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青青青国产爽爽视频免费观看

        中國基因網(wǎng)您的位置:首頁 >國內(nèi)研究 >

        低血糖原因待查

        -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江蘇省中醫(yī)院兒科)

        低血糖原因待查

        一、器質(zhì)性(吸收后、空腹期)低血糖癥

        (一)胰島素瘤

        成年人器質(zhì)性低血糖癥較常見病因。多為良性腺瘤,90%為單個,少數(shù)為多

        個。腺癌次之,體積較大,診斷時多有局部淋巴結(jié)及肝臟轉(zhuǎn)移。B細胞增生成年

        人少見,可為彌漫性或結(jié)節(jié)狀,有時伴微小腺瘤。異位胰島素瘤多位于十二指腸、

        肝門及胰腺附近,術(shù)前定位困難。腫瘤組織自主性分泌大量胰島素,致血漿胰島

        素濃度絕對過高。正常人胰動脈血糖濃度與胰靜脈胰島素含量呈負相關(guān),當血糖

        降低時(血糖<1.67mmol/L胰島素分泌停止,而胰島素瘤組織缺乏這種調(diào)節(jié)機制,

        血糖已明顯降低仍繼續(xù)分泌胰島素,致反復(fù)發(fā)作的嚴重低血糖癥。低血糖多在晨

        空腹發(fā)作,饑餓、勞累、精神刺激。飲酒、月經(jīng)來潮、發(fā)熱等均可誘發(fā)。癥狀由

        輕漸重,由偶發(fā)到頻發(fā)。早期以交感神經(jīng)受刺激及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癥為主,

        病情隨病程延長而加重,后期多以腦功能障礙為主。多次發(fā)作久病后血糖可降至

        2.24mmol/L以下,甚至/L(20mg/dl)。給予葡萄糖后癥狀很快消失。

        久病多次發(fā)作常影響智力及記憶力、定向力等。癌腫者低血糖癥更嚴重,伴消瘦、

        肝腫大、腹塊、腹痛等。多發(fā)性內(nèi)分泌腺瘤I型(MEN-I型)伴胰島素瘤者,除低

        血糖癥外常伴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肢端肥大癥、皮質(zhì)醇增多癥、甲狀腺腺瘤、

        胰島δD細胞瘤(卓一艾綜合征,ZollingerEilisonSyndrome)等癥狀和體征。

        本病診斷依據(jù):①Whipple三聯(lián)癥存在(見病史);②空腹(基礎(chǔ))血漿胰島素(放免

        法,IRI)>30mU/L(甚至160mU/L);③發(fā)作時血糖<1.6mmol/L(30mg/dl),

        IRI>6mU/1(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停止)④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O.4,修正后指

        數(shù)>85μu/mg(正常<50μu/mg);⑤胰島素原和胰島素類似物(PLC)值超過所測胰

        島素濃度的25%。定位診斷借助于B型超聲、CT、MRI、ECT等。

        (二)內(nèi)分泌性低血糖癥

        1.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其中最常見的是席漢綜合征(SheehanSyndrome),

        由于垂體前葉激素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TSH)、

        促甲狀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FSH、LH)缺乏或不足,致靶腺一腎上腺皮質(zhì)、

        甲狀腺、性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主要是皮質(zhì)醇)甲狀腺激素(T3、T4)

        不足,致使肝糖原貯備不足、肝糖原分解及異生減少、腸道對糖的吸收減少,周

        圍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增加等,因此極易發(fā)生低血糖癥?;颊咂綍r進食量少,甚

        至厭食,不能耐受饑餓,常于空腹時發(fā)生低血糖癥,甚至昏迷。對外源性胰島素

        非常敏感,少量胰島素即可誘發(fā)低血糖昏迷。高糖飲食或靜脈輸注高滲糖后可刺

        激內(nèi)生性胰島素分泌增多而致低血糖昏迷。當有應(yīng)激發(fā)生垂體危象時,以低血糖

        昏迷最常見。診斷依據(jù):①有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尤其席漢綜合征)病史及體征;②

        垂體前葉激素測定值低于正常;③甲狀腺激素(T3、T4)、血尿皮質(zhì)醇、性激素(E2、

        T)低于正常;④低血糖癥診斷確立。

        2.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功能減退時甲狀腺激素缺乏或不足,機體代謝

        率低下,胃酸等消化酶缺少,患者食欲差,進食量少,腸道對糖的吸收緩慢,組

        織代謝所需酶系產(chǎn)生不足或其活性降低,致使糖原合成及分解、葡萄糖的吸收利

        用均發(fā)生障礙,引起低血糖狀態(tài)。甲狀腺功能減退時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低,特別

        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性昏迷時皮質(zhì)醇水平明顯降低,致肝糖異生不足及對胰島素敏

