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研究 >

        溫病學名詞解釋+簡答

        -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合谷穴位位置圖)

        溫病學名詞解釋

        溫病學:指研究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診治和預防的一門臨床基礎學

        科。溫?。菏怯蓽匦耙鸬囊园l(fā)熱為主證,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

        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

        溫邪:外邪中屬溫熱性質的一類病邪,是溫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過空氣傳播

        傳染:指通過直接接觸

        瘟疫:指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類疾病。

        逆?zhèn)鳎簻匦坝缮辖故痔幏尾粋饔谖付苯觽饔谑重赎幮陌浀倪^程,

        是溫病的傳變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動:心跳迅速而有空虛感。

        文庫瘛瘲:瘛,屈曲;瘲,弛張;指四肢時伸時縮,抽動不止的證候

        表現(xiàn)。

        透熱轉氣:是指溫邪入于營分時,不可一味地清營養(yǎng)陰,而應在其中輔

        以清氣之品,使熱邪從營分轉出氣分而解.

        白?:指在濕熱類溫病發(fā)展過程中皮膚上出現(xiàn)的細小白皰疹。

        日脯潮熱:指熱勢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時,相當于下午3-5點。

        身熱不揚:指身熱稽留而熱象不顯,初捫皮膚不覺熱,久捫時感體溫

        升高。

        戰(zhàn)汗:指在溫病的發(fā)展過程中,突見肢冷爪青,脈沉伏,全身戰(zhàn)栗

        繼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現(xiàn)。

        神昏譫語: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識人,呼之不應;譫語,指語無

        倫次。神昏譫語往往并見,故昏譫并稱。

        昏聵不語:指意識完全喪失,昏迷不語,屬于神志異常中最嚴重著。

        神志如狂:指昏譫躁擾,狂亂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時清時昧,似清似昧,或時有譫語,呼之能

        應。

        痙厥:痙,指肢體拘攣強直或手足抽搐之證,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

        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溫,,輕者到踝

        腕,重者逆冷可過肘膝。

        燥干清竅:是氣分的一個特殊病證。燥熱病邪化火上炎,干犯頭面清

        竅,引起目赤,咽痛,齦腫,耳鳴的病證,俗稱上火。

        內閉外脫:邪氣內閉,氣機不通,陰陽氣不相順接,則可出現(xiàn)正氣外

        脫。

        暑瘵:是暑熱毒邪入血分,壅積于肺,損傷肺絡,引起驟然咳嗽,咯

        血的病證,狀如癆瘵,屬暑溫類證。

        風溫:指感受風熱病邪,初起以肺衛(wèi)表熱證為主要證候的急性外感熱

        病。

        熱結旁流:是陽明腑實證的一種表現(xiàn),由于燥尿與邪熱搏結與腸道,

        腸道液體從燥屎孔隙中滲下流出,表現(xiàn)為純利惡臭稀水。

        逆?zhèn)餍陌?逆?zhèn)魇窍鄬槀鞫?,一般講“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不從外解,可順傳陽明氣分,若失治誤治或心氣素虛,或病邪過烈致

        邪熱內陷心包,出現(xiàn)神昏譫語,舌蹇肢厥等癥候。

        春溫:感受春季溫熱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見里熱熾盛證候的一-類急性

        外感熱病。

        暑溫:指感受暑熱病邪,初起多見陽明氣分熱盛證候的--類急性外感

        熱病。

        秋燥:指感受燥熱病邪,初起邪在肺衛(wèi)時即有津液干燥見癥的一類急

        性外感熱病。

        暑濕:指感受暑濕病邪引起,初起以邪遏衛(wèi)表,或干犯胃腸為主要證

        候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

        升降悖逆:脾胃升降逆亂。

        溫病簡答

        1.溫病的主要特點是什么?①有特異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溫邪引起。②有

        一定的傳染性,流行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③病程發(fā)展有階段性。大多循衛(wèi)

        氣營血規(guī)律傳變發(fā)展。④臨床表現(xiàn)具有特殊性:起病急,傳變快,發(fā)熱為主癥,

        易出現(xiàn)險惡證候,易耗傷陰津。.

