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研究 >

        天麻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療效觀察張宗海

        -

        2022年4月18日發(fā)(作者:排行榜)

        天麻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療效觀察張宗海

        發(fā)表時間:2018-08-23T14:33:01.457Z來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張宗海

        [導讀]觀察天麻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

        張宗海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北京100005

        摘要:目的:觀察天麻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0例首診確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

        者按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結果:血壓

        療效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93.3%(42/45),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2.2%(37/4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醫(yī)證候

        療效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95.6%;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0.0%(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天麻

        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近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天麻鉤藤飲加味;原發(fā)性高血壓;陰虛陽亢證;硝苯地平控釋片;療效觀察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以體循環(huán)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心血管綜合征,通常簡稱為高血壓[1]。本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可造成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該病的

        發(fā)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且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是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眾健康的疾病。高血壓病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等病證范

        疇,因中醫(yī)對該病辨證分型較多,故本次只選取臨床中醫(yī)辨證最常見的陰虛陽亢證作為研究對象,天麻鉤藤飲是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陰虛陽

        亢證的經(jīng)典名方。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病證結合,辨證論治,運用天麻鉤藤飲加味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陰虛陽亢證患

        者,與單純使用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對照,有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和降壓作用,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首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9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1、2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將患者按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治療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48.1±5.6)歲;病程6個月~2年半

        年,平均為(1.3±0.4)年;高血壓分級:1級高血壓37人,2級高血壓6人。對照組高血壓45例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33~64歲,平均

        年齡(47.9±5.5)歲;病程10個月~3年,平均為(1.5±0.3)年,高血壓分級:1級高血壓38人,2級高血壓7人。兩組在性別、年齡、病

        程、高血壓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和分級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2]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①高血

        壓診斷: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收縮壓≥140mmHg和舒張壓

        <90mmHg為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颊呒韧懈哐獕菏罚壳罢谑褂媒祲核幬?,血壓雖然低于140/90mmHg,也診斷為高血壓。②高

        血壓分級標準:1級高血壓收縮壓140~159mmHg和(或)舒張壓90~99mmHg;2級高血壓收縮壓160~179mmHg和(或)舒張壓100

        ~109mmHg;3級高血壓收縮壓18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電圖、超聲檢查、實驗室檢查等予以

        確診。

        1.2.2中醫(yī)證候分類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辨證屬陰虛陽亢證,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

        軟、五心煩熱。次癥: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shù)。具備主癥≥2項,次癥≥2項,參考舌脈,即可確診。

        1.2.3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血壓分級為1、2級;中醫(yī)辨證為陰虛陽亢證;沒有接受過相關高血壓藥物

        與其他治療;無并發(fā)癥;年齡18~65歲之間;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4排除標準:年齡18歲以下、65歲以上;妊娠或哺期婦女;繼發(fā)性高血壓或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有心、肝、腦、腎等其他

        系統(tǒng)病變;高血壓3級或極高危;糖尿病和精神類疾病患者;過敏體質者,或近2周曾采用過其他降壓藥物治療者。

        1.2.5脫落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嚴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或發(fā)生特殊生

        理變化,難以繼續(xù)治療;使用影響療效藥物者。

        2治療與觀察方法

        2.1治療方法:兩組在藥物療法治療前,均對患者進行非藥物性治療生活方式干預健康指導,內容包括:合理膳食、限鹽少脂、

        適量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

        2.1.1對照組: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規(guī)格:30mg/片,注冊證號國藥準字J20130115,拜耳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口

        服,一次30mg,每日1次。

        2.1.2治療組:在對照組相同用藥基礎上加服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其方藥組成如下:天麻10g,鉤藤12g(后下),石決明

        20g(先煎),梔子10g,黃芩10g,川牛膝12g,益母草10g,杜仲10g,桑寄生10g,首烏藤12g,茯神10g,珍珠母25g(先煎),菊花

        10g。隨癥加減,肝火上炎加龍膽草6g,夏枯草12g,;肝腎陰虛加生地15g,枸杞子9g;失眠多夢加炒酸棗仁15g;若眩暈甚,兼見手足

        麻木或震顫,加生龍骨20g(先煎),生牡蠣20g(先煎),地龍10g;大便秘結加生大黃6g(后下)。中藥煎劑的制備:所有藥物統(tǒng)一由

        北京市東城區(qū)建國門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藥房煎藥室煎制,每天1劑,每劑2袋,200ml/袋,早晚餐后半小時各服1袋。

        2.1.3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

        2.2觀察指標與方法

        2.2.1觀察指標:使用符合計量標準的臺式汞柱血壓計分別測量兩組患者服藥4周前后的兩側上臂診室血壓。

        2.2.2血壓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制定的高血壓臨床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舒張壓下降