        感性增加,容易引起低血糖癥。黏液性水腫昏迷伴低體溫時加重糖代謝障礙;當

        體溫低于30。C時肝糖原異生及分解減弱,葡萄測人細胞內(nèi)的速率減慢,己糖激

        酶活性降低;當體溫低于25。C時糖的有氧氧化變?yōu)闊o氧酵解,致低血糖狀態(tài)加

        重。診斷依據(jù):①甲狀腺功能減退病史及體征存在;②T3、T4地測定值低于正常,

        TSH水平增高;③發(fā)作時血糖<2.78mmol/L,給予葡萄糖后癥狀消失。

        3.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阿狄森病)伴低血糖癥本病時糖皮質(zhì)激素不

        足,患者對胰島素敏感,肝糖原異生不足,當在饑餓、胃腸道功能紊亂、感染或

        應(yīng)用胰島素時,極易發(fā)生低血糖癥。本病時有明顯乏力、食欲差、消瘦、皮膚黏

        膜素沉著及原發(fā)病(結(jié)核、自身免疫)癥狀,血糖至3.67mmol/L(60mg/dl)左

        右時已有明顯低血糖癥狀。診斷依據(jù):①低血糖癥診斷明確;②阿狄森病病史及

        體征;③血、尿皮質(zhì)醇低于正常;④血漿ACTH增高;⑤有過結(jié)核史或者自身免疫病

        史等。

        4.嗜鉻細胞瘤伴低血糖癥Engelman發(fā)現(xiàn)2例惡性嗜鉻細胞瘤肝轉(zhuǎn)移患者,

        有頑固的低血糖發(fā)作。本病時釋放大量兒茶酚胺,誘發(fā)高血糖,后者又刺激胰島

        素分泌過多而致低血糖癥。惡性嗜鉻細胞瘤伴有肝轉(zhuǎn)移時,產(chǎn)生一種胰島素樣活

        性物質(zhì)(NSILA),引起低血糖發(fā)作,其發(fā)作程度酷似胰島素所致低血糖危象,病

        死率較高。低血糖發(fā)作與高血壓發(fā)作之間無平行關(guān)系,即低血糖發(fā)作可無高血壓,

        而高血壓發(fā)作時可無低血糖。低血糖發(fā)作時的心悸、出汗。面蒼白、震顫、煩

        躁不安等交感神經(jīng)興奮的癥狀與兒茶酚胺分泌增多的癥狀相同,臨床上可誤認為

        是嗜鉻細胞瘤危象而延誤了對低血糖癥的診治。診斷依據(jù)有:①有陣發(fā)性高血壓

        或者持續(xù)性高血壓陣發(fā)性加重等病史及體征;②24h尿VMA增高;③血尿兒茶酚胺

        增高;④糖耐量異?;蛱悄虿∏€;⑤B型超聲、CT等檢查證實腎上腺(髓質(zhì))腫瘤

        或雙側(cè)增生。

        5.胰島A細胞功能減退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不足,使胰島素的降糖

        作用缺少了桔抗激素而致低血糖癥。臨床表現(xiàn)酷似胰島

        素瘤。國外曾有3例報告,其中1例為成年人。目前本病診斷有賴于胰腺組

        織病理檢查A/B細胞的比例較正常減低。

        (三)肝源性低血糖癥

        1.獲得性肝病伴低血糖癥肝臟是維持體內(nèi)血糖穩(wěn)定的重要器官,是空腹狀

        態(tài)血循環(huán)中重要供糖來源,這依賴于:①肝糖原貯備充足;②葡萄糖的來源和糖

        原異生的底物供給充足;③糖原合成、分解、異生的有關(guān)酶系功能正常。長期空

        腹時糖異生是提供循環(huán)血中糖的唯一來源。動物試驗切除肝組織80%以上才發(fā)生

        低血糖反應(yīng)。臨床上多見于獲得性肝病(見病因分類)晚期,低血糖癥常是臨終前

        的表現(xiàn)。低血糖的原因:①肝細胞損害致肝糖原儲存嚴重不足,肝糖原分解、糖

        異生及肝糖釋放人血循環(huán)的量等均減少;②肝細胞對胰島素的分解滅活減少,使

        血漿胰島素水平增高;③肝癌或肝硬化時對葡萄糖消耗增多;癌組織產(chǎn)生胰島素

        祥物質(zhì)有關(guān);④肝病時對雌激素滅活減弱,血循中其含量增高,拮抗生長激素及

        胰高糖素的作用,致低血糖癥。肝源性低血糖多于空腹時發(fā)作,禁食、誤餐、限

        制碳水化合物攝人均可誘發(fā)。注射腎上腺素或胰高糖素不能糾正低血糖癥。發(fā)作

        程度及頻率呈進行性加重,其癥狀以精神神經(jīng)癥狀為主,易誤為肝性腦病。診斷

        依據(jù):①有肝病史及體征,低血糖癥多見于肝病晚期,屬臨終前表現(xiàn);②空腹血

        糖低于正常,糖耐量試驗呈糖尿病樣曲線,于服糖后4-7h血糖逐漸下降至過低

        水平;③肝功能異常;④注射腎上腺素及胰高糖素后血糖不上升。

        2.遺傳性酶原異常性低血糖癥

        (1)糖原累積病(糖原沉著癥):糖原代謝病,由于缺乏糖原合成與分解的酶

        類所致。目前已知者10型,與低血糖有關(guān)者有I、Ⅲ、Ⅵ、Ⅸ型。

        ①第I型(VonGiethe病):在肝、腎等組織內(nèi)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

        將葡萄糖-6-磷酸分解為葡萄糖,故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細胞內(nèi)葡萄糖-6-磷酸濃度