        2.風溫病與傷寒(狹義傷寒)有何不同?

        風溫病與狹義傷寒均屬外感熱病。但因感邪性質不同,其證治亦有明顯差異。

        風溫病感受是風熱病邪,邪從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陰肺經,初起常見發(fā)熱

        惡寒、口微渴、咳嗽、無汗或少汗、頭痛、舌尖邊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傳變

        較速,有衛(wèi)氣營血演變過程,病變過程中易化燥傷陰,初起治宜辛涼解表。

        狹義傷寒,感受的是風寒病邪,邪從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陽膀胱經。初起

        常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傳變稍慢,一般寒邪化熱,

        才傳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經傳變次第,病變中易傷陽氣。初起治宜辛溫解表。

        3.試述溫熱病邪的致病特點。

        ①邪氣內伏,熱自里發(fā)。②病變過程中里熱內迫特性顯著。③易耗傷陰

        液。

        4.簡述新感溫病與伏邪溫病的區(qū)別。

        ①感邪發(fā)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溫病,感邪即發(fā),病發(fā)于表;伏氣溫病,感受外

        邪,不即發(fā)病,過時而發(fā),病發(fā)于里。②初起臨床表現(xiàn)不同。新感溫病,初

        起以發(fā)熱微惡風寒、少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shù)等肺衛(wèi)表

        熱證為主;伏邪溫病,初起即見高熱、煩渴、尿赤,舌紅苔黃,或昏譫,舌絳

        無苔等氣、營分里熱證為主。③治療不同。新感溫病,初起治療以解表透邪

        為主;伏邪溫病治療以清泄里熱為主。④其他:病程,病情,預后亦不同。新

        感溫病,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治療得法易愈;伏邪溫病,病情較重,病程較

        長,伏邪透盡方愈。

        5.風熱病邪與燥熱病邪致病有何異同?

        相同點:①以肺胃為中心;②初起都有肺衛(wèi)見癥。

        不同點:①發(fā)病季節(jié)不同:風熱病邪多發(fā)生于冬、春季節(jié);燥熱病邪多發(fā)生于秋

        季。②初起癥狀,燥傷肺衛(wèi)證必伴有津液消耗見癥;③風熱病邪每易出現(xiàn)“逆

        傳心包”的病理變化,燥熱病邪病勢輕淺,以肺為病變中心。

        6.何謂神志昏蒙?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時清時昧,似清似昧,呼之能應,或時有譫語。多為

        濕熱類病證濕熱郁蒸于氣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濕熱釀痰,蒙蔽清竅所致。

        7.試述溫病實證痙的表現(xiàn)及其病機。

        實證痙厥的表現(xiàn):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等,

        來勢急劇、抽搐頻繁有力。同時可見肢冷、神昏、脈弦數(shù)有力等。病機:多為

        邪熱熾盛,熱極生風,筋脈受灼而致肝風內動,可見于溫病氣分、營血分階

        段。若并見壯熱、口渴、大汗、苔黃者或便秘腹?jié)M,為陽明熱盛或熱結腑實,

        引動肝風;若并見壯熱、咳喘、汗出、苔黃者,為肺(金)受灼,肝(木)失制而

        風從內生,肝風內動,又稱為“金旺木囚”;若并見灼熱、昏譫、舌絳等,為

        心營熱盛,或血分熱盛而引動肝風。

        8.溫病戰(zhàn)汗的病機及表現(xiàn)怎樣?

