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感冒 有些人則不感冒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無論你今年冬天感冒還是整個季節(jié)都沒有感冒,可能部分取決于你的鼻子和氣道通道會遇到多少“壓力因素”。
該研究著眼于人體氣道中的細胞用于保護自己免受威脅的兩種防御機制:一種能夠抵御普通感冒病毒等病毒,另一種能夠抵御“氧化應激”的病毒。這種形式的細胞損傷是由病毒和其他刺激物引起的,例如香煙煙霧或花粉。
該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兩種防御措施之間存在權衡:更多的防止氧化應激損害的保護(例如,由香煙煙霧引起的損害)意味著對侵入者的抵抗力較小,如鼻病毒,這是感冒的主要原因。[ 7絕對可怕的頭部感染 ]
“你的氣道襯里可以防止病毒,也可以抵御進入呼吸道的其他有害物質,”高級研究作者,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耶魯大學醫(yī)學院實驗醫(yī)學助理教授埃倫·??怂孤┦吭谝环萋暶髦姓f。“如果一次遇到一個壓力源,呼吸道就會很好。但是當有兩種不同的壓力因素時,需要進行權衡,”Foxman解釋說。“我們發(fā)現(xiàn),當你的氣道試圖處理另一種壓力類型時,它可以適應,但成本是對鼻病毒感染的易感性。”
該研究于9月11日發(fā)表在Cell Reports上。
防御“權衡”
研究人員表示,呼吸道病毒每年在美國造成約5億人感冒和200萬人住院。然而,有些人可能會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接觸到病毒,因為排出氣道的細胞會在病毒出現(xiàn)癥狀之前清除病毒。但是對于其他人來說,這種清除不會發(fā)生,他們最終會生病。
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有些人患感冒病毒而其他人患病,研究人員檢查了健康人類捐贈者的氣道細胞。細胞來自人的鼻腔或肺部的襯里。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鼻腔細胞對病毒具有更強的內在防御反應,而肺細胞則具有更強的抗氧化應激防御能力。
后來的實驗表明,這兩種防御機制之間確實存在著權衡。例如,當研究人員將鼻腔細胞暴露于香煙煙霧中以引發(fā)氧化應激反應時,細胞變得更容易受到鼻病毒的影響。
“他們在香煙煙霧中幸存下來,但也無法抗擊病毒,”Foxman說。“病毒變得更好了。”
研究人員說,這一發(fā)現(xiàn)可能解釋了為什么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者更容易感染鼻病毒。
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結果還表明,找到保護呼吸道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方法“可能會導致有效的策略來增強對鼻病毒感染的天然防御”。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調查這個想法。
推薦內容
-
12月8日山西疫情最新數(shù)據(jù)公布 山西昨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
疫情未結束,防范措施不可松懈。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用一次性紙巾或干凈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
-
楊鳴黃景瑜同框 被網(wǎng)友們大贊是“男神合體
今天,一個熱搜吸引住了了小編的眼光,楊鳴黃景瑜同框具體是什么情況呢?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6月3日,楊鳴曬出了和演員黃景瑜的合影,
-
一種葛粉養(yǎng)生食品[發(fā)明專利]
-2022年4月18日發(fā)(作者:金浩茶油致癌)專利內容由知識產權出版社提供專利名稱:一種葛粉養(yǎng)生食品專利類型:發(fā)明專利發(fā)明人:韓玉華,李柏林,
-
孟婆湯攤位散場后垃圾遍地 孟婆湯為什么這么火
孟婆湯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傳說只有喝了孟婆湯才能轉世輪回,不然就要去必須跳進忘川河接受千年的輪回踩能轉世投胎,近段時間以來,河...
-
腎虛的人,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調理?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小兒腸痙攣)腎虛不僅限于男性,女性現(xiàn)在也是腎虛高發(fā)的人!男人有腎虛需要吃藥嗎?顯然不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
8月26日云南疫情最新實時數(shù)據(jù)公布 云南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例
云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例。那么,對于云南瑞麗疫情的這個話題,今天的你是否也在關注著?具體什么情況?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8月25日0時
-
10月27日廣西疫情最新數(shù)據(jù)公布 廣西昨日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
11月即將來臨,但疫情未結束,防控莫松懈。那么,對于廣西疫情的這個話題,今天的你是否也在關注著?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具體詳情吧?據(jù)廣
-
男人可以心虛但不能腎虛,有這10個癥狀說明你腎虛了 !
-2022年4月16日發(fā)(作者:同房之后尿頻尿急是怎么回事) 男人可以心虛但不能腎虛,有這10個癥狀說明你腎虛了!中國人都知道腎是先天之本,腎
-
夏天吃什么水果好
-2022年4月18日發(fā)(作者:胃腸鏡檢查費用)夏天吃什么水果好?說到吃水果,無疑是很好的享受,夏天,成熟的水果有很多,當你適當?shù)某渣c,對于
-
宮頸擴張球囊和米索前列醇促妊娠晚期宮頸成熟的臨床效果觀察
-2022年4月21日發(fā)(作者:kumho是什么輪胎)宮頸擴張球囊和米索前列醇促妊娠晚期宮頸成熟的臨床效果觀察作者:梁翠瑛來源:《護理實踐與研究