        增高,促進糖原合成,過多的糖原累積肝、腎、牌組織內(nèi),導(dǎo)致肝、脾、腎腫大。

        由于葡萄糖-6-磷酸不能轉(zhuǎn)化為葡萄糖,糖酵解增強,酸生成增多致酸性酸

        中毒。體內(nèi)能量來源依賴于蛋白質(zhì)及脂肪分解代謝加強,致患兒生長發(fā)育障礙,

        酮體生成增加,常伴有酮癥酸中毒。體內(nèi)過量的酸及酮體由腎小管排泄增多,

        影響了尿酸排泄,血液中尿酸濃度增高致痛風(fēng)。長期低血糖刺激脂肪分解,形成

        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脂肪酸血癥,可于臀部及四肢伸面形成黃瘤。由于缺乏糖

        原分解酶,對胰高糖素無反應(yīng)。診斷依據(jù):①患兒出生后即被發(fā)現(xiàn)肝、脾、腎腫

        大,反復(fù)低血糖發(fā)作,消瘦、矮小、智力低下;②有上述代謝異常;③胰高糖素

        0.5mg肌肉注射后10-20min,正常人空腹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dl),

        本病者上升0.1mmol/L(.8mg/dl)但酸上升3-6mmol/L(30-60mg/dl);④肝

        穿刺活檢測定肝糖原常大于正常值6%濕重,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缺如或很低。

        ②第皿型Cori病):脫枝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缺乏,致糖原中1:6

        糖苷鍵水解困難,僅能經(jīng)磷酸化酶分解糖原分子中1:4糖苷鍵,直至糖原分枝

        脫落而成界限糊精(Linitdex-trin),此物與碘呈紫反應(yīng)。由于糖原尚能進行

        磷酸化水解為葡萄糖,且糖原異生正常,所以低血糖癥及高脂血癥比第1型輕,

        但肌肉癥狀較重(肌肉萎縮、軟弱無力等)。成年人癥狀輕者可僅有肌無力或無癥

        狀。診斷依據(jù):①胰高糖素試驗:晨空腹肌肉注射0.5mg后空腹血糖不上升或上

        升很少,如患者不能耐受一夜饑餓,也可于進食2h后重復(fù)此試驗,因此時糖原

        分枝已恢復(fù),可被胰高糖素分解,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dl)屬正常反

        應(yīng),血酸濃度無變化;②界限糊精試驗:紅細胞、白細胞用組織化學(xué)反應(yīng)證實

        其存在;肝及肌肉活檢呈相同反應(yīng)。

        ③第VI型(Hers病):由于肝磷酸化酶缺乏所致。臨床以肝腫大為特征,低

        血糖癥輕或無。胰高糖素肌肉注射后血糖不上升,提示磷酸化酶缺乏。用甘油刺

        激后血糖明顯上升。本癥見于年齡較小的兒童,病情輕、預(yù)后較好。肝活檢證實

        糖原沉著過多及磷酸化酶活性減低。

        ④第Ⅵ型L由于肝磷酸化激酶缺乏所致。有兩型,甲型伴有肝腫大,對胰高

        糖素反應(yīng)正常;乙型有肝腫大,饑餓性低血糖,對胰高糖素反應(yīng)差。以男性多見,

        男女之比約9:1。有生長發(fā)育遲緩、運動神經(jīng)發(fā)育受累及神經(jīng)傳導(dǎo)速度緩慢。

        男性可有智力減退,女性癥狀輕。甲型為常染體隱性遺傳,乙型為性聯(lián)染體

        隱性遺傳。

        (2)肝糖原異生酶缺乏

        ①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為常染體隱性遺傳,臨床罕見。多于出生后6

        個月內(nèi)發(fā)病,常因感染誘發(fā)低血糖癥,伴代謝性酮癥酸中毒。生長遲緩,肝腫大,

        肌張力低、嗜睡、嘔吐、驚厥。成年人常于餐后2-4h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伴代謝

        性酸中毒,有肝腫大。饑餓可誘發(fā)低血糖發(fā)作,果糖、丙氨酸、二羥丙酮、甘油

        等口服或靜脈注射均可致低血糖癥發(fā)作。血生化呈低血糖。高血酮、高酸及高

        丙氨酸血癥。確診依據(jù):主要靠肝、腎及腸活檢測此酶活力。

        ②丙酮酸竣化酶缺乏:更罕見。初生女嬰呈陣發(fā)性低血糖癥,常伴有酸性

        酸中毒。生長發(fā)育遲緩、肌張力低,丙酮酸及丙氨酸濃度增高。確診靠肝活檢測

        此酶活力。

        ③磷酶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缺乏:更罕見。多在1歲內(nèi)發(fā)生空腹期低血糖癥

        死亡。肝脂肪變性,丙酮酸水平增高。

        (3)肝糖原合成酶缺乏:由于此酶缺乏使肝內(nèi)糖原貯備減少,空腹時易發(fā)生

        嚴重低血糖癥,但進食后血糖正常。見于嬰幼兒,大都夭折。肝活檢及酶測定有

        助于診斷。

        (4)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由于缺乏果糖1-磷酸醛縮酶,致果糖l-磷酸積聚,

        血漿果糖水平明顯升高伴果糖尿。進食甜食、蔗糖及富含果糖的水果可誘發(fā)低血

        糖癥。進食果糖較多可引起惡心、嘔吐、低血糖癥發(fā)作,久病后可有肝腫大、黃

        疸、蛋白尿、氨基酸尿、果糖尿,生長發(fā)育障礙。如不進食果糖可健如常人。屬

        常染體隱性遺傳,兒童皆可發(fā)病。

        (5)半糖血癥:由于缺乏半糖1-磷酸尿嘧啶核苷轉(zhuǎn)換酶或半糖激酶所

        致,僅前者引起低血糖癥。類食品中含糖較多,在腸內(nèi)的糖經(jīng)消化酶分解

        產(chǎn)生等量的葡萄糖及半糖,后者被小腸吸收后經(jīng)一系列酶(上述二種最重要)