        戰(zhàn)汗是在溫病發(fā)展過程中突見肢冷爪青、脈沉伏,全身戰(zhàn)栗,繼而全身大汗

        淋漓的癥狀。其病機多因熱邪留連氣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氣奮起鼓邪外出

        的表現(xiàn)。戰(zhàn)汗之后,若脈靜身涼,為邪隨汗出病情向愈;戰(zhàn)汗之后,身熱不退,

        煩躁不安,脈象急疾或神情萎靡,甚至昏迷,為邪盛正衰,病情危重。另外,

        若全身戰(zhàn)栗而無汗出者,多因正氣虧虛,不能托邪外達所致,預后欠佳。

        9.祛濕清熱法主要可分幾種?請列出各自代表方。

        祛濕清熱法主要分為:①宣氣化濕,代表方為三仁湯,②燥濕泄熱,代表方為

        王氏連樸飲,③分利濕邪,代表方為茯苓皮湯。

        10.清心開竅與豁痰開竅作用有何不同?如何運用?

        ①清心開竅法的作用特點是清解心熱,透絡開竅以促進神志清醒,主要用安

        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豁痰開竅法的作用特點是用清化濕熱.滌痰開竅

        的方法來宣通竅閉,促使神志清醒,主要用菖蒲郁金湯。二法的主要區(qū)別是,

        前者主在清解,而后者主在清化。②從兩法的適應癥來區(qū)別應用。清心開竅

        法的適應證是溫熱邪熱入心包而引起的神志異常者,表現(xiàn)為身熱,神昏譫語,

        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舌質紅絳,或純絳鮮澤,脈細數(shù)等;豁痰開竅法的適

        應證是濕熱郁蒸,釀生痰濁,蒙蔽機竅者,表現(xiàn)為發(fā)熱,神識昏蒙,時清時

        昧,時有譫語,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等。

        11.通腑泄熱和導滯通便有何異同?

        通腑泄熱和導滯通便法的相同點:通腑泄熱和導滯通便均屬通下逐邪法,都用

        苦寒之品,均主要作用于腸腑。不同點:①作用不同,通腑泄熱作用為瀉下陽

        明實熱燥結;導滯通便作用在于通導腸腑濕熱積滯。②適應證不同,通腑泄熱

        適用于熱入陽明,內結腸腑之證。證見潮熱便秘,或熱結旁流,時有譫語,

        腹部脹滿或硬痛拒按,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代表方如調胃承氣湯.

        大承氣湯;導滯通便適用于濕熱積滯膠結腸道的證候。證見身熱,脘腹痞滿,

        惡心嘔逆,便溏不爽,黃如醬,舌苔黃垢濁膩。代表方如枳實導滯湯。

        12.風溫的傳變規(guī)律是怎樣的?

        風溫是感受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因外感風熱病邪多從口鼻侵入人

        體,而肺位最高,首當其沖,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陰肺經病變?yōu)橹鳌?/p>

        如肺衛(wèi)病邪不解,其發(fā)展趨向大致有兩種:--是順傳入胃,多呈陽明熱盛或熱

        結腸腑之證;二是逆?zhèn)餍陌?,見神昏譫語等神志異常證候。另在病變過程中,

        由于邪熱壅肺,可致痰熱喘急;熱入血絡,則易外發(fā)紅疹;病至后期,則多呈

        肺胃陰傷的病理表現(xiàn)。

        13.簡述春溫總的治療原則。

        春溫總的治療原則是:以清泄里熱為主,并須注意透邪外出,顧護陰精。

        14.試述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療大法。

        ①初起邪在肺衛(wèi),以辛涼甘潤為先;②中期宜清養(yǎng)并施,即在清肺胃,通腑之

        時注意養(yǎng)陰增液;③后期若邪熱深入下焦,須滋培真陰。④即所謂“上燥治氣,

        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5..“燥熱”與“火熱”的治療有何不同?

        治療火熱之證,常用苦寒清熱瀉火之法,而治療燥熱則最忌苦寒傷陰,故治燥

        必用甘寒。對于秋燥的治法,“始用辛涼,繼用甘涼,與溫熱相似。但溫熱

        傳至中焦,間有當用苦寒者,燥證則唯喜柔潤,最忌苦燥,斷無用之之理矣?!?/p>

        16.吳鞠通提出的白虎湯“四禁”是什么?臨床上應如何掌握

        白虎湯“四禁”即“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

        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钡谂R床.上不必拘泥于此,大凡掌握表

        證未解者當慎用,而里熱未感者或病非陽明實熱者多在禁用之列。

        17.春溫熱灼真陰有哪些證型?如何辨證治療?

