治療后可以改善,停止治療一段時間后貧血癥狀

        又復現。罹患長期低素小細胞性貧血而已排除鉤蟲的兒童和青少年或,如大便隱

        血多次陽性,則提示貧血來自胃腸道慢性失血。如身體其他地方長有血管瘤時,則該病

        可能性更大。血管瘤有毛細血管瘤或海綿狀血管瘤,或二者并存。用X線全消化道鋇透有

        助于明顯的血管病診斷,如毛細血管瘤較小只能在出血時應用核素檢查(靜脈注射99mTc)

        標記的紅細胞,若腸壁有出血灶,99mTc標記的紅細胞將從血管破裂處逸出,形成異常的

        放射性聚集影像。出血量為0.1ml/min即可發(fā)現)?;蜻x擇性腸系膜動脈造影協(xié)助診斷。

        (五)迷走性胰腺組織(異位胰腺)

        是指與主要的胰腺完全分離的一塊孤立的胰腺組織,相當少見,為先天異常。80%的

        異位胰腺在胃、十二指腸或空腸,較少見于回腸、腸系膜、膽道、脾、美克爾憩室、臍

        和闌尾。大多數迷走性胰腺組織只在手術或尸解時意外發(fā)現。常為黏膜下小結節(jié),直徑

        數毫米到數厘米。位于胃或十二指腸的迷走胰腺組織,在其頂端常有1-2個管道開口通向

        腸腔,管口區(qū)可見臍樣凹陷,同時可病發(fā)胃炎、消化性潰瘍或幽門梗阻而引起相應癥狀。

        胰腺的各種疾病均可發(fā)生于迷走胰組織,如胰腺炎,胰良、惡性腫瘤,胰腺細胞瘤等。X

        35

        線鋇餐造影表現為圓形缺損、中央有小凹的鋇斑,少數病例造影可穿入管道系統(tǒng)。胃鏡

        檢查多數在胃竇,見孤立圓形的黏膜下腫物,表面澤正常,其上可見典型的臍樣小凹

        陷而無潰瘍,活檢可能確診。但在內鏡下需與疣狀胃炎、息肉、平滑肌瘤及淋巴瘤區(qū)別,

        鑒別主要靠組織病理檢查。

        (六)肝胰壺腹周圍癌

        常有發(fā)熱,右上腹脹痛,黃疸進行性加深。可捫及膽囊。十二指腸因流液可為血性。

        大便隱血持續(xù)陽性。有時因壺腹癌潰爛,黃疸可一時減輕,為與胰頭癌不同之處。上消

        化道鋇餐透視及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確診。

        (七)盲腸癌

        具有右半結腸癌的癥狀與體征,其胰癌1/5有便血。先有消化不良、右下腹部不適、

        大便不規(guī)則,并可伴有右下腹觸痛,繼之貧血、消瘦和晚期捫及右下腹腫塊,早期易誤

        診結腸炎和慢性闌尾炎等。X線鋇灌腸及結腸鏡可以協(xié)助診斷。本病在結腸癌中占少數。

        (八)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Osler-Rendu-Weber?。┛捎忻黠@出血癥狀,以鼻衄

        最常見,其次是胃腸道、牙齦出血,此外也可咯血,月經過多、眼底出血、尿血等。糞

        便可鮮紅、紫紅血塊或柏油樣。有特異性診斷意義的典型改變是手背部,包括手指

        背部或側部有成簇的,極細小的、擴張的毛細血管,紫紅或鮮紅點,一般聚合成紅

        斑片狀,壓之褪。有時長在顏面或腳部。紅點直徑約1-2mm,境界清,無足,與蜘蛛痣

        不同。本病診斷根據:①上述典型的皮膚與黏膜毛細血管擴張;②皮膚和其他部位黏膜

        的出血;③排除其他原因的胃腸道出血;④家族病史。只有胃鏡及結腸鏡才能證實相應

        部位黏膜毛細血管擴張與出血灶。

        36

        37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