        的作用轉(zhuǎn)變?yōu)槠咸烟?。當半糖l-磷酸尿嘧啶核苷轉(zhuǎn)換酶缺乏時,半糖1-磷

        酸轉(zhuǎn)變成葡萄糖1-磷酸受阻,半糖及其代謝產(chǎn)物半糖l-磷酸及半糖醇積

        聚于血液和組織內(nèi),可引起:肝脂肪浸潤、匯管區(qū)膽小管增生、膽汁淤積、肝腫

        大、黃疸、肝硬化;腎小管損傷出現(xiàn)蛋白尿、氨基酸尿及電解質(zhì)紊亂;智力發(fā)育障

        礙;半糖醇聚積晶體引起白內(nèi)障。血液中半精越高,葡萄糖濃度越低。半

        糖l-磷酸對葡萄糖磷酸變位酶及葡萄糖6-磷酸酶有抑制作用,使葡萄糖生成不

        足致低血糖癥。早期嬰兒哺后嘔吐、腹瀉,數(shù)日后發(fā)生黃疸、溶血表現(xiàn),肝腫

        大伴肝功能異常,高氯性酸中毒,蛋白尿、氨基酸尿,久病者有智力低下,白內(nèi)

        障、生長發(fā)育障礙?;純憾嗨烙诙嗯K器功能衰竭。確診依靠測定紅細胞中有關(guān)酶

        的活力。

        (四)胰外腫瘤性低血糖癥

        能引起低血糖癥的胰外腫瘤的細胞構(gòu)成是多種多樣的(詳見病因分類),無性

        別差異,老年人多見??崭够虿秃?-3h均可發(fā)生低血糖癥,以腦部缺糖癥為

        主。約10%的患者伴有內(nèi)分泌疾病的特征:如甲狀腺腫大伴有或不伴有甲狀腺功

        能亢進,男性化,陽痿,男性房發(fā)育,肢端肥大等。低血糖癥發(fā)作時血漿胰島

        素水平降低。引起低血糖癥的機理不明,可能有:①腫瘤組織利用糖過多;②腫

        瘤產(chǎn)生某種抑制胰高糖素釋放的物質(zhì);③腫瘤產(chǎn)生胰島素作用樣物質(zhì)

        (MSILA—S),其結(jié)構(gòu)似生長激素,有促進細胞生長及胰島素作用,又稱胰島素生

        長因子I與11(IGF-I和11)。但胰島素及C肽水平不高。診斷依據(jù):原發(fā)病(腫

        瘤)的癥狀及體征;血漿胰島素、C肽測定(本癥時水平不高,與胰島素瘤不

        同);1/3患者血IGF升高。

        (五)性低血糖癥

        本癥見于慢性腎衰竭的晚期,不論伴有或不伴有糖尿病均可發(fā)生。機理不明,

        可能有:①熱量攝人不足,患者高度水腫,少尿或無尿,食欲差伴惡心嘔吐等情

        況,口服或靜脈補充熱量受限;②血丙氨酸水平降低,致糖原異生底物不足;③血

        液透析治療;④對胰島素清除減少;⑤腎性糖尿者由尿路失糖過多。診斷依據(jù):慢

        性腎臟疾病病史、腎衰竭生化指標測定;尿糖但血糖不高血漿氨基酸濃度測定。

        (六)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性低血糖癥(insulinautoimmunesyndrome,IAS)

        可發(fā)生在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紅斑狼瘡、腎炎、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惡性貧血、萎縮性胃炎、黑棘皮病等,體內(nèi)出現(xiàn)針對胰