        有三種證型:①陰虛火熾:癥見身熱,心煩不得臥,舌紅苔黃活薄黑而干,脈

        細數(shù)。治宜清熱降火,育陰安神,方用黃連阿膠湯。②真陰虧損:癥見身熱不

        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紅顴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咽干齒黑,或心

        悸,或神倦,耳聾,舌質干絳,脈虛軟或結代。治法滋補肝腎,潤養(yǎng)陰液,

        方用加減復脈湯。③陰虛風動:癥見手足蠕動或瘛痂,口角顫動,兩目上視或

        斗視,筋惕肉,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作痛,時時欲脫,形消神倦,齒黑

        唇裂,舌干絳少苔或無苔,脈虛弱。治宜滋陰養(yǎng)血,潛陽息風。方用三甲復

        脈湯或大定.風珠。

        18.在溫病臨床中,如何區(qū)別運用黃連阿膠湯、大定風珠、青蒿鱉甲湯?

        ①黃連阿膠湯適用于腎水虧于下,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

        腎,而致陰虛火熾的證候。②大定風珠適用于真陰欲竭,水不涵木,時時欲

        脫,純虛無邪的虛風內動證。③青蒿鱉甲湯則適用于余邪雖輕,但深伏陰分,

        耗損陰液的余邪留伏陰分證。

        19.試述吳鞠通五個加減承氣湯的適應證。

        ①宣白承氣湯,適用于痰熱阻肺,腑有熱結證。②牛黃承氣湯,適用于熱入

        心包,兼有腑實證。③增液承氣湯,適用于腑實兼有陰液虧損證。④新加黃

        龍湯,適用于腑實兼有氣液兩虛證。⑤導赤承氣湯,適用于腑實兼有小腸熱

        結證。

        20.羚角鉤藤湯與大定風珠在臨床運用.上如何區(qū)別?

        羚角鉤藤湯能涼肝息風,適用于邪熱熾盛引起的肝風內動,癥見身熱壯盛,

        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甚則狂亂,神昏,痙厥,舌干絳,脈弦數(shù)。而大定風

        珠則功專滋陰息風,補陰斂陽,有防厥脫之效。適用于邪熱久羈,劫爍真陰,

        水不涵木而致的虛風內動,癥見身熱不甚,肢厥神疲,手足蠕動,甚或瘛瘋,

        心中愴愴大動,時時欲脫,唇裂齒黑,舌干絳少苔,脈沉細數(shù)而虛者。

        羚角鉤藤湯多用于溫病中期,極期,邪盛的實證動風,其抽搐有力。大定風

        珠多用于溫病后期,邪少虛多的虛風內動,其抽搐多無力,呈手足蠕動。

        21.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王氏清暑益氣湯的功用及適應證有何不同?