        10mmHg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舒張壓雖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②有效:舒張壓下降不及10mmHg,但已達到正常范

        圍;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19mmHg,但未達到正常范圍;收縮壓較治療前下降30mmHg。須具備其中1項。③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者。2.2.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用SPSS20.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療效觀察

        3.1.1血壓療效:分別測量兩組患者服藥4周前后的兩側上臂診室血壓。

        3.1.2中醫(yī)癥狀療效積分:高血壓陰虛陽亢證,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次癥:心悸、失眠、耳鳴、健忘

        共9項指標。將中醫(yī)癥狀按主癥采用0、2、4、6分,次癥采用0、1、2、3分的標準進行評分,采用記分法評定癥狀輕重程度,根據(jù)《中藥

        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輕度記l分,中度記2分,重度記3

        分,無或消失記0分。分別記錄兩組患者服藥4周前后的癥狀積分值。

        3.1.3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

        制定的證候療效判定標準為:①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

        ≥30%;③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積分減少不足30%。證候積分=各癥狀記分之和。判定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與體

        征療效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1.4高血壓陰虛陽亢證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表,見表1。

        4討論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病之一,高血壓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4],原因不明者,稱之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又稱高血

        壓病,占高血壓患者的95%以上。硝苯地平控釋片為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控釋劑型,該藥物降壓起效迅速,降壓療效和幅度相對較強[1],

        療效的個體差異性小,與其他類型藥物聯(lián)合治療能明顯增強降壓作用。降壓作用主要通過阻滯電壓依賴L型鈣通道減少細胞外鈣離子進入血

        管平滑肌細胞內,減弱興奮-收縮偶聯(lián),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縮反應性。該藥物的主要缺點是開始治療時有反射感活性增強,引起心率

        增快、面部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對患者服用降血壓藥物造成一定影響。

        祖國中醫(yī)學文獻并無高血壓病名,近代根據(jù)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頭暈頭痛,實發(fā)時止,或頭重腳輕,耳鳴心悸,血壓升高的癥候特點,采用取

        類比象的方法,將其歸納在中醫(yī)學的“眩暈”、“頭痛”等范疇。中醫(yī)對眩暈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jīng)》[5],稱之為“眩冒”。如《靈樞·海論》日: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北静∑洳∥辉谇甯[,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病性有實有

        虛,也有虛實夾雜者,且以虛證為多,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飲食所傷,以及年老體衰,病后體虛、外傷,失血等所致,臨床上以陰虛陽亢

        證為常見,而對此類病患者應用中醫(yī)藥治療時多采用平肝潛陽、清火息風、補益肝腎法治療,其代表方為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飲出自胡

        光慈編著的《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6],是近代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最常用方劑,本研究采用天麻鉤藤飲加味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陰

        虛陽亢證,湯藥方中天麻、鉤藤平肝潛陽息風為君藥,均入肝經(jīng),其中天麻味甘,性平,《本草綱目》云[7]:“天麻乃肝經(jīng)氣分之藥,素問

        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按羅天益云: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定風之神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8],天麻

        還有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和冠狀血管阻力,并有降壓、減慢心率及鎮(zhèn)痛消炎作用。石決明咸寒,有平肝潛陽、清肝明目之效,與君藥合

        用,加強平肝息風之力;川牛膝活血通經(jīng),補益肝腎,引血下行,共為臣藥。黃芩、梔子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陽;桑寄生、杜仲補益肝腎,益母草活血利水,亦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有利于平肝潛陽;茯神、夜交藤寧心安神,均為佐藥。珍珠母、菊花平肝潛

        陽、清肝明目、清瀉肝火,可助君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諸藥相伍,共奏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清火息風之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天麻鉤藤飲聯(lián)合硝苯地平控釋片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兩者相輔相成,聯(lián)合用藥時具有較強的降壓療效,并能取得優(yōu)勢效應

        (降壓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作用)疊加,進一步強化了降壓功效及降壓以外的器官保護效益,且降壓效果平穩(wěn)持久,血壓波動較小,用藥

        期間也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提示此種療法具有較高安全性,近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葛均波,徐永?。畠瓤茖W(第8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57-269.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8-19.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77.

        [4]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yī)疾病部分(ZYYXH/T50~135—2008)[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63-66.

        [5]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97-302

        [6]胡光慈.中醫(y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7-10.

        [7]明·李明珍李時珍.本草綱目:第2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7:732.

        [8]高學敏.中藥學(新世紀第二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408-409.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