        島素抗體。抗胰島素抗體可逆性地結(jié)合大量胰島素,與抗體結(jié)合的胰島素可逐漸

        解離出來發(fā)揮其生物活性,引起嚴重的低血糖癥。部分患者體內(nèi)出現(xiàn)胰島素受體

        抗體,具有模擬胰島素樣作用,比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強,引起嚴重低血糖癥。

        診斷依據(jù):①自身免疫病史及體征;②血漿胰島素測定(放免法,IRI):血漿總

        IRI明顯升高,常在l000mU/1以上,甚至超過10000mU/1(胰島素瘤者IRI

        (七)酮癥性低血糖癥

        多見于1歲半至6歲間的男孩,活潑多動。晨空腹發(fā)作,饑餓、少食糖類、

        感染、高脂肪低糖踉易誘發(fā)低血糖發(fā)作。發(fā)作時有惡心嘔吐。肌肉震顫、陣攣性

        驚厥,血酮體增高,尿酮體陽性,伴代謝性酸中毒。發(fā)作時稍進食或給予葡萄糖

        后迅即好轉(zhuǎn)。胰高糖素及腎上腺素不能使血糖升高,提示肝糖原不足。給予丙氨

        酸250mg靜脈注射、果糖、甘油治療有效,提示肝糖原異生酶系正常。發(fā)作時

        血漿丙氨酸濃度低,說明從肌肉等組織動員成糖氨基酸不足。病因不明?;純撼?/p>

        于6歲后緩解。診斷依據(jù):①病史;②胰島糖素及腎上腺素注射試驗血糖不升

        高;③排除遺傳性酶系異常。

        (八)酒精性低血糖癥

        本癥多見于營養(yǎng)不良、長時間饑餓的嗜酒者或初次狂飲的青少年或兒童。一

        般發(fā)生于大量飲酒后6-36h,尤其只飲酒不進食者??赡苡捎诰凭诟渭毎麧{

        中氧化為醋酸后使輔酶I(NAD)還原為NADH2,NAD為肝糖原異生所必需,因酸

        經(jīng)丙酮酸、谷氨酸經(jīng)α酮戊二酸進人糖異生過程必需NAD,故酒精抑制糖異生

        致低血糖癥。慢性酒精中毒所致垂體一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低下患者對酒精的作用更

        敏感。低血糖發(fā)作時患者呈昏迷木僵狀態(tài),低體溫,呼氣中帶酒精氣味,易誤認

        為酒精中毒而延誤治療機會。病死率11%,兒童25%。血中酒精濃度在

        40-100mg/dl,血酸及酮體增高,尿酮體陽性。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降低。應(yīng)用磺

        脲類及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大量飲酒易并發(fā)低血糖癥。診斷主要靠病史及血

        糖監(jiān)測。

        (九)藥物性低血糖癥

        1.胰島素:臨床上應(yīng)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癥主要見于胰島素依

        賴性糖尿病(1型)中的脆性型患者,原因有:①胰島素劑量過大,因胰島素依賴

        性糖尿病患者對外源胰島素敏感,多用2U即可引發(fā)低血糖癥。②進食碳水化合

        物不足或注射胰島素后延遲進食或因故未進食者。③運動或勞累過度。④伴有肝

        腎功能不全時,或原伴發(fā)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酮癥等的恢復(fù)期,此時

        對胰島素的需求減少,而胰島素又未及時減量。⑤某些藥物與胰島素配伍應(yīng)用加

        強了胰島素的作用,除磺脲類和雙呱類口服降糖藥外還有磺胺類、水楊酸鹽、雙

        異丙肼胺、異煙肼等。⑥⑦久用胰島素治療后體內(nèi)產(chǎn)生針對胰島素的抗體,胰島

        素(外源性)與抗體結(jié)合,擴大了胰島素的“儲存池”,當結(jié)合的胰島素與抗體離

        解后仍發(fā)揮其降血糖的生物效應(yīng),導(dǎo)致低血糖癥。⑦糖尿病病程較長者常并發(fā)植

        物神經(jīng)損害,失去對低血糖反應(yīng)性釋放胰高糖素及腎上腺素的能力,可在無任何

        低血糖癥狀警告的情況下,反復(fù)發(fā)生低血糖昏迷或癲癇,危及生命。約50%在午

        夜或早晨餐前發(fā)生,除與上述自主神經(jīng)損害(未察覺低血糖癥)有關(guān)外,與黎明前

        現(xiàn)象有關(guān):即患者在黎明前維持正常血糖所需胰島素比黎明時減少20%-30%(稱

        此為黎明前現(xiàn)象)。為控制早餐前高血糖,常在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至午夜

        1.00-3.00(黎明前)時胰島素量相對較高,導(dǎo)致午夜或早晨餐前發(fā)生低血糖癥。

        胰島素治療中的Somogyi現(xiàn)象當作黎明現(xiàn)象處理,也是夜間低血糖發(fā)作的因素。

        2.口服降糖藥中磺豚類過量引起的低血糖癥較常見,尤其氯磺丙豚和格列

        脲。老年人或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時不宜應(yīng)用,否則常致嚴重頑固的低血糖癥。

        3.其他藥物(見病因分類):這些藥物對糖尿病者或伴有肝腎功能不全的非糖

        尿病者,單獨應(yīng)用或與磺脲類同時應(yīng)用均可引發(fā)低血糖癥??赡軝C理有:①降低

        了磺晚類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降低其在肝臟降解或從腎臟排泄。②增強胰島素作用。

        ③促進胰島B細胞釋放胰島素(如交感神經(jīng)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

        ④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后者有抑制胰島素分泌作用。⑤普萘洛爾及其他

        β-受體阻滯劑可掩蓋心動過速、心悸、焦慮等癥狀,使低血糖癥不易察覺。普

        萘洛爾誘發(fā)的低血糖癥可見于心肌梗死、胃大部切除術(shù)后、血液透析的腎衰竭患

        者及糖尿病伴其他心臟病者,機理可能是抑制胰高糖素釋放,減少糖原異生或分

        解,延長或加強胰島素作用。藥物性低血糖癥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及血糖監(jiān)測,排