        白虎湯功效清熱生津,適用暑入陽明之壯熱多汗、口渴心煩、面赤氣粗、苔

        黃燥、脈洪大等見證。若背微惡寒者為兼有汗多傷氣的表現(xiàn),可加人參則為

        白虎加人參湯。具有清氣泄熱,益氣生津的作用。適用于暑入陽明兼暑熱仍

        盛,但津氣已傷者;王氏清暑益氣湯證見津氣兩傷之身熱心煩,肢倦神疲,口

        渴自汗,氣短而促,小溲黃,脈虛無力者。三方之中白虎湯功專清氣泄熱,

        兼以生津為陽明氣分熱盛之代表方;白虎加人參湯則清氣泄熱兼以益氣生津,

        適用于陽明氣分邪熱仍盛,但津氣已傷者;而王氏清暑益氣湯是用于暑熱未解

        而津氣已傷者,與白虎加人參湯相比,本方清熱益氣作用較遜而生津之力較

        優(yōu)。

        22.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酸泄酸斂”?并分別舉出代表方劑。

        “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概括指出暑溫邪在氣分,見陽

        明熱盛者,治宜辛寒清氣泄熱滌暑,方用辛涼重劑白虎湯,即所謂“首用辛

        涼”若陽明之邪不解,進一步耗傷津液,而見暑熱傷津者,治宜甘寒之劑

        以清熱生津,方取王氏清暑益氣湯等,即所謂“繼用甘寒”若暑熱雖去而津氣

        欲脫,治宜甘酸化陰斂津固脫,方如生脈散;若暑熱久羈,傷及腎者,又當以

        泄熱合酸甘斂津,方如連梅湯,即所謂“再用酸泄酸斂”。

        23.試述秋燥,肺燥移腸熱,絡傷咳血證的證候,治法和方劑名。

        初起邪在肺衛(wèi),以辛涼甘潤為先;中期宜清養(yǎng)并施,即在清肺胃,通腑之時注

        意養(yǎng)陰增液;后期若邪熱深入下焦,須滋培真陰。即所謂“上燥治氣,中燥

        增液,下燥治血”。

        24.吳鞠通提出濕溫“三禁”的內容是什么?試說明其理由

        吳鞠通提出“三禁”,是指濕溫初起治療而言的,他說:“汗之則神昏耳聾,

        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边@里的“汗”,指辛溫峻

        汗,“下”指苦寒攻下,“潤”指滋陰。濕溫初起,邪遏衛(wèi)氣,治宜芳香宣

        化,使患者微微汗出,衛(wèi)氣通暢,邪從外解。不宜用傷寒之辛溫峻汗。否則,

        不僅不能使?jié)裥皬暮苟?,反而助熱動濕,使?jié)駸嵘厦汕甯[,擾亂心神,出

        現(xiàn)神昏耳聾。濕溫病人,多為脾胃功能較弱,初起由于濕困氣機,出現(xiàn)胸脘

        痞悶,有似腑實,治宜理氣化濕,健運脾胃,不宜攻下,若妄用攻下,則中

        氣更傷,造成脾虛下陷,洞泄不止。濕溫初起,午后熱顯,狀若陰虛,乃濕

        性屬陰,午后濕熱交蒸較甚之象,忌用滋膩之品滋陰。否則,會助濕戀邪,

        妨礙濕邪祛除,使邪戀不去,病深難解。

        25.濕溫病如何辨別濕熱的輕重?

        濕溫病辨別“濕”“熱”的輕重主次,是決定治法,選方用藥的先決條件。

        濕熱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證論治的關鍵。本病有濕重于熱、濕熱并重、熱重于

        濕三種病理轉化,其分辨的著眼點主要在發(fā)熱、出汗、口渴、二便及舌苔脈

        象的具體表現(xiàn),還應結合患者體質及病程階段來辨析。初起濕未化熱,一般

        表現(xiàn)濕象重,熱象輕,邪遏衛(wèi)氣者,多見惡寒少汗、身熱纏綿、頭重肢困、胸

        悶脘痞、苔膩脈緩等;邪遏膜原者,多見寒熱往來、嘔逆脹滿、苔白厚膩濁如

        積粉、脈緩等。邪入氣分后,濕熱變化復雜,熱重者,則熱勢較高、汗出、

        口渴、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熱象較甚;濕重者,則熱勢不顯而食少口淡無味、渴

        不欲飲或不渴、苔白膩、脈濡緩等濕象較明顯;濕熱并重者,則見身熱、汗出

        垢膩、脘痞嘔惡、口渴不欲多飲、大便溏黃、苔黃膩、脈濡數(shù)等熱象濕象

        均較著。

        26.何謂輕法頻下?

        濕熱(暑濕)挾滯,阻結腸腑時,治療上應注意,連續(xù)攻下,但制劑宜輕,因

        勢利導,不宜峻劑猛攻,以胃腸邪盡,濕熱挾滯之證消失,大便轉硬為度。

        27.試述伏暑暑濕積滯,郁結腸道證候,治法和常用方劑。

        本證由暑濕郁蒸氣分,困阻中焦,并與積滯互結,阻滯腸道所致。證候:身熱

        稽留,胸腹灼熱,嘔惡,便溏不爽,黃如醬,苔黃垢膩,脈滑數(shù)。治法:

        導滯通下,清熱化濕。方藥枳實導滯湯。

        28.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與熱閉心包證治有何不同?