        除器質(zhì)性低血糖癥,治療效果觀察(停用可疑藥)等。

        嚴重持久低血糖癥常以腦功能障礙為主,常誤診為癲癇、精神分裂癥、腦血

        管痙攣、腦血管意外、偏癱、癡呆、癔癥等,應(yīng)注意血糖監(jiān)測。

        二、功能性(反應(yīng)性、餐后)低血糖癥

        (一)原因不明性自發(fā)性功能性低血糖癥

        此組低血糖癥臨床最常見(約占70%),病因不明,多見于有神經(jīng)質(zhì)的中年女

        性,可能與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偏高有關(guān)。低血糖常于餐后2-4h

        發(fā)作,癥狀輕,以交感神經(jīng)受刺激及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癥為主,腦神經(jīng)缺糖癥

        狀少見。每次發(fā)作持續(xù)時間15-20min,多自行恢復(fù)或稍進食即緩解。為預(yù)防發(fā)

        作常加餐,故患者多肥胖。病史長,但癥狀無進行性加重??崭寡钦?,發(fā)作

        時血糖很少<2.24mmol/L,糖耐量正?;蛟?-4h呈反應(yīng)性低血糖。低血糖發(fā)作

        時(血糖<1.67mmol/L時)胰島素分泌停止。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0.3,修正指數(shù)低于

        50μU/mg。本癥須與輕型胰島素瘤鑒別。

        (二)滋養(yǎng)性低血糖癥

        見于胃大部切除術(shù)、胃腸吻合術(shù)、伴有或不伴有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shù)的幽門成形

        術(shù)患者,進食后食物迅速進人小腸,導(dǎo)致食物快速吸收,尤其進食含糖流汁后

        30-60min血糖達11.1-16.65mmol/LL(200-300mg/dl),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導(dǎo)

        致血糖下降,于餐后2-4h降至2.78mmol/L(50mg/dl)以下,出現(xiàn)以腎上腺素分

        泌過多的癥狀。本癥有胃腸手術(shù)史。餐后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島素血癥。糖耐量空

        腹血糖正常,高峰迅即出現(xiàn)且高于正常,2-3h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

        (三)早期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癥

        患者多肥胖,餐后刺激胰島素釋放延遲,血糖升高時才使胰島素過量釋放,

        導(dǎo)致低血糖發(fā)作。多于餐后3-5h發(fā)作。空腹血糖正常,糖耐量試驗呈糖尿病曲

        線,于服糖后3-5h血糖下降至2.50mmol/L(45mg/dl)以下,出現(xiàn)晚期低血糖

        反應(yīng)。

        鑒別診斷:

        一、病史

        1.糖尿病患者應(yīng)用胰島素和口服降血糖藥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臨床

        最常見,癥狀輕重與藥物劑量或病情輕重有關(guān),合并有植物神經(jīng)損害者可無交感

        神經(jīng)受刺激表現(xiàn),常以低血糖腦病為主要表現(xiàn)。但有特殊病史可供鑒別。

        2.非糖尿病者中以功能性(餐后、反應(yīng)性)低血糖最常見,低血糖癥發(fā)作病史

        可較長,但癥狀輕、持續(xù)時間短,常在餐后2-4h發(fā)作,雖多次發(fā)作但無進行性

        加重,無昏迷病史。部分患者有胃腸手術(shù)史。如低血糖癥病史較久,進行性加重,

        常在空腹期或運動后發(fā)作,以腦功能障礙為主,多為器質(zhì)性低血糖癥。胰島素瘤

        是器質(zhì)性低血糖癥中最常見病因。

        應(yīng)詳細詢問有無肝病史、內(nèi)分泌疾病史、飲食情況及飲酒史、慢性消耗性病

        史(腫瘤、結(jié)核史、長期發(fā)熱等)、胃腸疾病及手術(shù)史等。

        二、體格檢查

        詳細的體格檢查是病因診斷的又一主要線索。體態(tài)較胖的中年女性應(yīng)注意功

        能性低血糖癥。如為向心臟肥胖伴多毛、痤瘡、紫紋應(yīng)考慮皮質(zhì)醇增多癥。如體

        態(tài)消瘦、皮膚素減少、毛發(fā)脫落、性腺及房萎縮常提示垂體功能低下;如體

        態(tài)消瘦、素加深、低血壓等又提示阿狄森病的可能。黏液性水腫體征提示甲狀

        腺功能減退的存在。肢端肥大癥外貌提示垂體生長激素瘤的存在。陣發(fā)性或持續(xù)

        性高血壓伴陣發(fā)性加劇應(yīng)除外嗜鉻細胞瘤的存在。皮膚、淋巴結(jié)、胸腹部檢查對

        肝源性低血糖、胰腺內(nèi)或外腫瘤等的診斷常提供重要依據(jù)。

        三、實驗室檢查

        (一)血糖測定(血漿真糖)

        多次測定空腹或發(fā)作時血糖<2.7mmol/L(50mg/dl)。

        (二)口服糖耐量試驗(OGTT)

        各種低血糖癥有不同的耐量曲線,其中常見者的特點見表9-4?---1

        表9—4—且各種低血糖癥糖耐量試驗曲線特點

        低血糖癥空腹血糖血糖高峰曲線下降情況

        功能性低血糖癥正常正常服糖后2-3h有低血糖反應(yīng)

        滋養(yǎng)性低血糖癥正常較高服糖后Zh左右有低血糖反應(yīng)

        胰島素瘤頗低頗低服糖后2h仍頗低

        肝源性低血糖癥較低或頗低高服糖后2h仍較高

        2型糖尿病早期高高服糖后Zh仍高,至3-sh可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

        胰島素瘤多數(shù)為典型低扁平曲線,服糖后lh呈早期低血糖癥者對本病診斷

        有助。但部分本病患者曲線屬正常型或耐量減退型,這可能與胰島素瘤分泌胰

        島素的自主程度、分泌胰島素的量、瘤外正常胰島B細胞功能受抑制的程度有

        關(guān)。因此在OGIT同時應(yīng)測定血漿胰島素及C肽(稱胰島素釋放試驗).

        (三)血漿胰島素測定(放免法)

        正常空腹靜脈血漿胰島素濃度在5一20mU/L,很少超過30mU/L。胰島素

        瘤患者胰島素分泌呈自主性,其濃度常高于正常,可達160mU/L。高胰島素血

        癥也見于肥胖癥、2型糖尿病早期(肥胖者)肢端肥大癥、皮質(zhì)醇增多癥、妊娠后

        期等,故血糖及胰島素須同時采血反復(fù)測定才有助鑒別。

        (四)C肽測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C肽為(①0.4+0.2)nmol/L,24h尿C肽為(36+4)μg、胰島

        素瘤者高于正常。

        (五)刺激試驗

        1.口服75g葡萄糖(或25g靜脈注射)后作胰島素釋放試驗(與OGTT同時做),

        各次取血后同時測血糖及胰島素,胰島素瘤患者血糖呈低扁平曲線而胰島素曲線

        相對較高,且高峰>V50mU/mU/L,分析結(jié)果時應(yīng)除外早期2型糖尿病及肝病。

        2.甲磺丁脲(D860)試驗:口服D8602g(同時服NaHCO32g)前后,每30min

        采血測血糖及胰島素,如血漿胰島素明顯升高而同時血糖明顯下降達下列標準時

        有助于胰島素瘤診斷:①血糖下降>基礎(chǔ)值的65%,或降至<1.7mmol/L

        (30mg/dl);②血糖降至<2.2mmol/L(40mg/dl),持續(xù)3h以上而不能自行恢復(fù)者,

        但如有神經(jīng)缺糖癥狀出現(xiàn)時應(yīng)立即終止此試驗;③血漿胰島素上升達60-130mU/

        L,或高峰值>120mmol/L。也可用靜脈注射D860/g(5%20ml)2min內(nèi)推注完畢,

        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20、30、60、90、120及180min取血測血糖及胰島素,

        胰島素瘤者胰島素高峰見于5-10min(比口服法早20一30min),峰值>120一

        150mU/L,余指標同口服法。本試驗對有肝病者、營養(yǎng)不良者及對D860過敏者

        不用。

        3.胰高糖素試驗:胰高糖素1mg靜脈注射,5-10min血漿胰島素>150mU/L

        支持胰島素瘤診斷。糖原累積癥及嚴重慢性肝病患者糖原貯備不足的低血糖癥者

        無此反應(yīng)。正常人及部分糖尿病者有時有假陽性反應(yīng)。但多數(shù)<100mU/L。胰高糖

        素1mg靜脈注射(空腹6-8h后,)正常人45min血糖達高峰,2h恢復(fù)正常,

        糖原累積癥患者血糖不上升或上升很少。

        4.亮氨酸試驗:靜脈注射亮氨酸150mg,血糖下降l.4mmlo/L(25mg/dl)

        以上,提示胰島素瘤。口服L-亮氨酸200mg/kg,于口服前后10、20、30、40、

        50、60min分別測血糖及胰島素,服藥后的30-45min血糖下降至<2.78

        mmol/L(50mg/d),胰島素>40mU/L為陽性,支持胰島素瘤診斷。

        (六)禁食試驗

        空腹及發(fā)時血糖>2.78mmol/L又疑有胰島素瘤者做本試驗。一般禁食24h

        約85%的胰島素瘤者有低血糖發(fā)作,禁食48h95%有低血糖發(fā)作,另5%需禁食72h。

        禁食期間每4h測定血糖、胰島素、C肽一次。血糖<2.78mmol/L每小時測定一

        次,直至血糖<2.2mmol/L(40mg/dl)伴有神經(jīng)缺糖癥狀出現(xiàn),于采血后(測定血

        糖、胰島素、C肽)即刻給予葡萄糖靜脈注射以終止試驗。正常人隨禁食時間的

        延長,胰島素及C肽水平逐漸降低。如血糖<2.2mmol/L伴神經(jīng)缺糖癥出現(xiàn)時,

        胰島素及C肽水平較高可診斷為胰島素瘤。以往認為禁食72h無低血糖發(fā)作可

        除外胰島素瘤,目前已有例外。有時于最后2h增加運動以激發(fā)低血糖發(fā)作,但

        此時已禁食2-3d,患者已無力運動。對于高齡及伴有心血管病者更應(yīng)慎重。禁

        食期間主要靠糖異生維持血糖穩(wěn)定,應(yīng)多飲水,預(yù)防高黏高脂血癥及其并發(fā)癥。

        有肝病及垂體一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低下時,禁食也可導(dǎo)致低血糖癥發(fā)作,應(yīng)注意鑒

        別。

        (七)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

        于禁食24h以上后取血測定血清胰島素(免疫法,IRI)及血糖(G)計算其比值

        IRI/G>0.4(正常<0.3)支持胰島素瘤診斷。修正的胰島素釋放指數(shù):