        濕熱釀痰,蒙蔽心包,病變以氣分為主,乃濕熱郁蒸,釀生痰濁,蒙蔽心包,

        神明失常所致;其神志呈昏蒙狀態(tài),表現(xiàn)神識昏蒙,時清時昧或似清似昧,時

        有譫語,舌質紅苔黃膩。熱閉心包證,病變已至營血,為邪侵心包,閉阻心

        竅,擾害心神所致;其神志呈昏迷狀態(tài),表現(xiàn)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兼見灼熱

        肢厥,舌質紅絳。治療亦有不同。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者,宜清熱化濕,豁

        痰開蔽,方用菖蒲郁金湯為主;熱閉心包宜清心開竅,方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

        黃丸。

        29.濕溫初起,三仁湯與藿樸夏苓湯如何區(qū)別運用?并說明其理由

        三仁湯,藿樸夏苓湯二方均有杏、蔻、苡、樸藥物,均具開上,暢中,滲下

        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濕而透泄邪熱,故都可用于濕溫初起,邪遏衛(wèi)氣之證。

        兩者區(qū)別在于,藿樸夏苓湯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芳香化濕透表之力

        較強,較適用于病變偏于衛(wèi)表,而化熱尚不明顯者。三仁湯中則有通草,滑石,

        竹葉,重在滲泄?jié)裰兄疅?,故其清利濕熱之力較強,更為適用于濕漸化熱而

        表證較之藿樸夏苓湯證不大顯著者。

        30.何謂“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是指濕熱熱病救陰不可妄用補血粘膩之品,因陰

        血難以速生,況且滋補陰血之品易礙濕戀邪,而是用甘寒生津之品,速回其

        津液,留得一分陰液,便有一份生機。且要防止汗泄過多,勿使津液流失。

        31.葉天士《溫熱論》中里結陽明有哪些證型,濕熱里結與傷寒里結運用下法有

        何不同?

        溫病里結證根據(jù)理解部位可分為里結在胃和急結在腸:里結在胃又稱痞,主癥

        是按之心下痛,或痞脹。痞證根據(jù)是否化熱,分別可用開泄和苦泄之法,凡

        苔白,或黃白相兼均以開泄氣機,宣通濕邪;凡苔黃或濁均以苦寒泄降,清化

        痰濁,代表方小陷胸湯,瀉心湯之類。里結在腸則可分燥熱內結,與濕熱內

        滯不同,屬燥熱內結相當于傷寒陽明燥熱內結證,必見腹脹痛,苔老黃,渴

        甚等癥,沿用承氣類,通泄實熱;如屬濕熱內滯者,僅見便溏滯不爽,或膠閉

        難下,治以輕下濕熱以逐邪,治用枳實導滯湯之類。濕熱積滯運用下法與傷

        寒燥熱內結不同,燥熱者治宜下法,而應猛下,下至便溏為燥熱邪盡,濕熱

        內滯者治用下法,目的是為逐邪而設,故可輕下頻下,下至便硬為濕邪已去。

        32.為什么葉天士說溫病“救陰尤易,通陽最難”?

        熱病救陰尤易的原因主要是因救陰之品多屬清涼之品,治溫熱屬正治,治療

        較易取效,其次溫病學家認為溫病初起即用養(yǎng)陰生津甘寒濡潤之品,其陰傷

        不甚,治之易生效;通陽難主要體現(xiàn)在,辨證難,濕熱證易與傷寒、陰虛、積

        滯等證混淆,辨證極難,治療當然無從下手,再有選藥亦是一難點,溫病中

        只有濕溫需通陽,既不能過于苦溫,易傷津液;而苦寒則易致濕邪內結,甘寒、

        咸寒之品則戀邪,惟選辛開、甘淡合用,使三焦氣化得行,陽氣得通,濕邪

        自去矣。

        33.如何理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是指濕熱病救陰不可用補血粘膩之品,因陰血難

        以速生,況且滋補陰血,易礙濕戀邪,使?jié)駸嶂安灰紫狻6怯酶屎?/p>

        津之品,速回其津液,留得一分陰液,便有一份生機。且要防止汗泄過多,

        勿使津液流失。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是指濕熱病通陽不全在使用溫通陽氣的藥物,更