        IRI(μu/ml)×100/G-30mg/dl≥85μU/mg支持胰島素瘤診斷(正?!?0μU/

        mg)。G-30是因為當血糖達1.67mmol/L(30mg/dl)時胰島素分泌暫時停止。仍

        有20%的假陰性率。

        (八)C肽抑制(胰島素耐量)試驗

        胰島素0.1U/kg(體重)靜脈滴注共60min(空腹血糖>2.78mmol/L)試驗過程

        中如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yīng)則隨時終止試驗。正常人血糖降至2.2mmol/L(40mgdl)以

        下,C肽也降至1.2μg/L(3ng/ml)以下。胰島素瘤患者只有血糖下降而C肽仍

        維持在3μg(ng/rnl)的較高水平。用磺脲類引起的低血糖癥患者C肽也不受抑

        制,注意鑒別。

        (九)胰島素原和胰島素原類似物(BKRA)測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胰島素原及BKRA值0.05-0.4μg/L(0.05-0.4ng/rnl),不

        超過所測胰島素濃度的25%,而90%的胰島素瘤患者超過此值。胰島素(IRI)同

        PLC間的比例是目前診斷胰島素瘤最特異的一種化驗。

        (十)肝功能、腎功能、有關(guān)內(nèi)分泌腺功能檢測

        對于肝源性、性、內(nèi)分泌性低血糖癥診斷有助。血鈣磷、堿性磷酸酶、

        尿鈣磷檢測對MEN-I型伴有胰島素瘤的診斷有助。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對胰(島)

        外腫瘤性低血糖癥的診斷有助。

        (十一)有關(guān)遺傳性酶系異常的化驗

        1.糖原累積癥中Ⅰ、Ⅲ、Ⅵ、Ⅸ型伴發(fā)低血糖癥:①胰高糖素0.5-1mg肌注

        后,除皿型(脫枝酶缺乏)于高糖飲食后有升糖反應(yīng)外余反應(yīng)均較差或無反應(yīng)。②

        肝活檢及各種相應(yīng)的酶測定有陽性發(fā)現(xiàn)。③界限糊精試驗肝、肌肉、紅細胞、白

        細胞中有界限糊精存在(皿型)。

        2.其他酶缺乏有關(guān)檢驗見鑒別診斷內(nèi)容。

        四、器械檢查

        (一)無創(chuàng)性檢查

        如B型超聲、CT、MRI、ECT、X線拍片及胃腸造影等有助于腫瘤定位診斷。

        (二)有創(chuàng)性檢查

        胰島素瘤定位診斷困難時選用下列檢查:

        1、腹腔動脈和胰動脈造影:胰島素瘤血運豐富,血管造影可顯示瘤直

        徑>0.5cm的腫瘤,陽性率80%。借此可顯示腫瘤數(shù)目、大小、位置。

        2.經(jīng)皮、經(jīng)肝門靜脈穿刺插管(PTPC),從胰、脾、門靜脈分段取血測定胰島

        素(放免法測定,IRI)。胰體尾部的靜脈血回流到脾靜脈,頭鉤部靜脈血回流到

        門靜脈或腸系膜上靜脈。如胰腺內(nèi)存在胰島素瘤,回流的靜脈血內(nèi)應(yīng)有大量胰島

        素(IRI),距腫瘤部位越近胰島素的含量越高,越遠因血流的稀釋胰島素含量越

        低。在X線監(jiān)視下,經(jīng)皮經(jīng)肝穿刺將導(dǎo)管用導(dǎo)絲引人牌靜脈并達牌門,然后緩慢

        后退,每退Icm抽血一次,退至與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處,改變導(dǎo)管方向插人腸系

        膜上靜脈,再邊退邊逐段抽血,最后退至門靜脈主干取血。測定各段血標本的胰

        島素含量,畫出曲線,峰值所在部位即可能是胰島素瘤的部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對

        52例胰島素瘤采用PTPC進行了定位,其中5例因脾、門靜脈血胰島素含量不高

        又無峰值否定本病診斷,47例有不同類型的峰值,手術(shù)證實腫瘤與峰值部位相

        符者40例。胰島增生者門牌靜脈血胰島素含量普遍增高而無峰值。

        3.經(jīng)動脈鈣刺激肝靜脈取血(ASVS)測定胰島素:于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后,

        可行胃十二指腸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和牌動脈插管注射葡萄糖酸鈣(Ca2+1mg/kg)

        于注射后30、60、120S時從肝靜脈取血測胰島素,一般到2min時胰島素含量

        已開始下降,胰島素瘤患者血清胰島素含量仍明顯增高。本法創(chuàng)傷較PTPC小,

        且陽性率高。臨床上常采用葡萄糖酸鈣靜脈滴注刺激胰島素釋放試驗,每千克體

        重10mg,靜脈滴注2h,或每千克體重2mg于1rnin內(nèi)靜脈注射(快速刺激法),

        可使血漿胰島素(放免法,IRI)明顯上升,正常人上升約1倍(從11mu/L+1

        mU/L-18mU/L+2mU/L),胰島素瘤患者上升8-10倍(從36mU/L+6mU/mU/L-312

        mU/L+67mU/L)。鈣劑靜滴后血糖可稍降低,尤其快速法影響不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quán)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