        不在于溫補陽氣,而是宣展氣機,淡滲利尿,迨至氣機宣展,小便通利,濕

        濁外泄,陽氣自無阻遏而外達。

        34.為什么說濕熱病“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此處“中氣實”指素體中陽偏旺,“中氣虛”指素體中陽偏虛。因為“濕”

        為陰邪,“熱”為陽邪,“濕熱”病邪為陰陽合邪,而太陰脾臟屬陰,陽明胃

        腑屬陽,故濕熱之邪侵犯,若患者素體中陽偏旺,則邪易從陽熱化而病

        變偏于陽明胃,發(fā)為熱重濕輕證;若素體中陽不足,則邪易從陰濕化而病變

        偏于太陰脾,發(fā)為濕重熱輕證。即葉天士所謂“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

        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

        35.如何理解“白虎四禁”?

        白虎四禁是指“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

        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吳氏在此是以癥候言病機,如葉子雨認為:脈

        弦細屬足少陽,脈沉屬足太陰,不渴為無內熱,汗不出為表未解,故皆不宜

        用白虎湯。但臨床不宜看死,如張錫純認為“用白虎湯之定例,渴者加人參,

        其不渴者即服白虎湯原方。.....石膏原有發(fā)表之性,其不汗出者不正可借以

        發(fā)其汗乎?”吳又可也認為“里證下后,脈浮而微數(shù),身微熱,神思或不爽,

        此邪熱浮于肌表,里無壅滯也,雖無汗,宜白虎湯,邪從汗解。”吳氏自己

        也有“下后無汗脈浮者,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主之”之說??偟膩?/p>

        說,白虎湯為治肺胃無形邪熱的代表方,凡不屬本證者皆不宜使用或單獨使

        用白虎湯。

        36.濕溫初起治禁是什么?如何理解?

        濕溫初起三禁是指禁汗、禁下和禁潤。所謂濕溫初起三禁是針對濕溫初起時

        較易誤診的三種情況而言,若見惡寒頭痛,身重疼痛,誤認為傷寒而用辛溫

        發(fā)汗之藥,則會耗傷心陽,濕濁隨辛溫之品上蒙清竅,可致神昏、耳聾、目

        閉等癥;若見胸悶不饑等濕熱阻滯脾胃之癥,誤以為胃腸積滯而妄用苦寒攻下。

        則脾陽受損,脾氣下陷,濕邪下趨而為洞泄;若見午后身熱等而誤認為陰虛,

        妄用滋膩陰柔之藥,勢必使?jié)裥板d結難解,病情加重而難以治愈。但有時不能

        絕對拘于三禁之說,如濕溫初起,邪在衛(wèi)氣,雖不能過于辛溫發(fā)汗,但所用

        的芳香宣透之法也屬于汗法,用藥后往往有微汗邪透的效果,另外在濕溫發(fā)

        展過程中,若形成陽明里實,或化燥傷陰,則當下當潤。

        37.如何理解“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

        不沉)?!?/p>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是指治療上焦病證要用輕清升浮的藥物為主,因為非

        輕浮上升之品就不能達到在.上的病位,用藥劑量也要輕,煎煮時間也要少,

        不要過用苦寒沉降之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可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指治

        療中焦溫熱性質病證,要注意去邪氣之盛而復正氣之衰,使歸于平;二指治療

        中焦?jié)駸嵝圆∽C,要注意分消濕熱,升脾降胃,不可偏治一邊。治下焦如權(非

        重不沉)是指治療下焦病證要注意使用重鎮(zhèn)平抑、厚味滋潛之品,使之直達于

        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